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我国独特的编织文化;掌握编织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交织穿编的基本原理,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编织花篮;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编织这一传统工艺门类的兴趣,形成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的愿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交织穿插的基本编织编织方法,设计编花篮。
【教学难点】
编角及编腰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直接导入,引出主题经纬编织
教师出示多种不同材料编织的作品,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他们制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运用编织的方法)
师:这些篮子都是运用经纬编织的方法编织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尝试的内容,也让我们一起用经纬编织来编织属于我们自己的花篮。
二、认识经纬编织
1、教师展示用彩带编的.花篮,让学生观察讨论,何为经纬编织?教师:运用交叉穿编的方法,我们把他叫经纬编织,是编织工艺品时最基本的一种技法,以经纬为基础,互相穿插掩映,按一定规律连续挑上、压下构成图案、花纹。
2、编织的种类
拓展学生思路,展示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编织。草编、藤编、竹编、塑编等,让学生观察教师手中的花篮,试问:我们是用什么材料来完成。
三、探索塑编花篮的技法
1、编花篮
师生共同讨论花篮的编织过程。(采用示范与直观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让学生观察花篮,说说我们该如何进行编织?教师:起底——编角——编腰——收口
①起底:经条12根,横竖6根利用交织穿插的方法,编织成方形。注意方形居中,紧密牢固。
学生尝试3人为一组,快速编织(5分钟),教师适当的指导。②编角教师出示视频,学生观
看编角视频,尝试编织。我们从其中一边开始,6条彩塑包装带平均分开。
从左向右数,第4条单独拎起,向左边,依次与第3条、第2条、第1条交错经纬编织。接着第5条单独拎起,同样向左边,与
3、2、1条经纬编织。注意要与刚才的第4条上下错开。
再接着第6条拎起,同样向左边,与3、2、1条经纬编织。左边3条与右边3条全部交错编织好后,左右两手轻轻向外侧拉伸,使编出的角紧实。
旁边合作同学快速用回形针在上端交叉处固定。③编腰教师出示视频,学生看,尝试编织。相邻两条互相交错经纬编织。编到一定高度,用回形针暂时固定。④收口教师出示花篮收口方法,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收口形式进行收口。
锯齿式、平滑式(教师简单示范)
三、作品展示及拓展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编织的体会及收获。
2、教师出示视频(旧报纸编织花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选择塑料彩纸用经纬编织的方法编织花篮,其实只要你善于留心你的生活,我们可以用生活当中的废旧丢弃物品如报纸,纸等编织美丽的物品。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三段
三、教学难点:
对文中“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的理解。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三)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涯”的字形,准确概括段意。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播放《蓝色多瑙河》,学生倾听创设情景渲染氛围。
揭示课题:
9、音乐之都维也纳
读准生字“纳”的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多音字“都”在课题中的意思。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检查自学情况。
练习(1):读拼音,填生字。
阿尔bèi斯山ōu洲装shì乐tán
chān和梁zhù生yá
(随机指导字形,重点指导“卑”“涯”的书写)
(2)选一选
山麓(lùnù)华尔兹(zhīzī)镂(lóulǒu)花
(3)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弄懂了哪些词语,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全班讨论。
4、分小组读课文,相互正音。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集体评议,并相机归纳自然段段意。
三、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
讨论:课文分为几段,每段的段意怎样概括。
全文分三段
第二段(2--4)
第三段(5--6)
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在地图上找出奥地利、维也纳、阿尔卑斯山、多瑙河
3、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试用上“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种类型的词语来介绍维也纳。
4、朗读第一段。
五、作业设计
1、生字描红。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5。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三段
(三)教学难点:
对文中“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新授
1、人们为什么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呢?让我们一起去维也纳看一看。
2、播放维也纳的录像资料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4、学生读课文,思考。
5、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进行各段的教学。
(1)第二自然段
小黑板出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从哪里看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呢?
“摇篮”本来是指什么?再文中这个词有什么含义呢?说说你的理解。
欣赏一些名曲片段。
(2)第三自然段
小黑板出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理解“装饰”
维也纳是用什么装饰起来的?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人深刻地感受到?
