沟通心理学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沟通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沟通心理学读后感1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在人际交往上糟心事,时常会为此烦恼。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事,是源于自己“不会说话”,读完了《沟通心理学》我意识到,真正的情商高,其实就是会说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交谈时,有时在不经意间触犯到对方的隐私或者碰到别人的逆鳞,而一般在这种时候,我们自己很少会感觉到自己的言语给对方带来了不好的感受。这就导致了我们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此在我们与他人交谈时,我们要做到察言观色再发声,而当我们意识到对方已经不耐烦时,我们要学会转换话题。毕竟比起自己所不想谈及的私事,对方肯定更愿意去谈及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事情。
而除了在日常与朋友的交谈,我们也总会在学习工作上遇到一些要求助于别人或是与对方谈判的情况。我在这种时候,由于心急或是对方的敷衍,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躁甚至恶语相向,但是这样除了会让你完成这件事变得更困难之外,没有任何的作用。因此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对方的心理。其实真正的说服,并不仅是依靠口舌争锋,与其上来便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如先对对方表达认同。当情况各异时,见风使舵也无妨,有时候适当的退让,也可能使你事半功倍。当无计可施时,不如危言耸听,只要你们的利益达成了一致,说服自然就水到渠成。
同时,肢体语言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种语言表达,因此能读懂对方的肢体语言也是十分重要。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读懂眼神,我们便有极大可能能探查到对方的心之所想。点头通常表示赞同或者鼓励,但是当对方频频点头时,也许便意味着不耐和催促。因此在面对对方的肢体语言表达时,我们也要能从它的'频率中读懂它里面所包含的不一样的意思,以避免因为一概而论的错误理解,而丧失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在交谈的场合中,水杯的摆放、座位的变动、对方脚尖的朝向、以及对方频频看表看钟的行为,都在暗示着对方的心理活动。
沟通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最不起眼的,但同时它也是一项艺术。当你的沟通方式足够巧妙,并能称之为“艺术”时,你便能看人入骨,说话入心。
沟通心理学读后感2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翻阅书中的案例时,我的脑海中时不时浮现不同孩子的影子:
一、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并且多次得到父母的“空头支票”(父母许诺却不兑现),日积月累,导致孩子彻底对父母失去信心,从此再无信任,甚至把这种失落、孤独转化成对父母的敌视。
二、父母非常关注、重视自己的孩子,替孩子做各种决定,过度的'掌控导致孩子没有自主意识,书中举出一个诙谐的例子:网络上出现4岁多的小女孩在吃完饭之后问爸爸,“爸爸,我吃饱了没有”,幼儿期可爱天真的童言,如果作为家长不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选择和决定,那么可能孩子永远不敢自信地做出选择。正如书中所述:父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要在理解孩子内心的基础上,帮孩子分析问题,最终让孩子决定怎么做。
三、突然间的家庭变故——死亡,总会给孩子造成沉重地打击,让孩子无法走出这样的阴霾,家长怎样告诉、引导孩子,让孩子勇敢面对至关重要,本书中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至亲死亡问题。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出现:老师,我们家孩子从小胆小、不自信;我家孩子总磨蹭;我家孩子不如谁谁谁等言论。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家长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与解决。
作为一名幼儿的家长,我很庆幸阅读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给人以心灵的洗礼,让周围的浮躁归于安详。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从自己的言行上反思孩子的行为状态,学会观察、了解孩子。学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儿童沟通心理学》是一本简单易懂的读物,结合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孩子出现这样行为的原因,以及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本书看似简单易懂,却蕴含了深刻的家庭教育哲学。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需要的家长解决困惑,让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更愉快、有效。
【沟通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效沟通》读后感04-20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04-14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05-0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4-28
沟通能力自我评价12-06
无法沟通心累的说说10-1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4-30
《心理学》读后感06-0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热门)10-12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