引读: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也多用--。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
一起读一读。体现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3)第四自然段
小黑板出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默读这一自然段,圈画出关键的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
小黑板出示: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理解“掺和”
全班交流,朗读体会。
(4)第五、六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国家歌剧院”,用上尽可能多的资料。
朗读。
三、总结全文。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本课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一说吗?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四、作业设计:
1、背诵三四自然段。
2、照样子写句子。
例: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学校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
3、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一组词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观。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介绍羌族。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3)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4)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瑶族,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____,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3.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4.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2.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4
教学理念:
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传统,给音乐伴奏注入新血液,新元素;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实践与鼓励创编,人人动手搞创编,为歌曲伴奏,鼓注重个性发展,以个人形式进行表演唱,其中更是包括的学科的综合,突出了学生的本位,强调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
教学内容:
《乡间的小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带气息的歌唱和头声。
2、技能目标:尝试头声的练习和带气息的歌唱,学唱《乡间的小路》。学会看指挥歌唱。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走进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歌曲,并充满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课件,打击乐,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练声中训练呼吸音高
师:听着美妙的音乐感觉不错,如果在一个有晚霞的傍晚,走在乡间的小路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同学们细想一下,如果是你离开喧闹的城市,来到了乡间的小路上,会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觉?生:晚霞,晚风,小草,漂亮的野花师:让我们来吻一吻小草的清香吧。
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吸气和呼气。(师示范,生一起做,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来)师:在你的左脚边有一朵漂亮的野花,我们来吻一吻。
师:在你的右前方还有一朵更漂亮的小花,我们再来吻一吻。
生:吻花。
师:同学们,唱歌需要有气息的支撑,没有气息的唱歌,声音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而带气息唱歌,就要有正确的呼吸。吸的要深,呼的要慢而均匀。
师:让我们带上气息来唱一唱这条练声曲吧。
3ˇ|2— — || lu lu lu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
师合钢琴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设置疑问:“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情绪如何?”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生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对!共三个部分,一三部分旋律相同。” A段悠闲自在;B段激情飞扬。
2、视唱曲谱。
(学生边划节拍边视唱曲谱、老师钢琴轻弹旋律)
3、跟琴学唱歌曲。
(要求:轻松富有弹性的.声音和高位置演唱——结尾句处理(渐弱))
师:感觉同学们都有点专业水平了,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定会感觉很亲切,令你思绪万千。有一段歌词写得很好,恰当的表达了当时的心境。我们来读一下。
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按节奏念歌词。
师:同学们笑意写在脸上了吗?眉毛上扬一点,位置再高一点。(示范)
师:走在这么美的小路上有多少烦恼和不开心都让它随着晚风飘去吧。同学们这段歌词美不美?想唱唱吗?
生:跟琴哼唱一下。(加和弦唱唱)
4、加入打击乐器。
除了可以用手击拍,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尝试第一部分加入响板、第二部分加入三角铁、碰铃,学生练一练。)
5、歌曲处理。
师:“同学们,《乡间的小路》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回答)
师:“是呀,《乡间的小路》唱的是一幅牧归图。它向我们描绘了浪漫,惬意的夕阳景象。那么运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领唱、齐唱、独唱、合唱(轮唱))
师:“同学们说的都可以,那么第一部分就用领唱的形式,谁来领唱呢?”
小组合作:一位学生领唱第一部分,四位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中响板找三位学生、碰铃一位学生),一组学生伴奏型拍手伴奏;第二部分请学生齐唱(其中三角铁和碰铃各找三位学生);第三部分,两组学生用打击乐伴奏,其余的边演唱歌曲边伴奏型伴奏。注意歌曲演唱的顺序。
三、课堂延伸中了解多元文化
1、师:这首歌的作者是谁呀?生:叶佳修
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叶佳修吧。(课件出示叶佳修的简介)我们前面学习了叶佳修的那一首歌曲?生:外婆的澎湖湾教师:一起来演唱一遍?
2、教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小村之恋》,齐读课题首先老师给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A、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作品,请同学们说出反映了什么内容?学生:恋乡
B、教师:我们再来听一遍,可以轻声跟唱
C、教师:我们听听歌曲分了几个乐段?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吗?学生回答。
D、教师:我们再来跟唱一遍,表达一下恋乡的情绪,到间奏的独白处,我们自己用语言即兴表达。
3、教师:古往今来,有很多人用唯美的文字描写着自己美丽的家乡,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阿紫的诗歌《故乡》
四、小结:
现在好些美丽的乡间正在遭受破坏,污染。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大自然的义务。请同学们宣传环保,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家园!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5
课题
《编花篮》
课时
1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缺勤学生
学习
目标
1、能用活泼的情绪准确演唱《编花篮》
2、学习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唱出河南歌曲的韵味。
3、对比《茉莉花》,进一步感受河南独特的音乐文化和风土人情。
学习重点
难点
用活泼的情绪学唱《编花篮》。
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唱出河南歌曲的韵味。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说方言
2、方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曲,歌曲中也用了一个地方的方言,我们一起来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呢?播放河南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河南)
3、学说河南方言,并将方言准确加入歌曲一起演唱。
4、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河南人,中》,他巧妙的方言融入其中,很有河南的地方特色。
二、学唱《编花篮》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河南风味的歌曲《编花篮》,从歌曲中走进河南,进一步了解河南独特的音乐文化和风土人情。
2、(播放范唱)这首《编花篮》唱了什么?
3、再听老师范唱,找一找《编花篮》中是那一句最具河南地方特色(那哈依呀咳)
4、学唱最后一句。
(1)了解衬词
(2)听老师范唱。体会衬词的作用。
(3)学唱甩腔,体会韵味。这句旋律是河南地方戏————河南梆子中的甩腔。演唱时要注意首音加重,凸显豫剧的风格特点。(加上手势,男女亮相手势不同,女生花男生芮)
5、情境学唱前两句。
(1)每年的四月中旬,河南的天气特别晴朗,姑娘们约好去编花篮摘牡丹,姑娘们对看大山唱起了歌,大山传来了姑娘的回声。(师生合作,情境模唱)(眉毛眼睛太高,回声和原声强弱对比,注意倚音)
(2)模唱歌谱,体会歌曲的旋律与方言的关系。这首歌曲有很多的.倚音,很有河南特色。
(3)回声游戏。进一步熟悉歌曲。
6、学习中间部分。
(1)用不同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轮唱等)学唱歌曲的中间部分,感受音量与音色的变化。
(2)河南盛产牡丹,洛阳的牡丹甲天下,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
(3)牡丹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代表富贵吉祥,被誉为国画。要变现牡丹的美丽、丰富、历史悠久的牡丹花,你觉的那一种演唱形式最好呢?(学生讨论)(轮唱表现多美)
(4)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引子+齐唱第一部分+轮唱+齐唱)
三、对比欣赏《茉莉花》和《编花篮》,感受不同的风格特点,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
1、从旋律上对比(旋律:平静柔和、8度 大、热闹)
2、从歌词上对比。(江苏姑娘想摘不敢摘,湖南三朵两朵一摘)
3、通过对比,感受歌曲浓郁的地方特色,用歌声变现河南姑娘的直爽,唱出河南歌曲的韵味。
板书设计
编花篮 茉莉花
豪放、干脆、开放 羞涩、内敛、胆小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6
案例描述:
一、导入:
师: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生:雨!
师:你们喜欢雨吗?为什么?
师:下雨的时候,你们在雨中玩些什么?
师:雨有许多许多,有绵绵细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阵雨等等,你喜欢怎样的雨?为什么?
师:当天空下着小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滴答滴答)
雨越下越大,这时候你觉得雨声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声音变大了,哗啦啦啦)
师:你能用身边的东西或肢体表现大雨或小雨吗?
(学生表现得很棒!)
师:你们瞧,有一个小朋友正在路边踩雨玩呢!你们想不想加入他?
(生初听音乐边律动)
二、教授新课
1、出示课题《踩雨》
2、复听歌曲,熟悉旋律,说说听后的感受。
3、用视唱法学唱歌谱,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
4、完整唱歌谱。
5、跟伴奏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跟唱第一段歌词。(提出注意点,并正确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生说说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玩耍的情景,塑造了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才能体现出歌曲的意境。
三、创编与活动
提出要求:发挥想象,创设情境,表现儿童在绵绵细雨中踩雨的情境。
1、生小组讨论合作(多种形式表现)比一比哪组表现最棒!
2、小组展示,、表扬。
四、、作业
师: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家们用他们的笔,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雨景,他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我们学过许多关于雨的歌曲,回去以后搜集一下,下节课交流,看谁找到的关于雨的歌曲最多!
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7
教学内容:
一、歌曲 花蛤蟆
二、读知 倚音
三、综训 声乐训练
四、欣赏 喜庆胜利
教学目的:
一、 通过学唱《花蛤蟆》,学习山东民歌的音调特点及风格,感受当地儿童的生活情趣。
二、 认识倚音记号,并在歌中感受其表现的作用。
三、 通过听乐曲,使学生感受唢呐的音乐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
一歌曲:
《花蛤蟆》是流传山东地区的歌曲,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与儿童情趣。
二读知
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由一个或数个音组成,唱时短促并不带强声。
三综训
是运用倚音的练习。
四欣赏
《喜庆胜利》是一首唢呐独奏曲。全曲基调欢快热烈,表达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胜利和获得成绩后的无比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声乐练习
教学重点; 倚音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声乐训练 歌曲识谱 倚音
第二课时: 学习歌曲
第三课时: 欣赏
教具; 钢琴、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授
教学内容:
1、 声乐练习
2、 学习《花蛤蟆》歌谱。
3、 读谱知识。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起立
2、 问好
3、 坐下
二、 发音练习:
1、《欢乐颂》 声音优美动听、位置要高。
2、 12 3 | 34 5 | 56 54 | 32 1||
1=C—E 面带微笑 轻声演唱
三、 综合训练:
1、 唱一唱F调音阶,复习音位。
2、 低声部识谱。
3、 高声部识谱。
4、 合唱乐曲歌谱。(倚音不唱出)
5、 乐谱中有一些小的在符尾处有斜线的音符,这些音符就是倚音,跟老师唱一唱。
6、 倚音分为前倚音、后倚音、唱时时值短促,不带强声。
7、 再来唱一唱。
8、 唱词。低声部先唱,舌尖灵活跳动,用非连音唱法演唱。
9、 完整演唱。表现出猎人们豪爽的性格和矫健的形象。
四、 新授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民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我们山东的民歌——花蛤蟆。
1、 听范唱。
2、 提问拍号、谱号歌曲的情绪。
3、 打节奏:
4、 视唱歌谱。注意装饰音的演唱。
5、 这首歌曲很轻快活泼、诙谐,大家在演唱时应注意表现。
6、 分组练习演唱歌谱。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花蛤蟆》的乐谱,这是一首山东地方民歌,回家后认真复习!
板书设计:
花蛤蟆
打击乐节奏;
课后记:
第二课时 综训
教学内容:
1、 声乐练习
2、 学习歌曲
3、 处理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起立
2、 问好
3、 坐下
二、 发音练习:
1、《欢乐颂》 声音优美动听、位置要高。
2、 mi ma 练习
12 3 | 34 5 | 56 54 | 32 1||
1=C—E 面带微笑 轻声演唱
3、《猎人合唱》
1=F 吐字、咬字清晰,非连音演唱。
两声部间和谐。
4、 F调音阶
音准、音位掌握好!
三、 歌曲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花蛤蟆》一课,这是首山东民歌,大家一起唱一唱。
1、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 唱词。用跳音唱法。
3、 再来一遍。吐字、咬字自然而贴切。
4、 花蛤蟆是山东地方话,青蛙的意思。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欢快情绪要表现出来。
5、 我们加一些打击乐器表现出来,设计乐器节奏型:
6、 打击乐器试奏一边。
7、 边用打击乐器边演唱。
8、 注意歌曲情绪的演唱。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完了《花蛤蟆》这一课,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家应该爱护它。
板书设计:
花蛤蟆
第三课时: 欣赏
教学内容:
1、 歌曲处理
2、 欣赏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起立
2、 问好
3、 坐下
二、 发音练习:
1、《欢乐颂》 声音优美动听、位置要高。
2、 mi ma 练习
12 3 | 34 5 | 56 54 | 32 1||
1=C—E 面带微笑 轻声演唱
3、《猎人合唱》
1=F 吐字、咬字清晰,非连音演唱。
两声部间和谐。
4、 F调音阶
音准、音位掌握好!
三、 歌曲处理: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花蛤蟆》,大家一起唱一唱。
2、 乐曲前八小节采用隔两小节轮唱,从第九小节处改为以两小节为单位的对唱。
3、 分组演唱。
4、 请一部分同学模仿青蛙叫声来伴唱。
如:
5、 情绪要贯穿始终,集体演唱。
四、 欣赏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吹管乐器吗?
2、 你来听一听这段模仿笑声的乐器是那种乐器吹奏的?
3、 今天,我们就来听一曲欢庆的乐曲《喜庆胜利》,它是由唢呐吹奏的。
4、 (初听)提问:
1、 全曲是什么情绪?
2、 全曲分几段?
5、 我们分段听:
引子: 快速、有力烘托欢腾气氛
第一部分: 唢呐独奏干脆嘹亮。
唢呐与乐队对奏模仿人声
高潮音域扩充。
第二部分:中速抒情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
6、 听一听第二部分B与第一部分A的对比。
7、 (复听)完成课后题。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花蛤蟆》,又欣赏了《喜庆胜利》,大家对胜利一定感受很深。
板书设计;
花蛤蟆 喜庆胜利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8
【教学内容】
1、唱:《七子之歌——澳门》
2、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教具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3、介绍一国两制。
二、导人新课
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2、介绍闻一多和他的《七子之歌》
三、学唱新歌
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
生:体会情感并讨论。
师:小结
曲式:A + B
情感:真诚地倾诉思念 + 渴望回归的呐喊
模唱旋律:mu + a
2、把歌词填进去完整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也要用朗诵时的感觉和情绪。)
3、提问:歌曲中有几处呼唤“母亲”的地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中有的表现急切,有的表现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盼,表达了游子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4、再次随音乐演唱。(要求通过自己设计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
5、学生分组讨论演唱,评出最佳演唱方案。
6、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
四、拓展延伸
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1、以歌曲的伴奏音乐为背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
学生谈感想。
2、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下课。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9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广西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情,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
教学准备:CAI课件 录音机 竖笛 电子琴 投影仪 打击乐器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用甜美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训练
1、 歌曲《雨花石》
2、 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三、竖笛吹奏训练
1、《红河谷》
2、《牧场上的家》
3、合奏《我怎样长大》
4、学习吹奏《赶圩归来啊哩哩》的5—8小节
四、课题引入
刚才吹奏的曲子,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风味的曲子吗?(抽生回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彝家欣赏彝族风情吧。
五、欣赏 CAI课件制作的MV 介绍彝族风情
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中居第五位,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颇富民族特色。彝族的服饰十分精美,花包头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赶圩、外出,姑娘们都要带上美丽的花包头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凉山彝族男子喜欢披“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做工十分考究,有白、灰、青等色,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小伙子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日二十四日前后几天举行,贵州彝族则在农历六月初六(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左右进行。 现在火把节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斗牛、摔跤、跑马、选美、对歌、舞蹈、射箭、等各种娱乐性活动,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曾有古诗这样描绘火把节之夜的美景:“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日新月异。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还会发现彩电、冰箱、拖拉机等电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彝乡变了,但是彝族人特有的朴素和热情还在,在彝族人看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龙脉,彝族人朴素的伦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六、课题引入 讲解歌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彝族人把赶集叫做赶圩,“啊哩哩”是当地人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吧,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歌曲是多少拍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七、初听《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材版本
1、歌曲是多少拍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2、刚才我们竖笛吹奏的是哪部分?
八、学习歌曲1—4小节
1、 复习上波音
2、 教唱旋律
3、 师生对唱 分组对唱
九、完整跟录音伴奏《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材版本来演唱,演唱形式为分组对唱。
十、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做伴奏
1、先学习4—8小节 分别教3种乐器 重点是双响桶和串铃
2、跟录音完整的为歌曲伴奏 没有乐器的孩子唱歌曲
十一、组织学生表演歌曲
十二、欣赏歌手罗宁娜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和轮回、黑豹合唱的摇滚版本《赶圩归来啊哩哩》扩大学生视野 。
十三、小结
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热爱民歌吧,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和源。”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10
课型:
欣赏课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乘雪橇》。
教材分析:
管弦乐《乘雪橇》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采烈的欢快心情。教学目标:
1、能说出乐曲的结构,模唱乐曲的主题,能辨别乐曲中特殊的音效特征。
2、能主动探究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发表对作品的感受,描述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聆听欣赏管弦乐《乘雪橇》。
教学难点:
分辨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变化。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1、谈话式导入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度快乐的音乐时光,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来吧!
(看视频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师:一首经典活泼的《铃儿响叮当》把我们带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季,你看,雪花她跳着舞打着转儿,轻轻地落下来,给大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更想做点什么?(学生踊跃回答)
师:说到堆雪人,打雪仗,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都定经历过。但是老师今天要用音乐的方式带大家去体验另一种雪上运动,你来猜猜看,这是一项什么运心情动?同时你也要告诉我乐曲所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
师:大家唱的还不错,现在再让我们来聆听,这师:大家说的对极了!这种雪上运动就是乘雪橇,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就是一首管弦乐(乘雪橇》!
简介歌曲: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音调富对乐曲的感受。有鲜明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铃铛、马鞭、马蹄、马儿嘶鸣等音响的衬托下,绘声绘影地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采烈的欢快师:我们的小雪橇已经踏上了旅途,下面会怎么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这些相同)有趣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完整欣赏作品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高兴,欢快的心情再来欣赏遍,仔细听,你都听到了那些你感兴趣的声音!在听的过程中你也可以用动作来模仿出来。师:谁来说说,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铃铛、马鞭、马蹄、马鸣)
师:让我们来模仿一下吧。(师生共同探讨并模仿)
【设计意图】再次聆听,进一步增加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为下一步的欣赏做好铺垫。分段细赏作品
分段细赏作品
1、聆听A乐段
(1)师生共同合作模仿马铃、马蹄师:如果我用手中的手铃来模仿马铃的声音,你愿意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模仿马蹄的声音?
生:用跺脚,敲桌子
师:大家说的对极了,那我们说到做到,让我们师徒共同演绎乐曲的第一部分中马脖铃和马蹄的声音
(2)模唱主旋律
师:我们真是超级棒!同学们,再美妙的音乐都会有一个朗朗上口的主旋律贯穿全曲,现在就让我们唱一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师:大家用“La”跟着老师的琴声来一起模唱主旋律,随着遍数的增加我们要加速,唱出心中欢快的心情。
(3)听辨主旋律出现的次数
师:大家唱的还不错,现在再让我们来聆听,这段主旋律在第一部分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要仔细听哦。
(生:主旋律出现4次)
【设计意图】先模仿乐曲中的音效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分析。模唱的主旋律,加深对乐曲的感受。
2、聆听B乐段
(1)“找不同”
师:我们的小雪橇已经踏上了旅途,下面会怎么样呢?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相同吗?(生:不相同)
(2)教师引领学生分析。
师:大家听得很仔细,这两部分是不相同的,在第二乐段中,他没有出现主旋律,所以听起来是不样的。第二乐段节奏顿挫的旋律描绘马蹄的'哒哒声和扬鞭催马的情景,绘声绘影的表现了人们驾着雪橇、策马飞驰的情景和兴高采烈的欢乐心情。
师生表演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驾着雪橇,一起策马扬鞭吧!(师生共同演绎第二乐段)
(3)听辨马鞭次数
师:大家表演的棒极了,让我们再来一遍,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你要注意我们一共挥动了几次马鞭?要仔细数哦。
【设计意图】感受、分析、比较不同的旋律,为下面的曲式分析做铺垫!让学生对音效进行模仿,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感受。
3、聆听A乐段
(1)感受乐曲情绪
师:让我们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当然,你也要来感受一下乐曲的情绪!你听听,第三部分是像火一样的热情奔放呢还是像水样平静呢?
(2)寻找相似的乐段
师:让我们再次聆听第三乐段,大家试着来找下和第三乐段相似的乐段吧。
(生:和第一乐段相似)
师:大家说的很准确,主旋律在这个部分再次的出现了,所以他和第一乐段是相似的
(3)师生表演
师生共同表演乐曲的第三乐段
四、分析曲式结构
师:同学们,乐曲我们已经全部欣赏完了,你能总结出这首乐曲的结构吗?你来做一个选择吧。A+B+B A+B+A/ A+B+C师:这种结构就叫做“复三段体”他的特点就是话中有话”。
【设计意图】通过分乐段欣赏,感受、分析乐曲的结构
五、表演
师生共同表演全曲。表演时,随着音乐的流动,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六、延伸
观看《乘雪橇》管弦乐现场演奏师:在视频中大家看到模仿抽鞭子的声音的乐器叫做:“乐鞭”,他是管弦乐中特有模仿抽鞭子的打击乐器。在最后的马鸣声中是使用了音域较高的小号来模仿的。
七、总结
师:一首《乘雪橇》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时光总是短暂的,快乐却是永恒的!我会期待着下次与大家相聚在这里。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11
教学内容: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豪迈、乐观的情绪背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演唱时努力表现出这首歌曲豪放的陕北风格。
(二)用听唱法来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唱出陕北民歌的特殊“韵味”。
(三)通过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西北民歌。
教学重点:
(一)用不同的方式有创造性有表现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教学难点:
如何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下面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听完后,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
(2)师生总结: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后你们会联想到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对西部有哪些了解,能举出几首西部歌曲,你会演唱吗?
生:联想到了西部开发和他们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黄河大合唱》、《绣金匾》、《拥军秧歌》、《信天游》、《脚夫调》、《横山上下来游击队》、《赶牲灵》、《见面容易拉话难》。并哼唱旋律。
二、学习新课:
(一)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2、欣赏并展开想像回答问题:
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二)创作活动:(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在课下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通过上网、电视等途径来从各个文献了解陕北的人文特点、音乐风格、民俗风情。以更好地来体验陕北民歌的韵味。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几首西部歌曲,大家随着音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用歌声和肢体语言感受到了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其韵味,并且对陕北民歌感兴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应继续去体验。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听:《爱的罗曼斯》《爱之梦》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聆听《爱的罗曼斯》、《爱之梦》表示了小朋友对妈妈的尊敬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2、感受吉它和钢琴不同的音色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让同学感受妈妈的爱,并有感情地唱歌曲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唱准和点节奏和切分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聆听《爱的罗曼斯》,仔细体会歌中的情感,感受吉他音色
二、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了《爱的罗曼斯》;同学们听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再听一听,感受一下音乐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新课展开
欣赏吉他曲《爱的罗曼斯》钢琴《爱之梦》
1、听吉他曲,边划拍边哼唱主题曲
2、听钢琴曲《爱之梦》,说一说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1、听歌曲录音,感受妈妈的爱,体会歌曲情绪
2、用“IU”哼唱旋律
3、难点教学
乐名的1——4小节,唱准和点节奏和切分节奏,跟琴模唱与教唱相联系结合
4、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5、跟琴声哼唱歌词
歌曲处置:
1、分析歌曲表达的`情感,让同学说一说妈妈对自身的爱表示在哪些方面,让同学切实体会到妈妈的爱是伟大的
独唱→分组唱→齐唱
2、在书本的色块处设计合适的动作式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我的发明。
让同学创编他奏,互相合作,为乐曲伴奏(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发明精神)
结束:
播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同学边哼唱边走出教室
怀着对妈妈的热爱之情走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甜甜的秘密》
听:《妈妈的红头巾》
教学目标:
通过扮演唱《甜甜的秘密》,聆听《妈妈的红头巾》,表示小朋友对妈妈的尊敬与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唱出神秘、急切的感受,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敬爱之情。
2.旋律中的大跳音程要唱准。
教学过程
一 、 组织教学
首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放飞美妙的歌声,仔细体会歌中的情感。(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同学演唱
二、谈话导入
1.师:刚才,同学们唱得那么投入、那么深情。能说说,在演唱时感受到了什么呢?
2.师:是呀,老师呕心沥血、精心培育我们茁壮生长。那我们该怎样报答老师呢
3.同学交流尊师的做法。
三、 新课展开
1.导入:这里有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请听《甜甜的秘密》(出示歌谱)
2.下面,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要求:大家感受一下,这群同学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3.师范唱,协助体会:神秘、急切的感觉。
4.让我们一起用神秘、急切的心情朗诵歌词
5.初次聆听歌曲。
6. 生边跟音乐哼唱边发挥想象。
同学交流想法。
学唱 歌 曲
1.带领生用“Mn”哼唱旋律,师用手势引导同学注意旋律线的走向。
2.区分一二小节和五六小节的异同处,唱准大跳音程。
3.生跟钢琴哼唱。
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唱全曲。
歌曲处置
1.放《甜甜的秘密》的音乐,要求:同学边唱边体会神秘急切的感觉。
2.为了体现悄悄地神秘的感觉演唱时声音的音量要小。
3.师范唱后半局部,引导同学通过演唱体现急切的心情。
4.请生上台演唱歌曲。
同学上台演唱歌曲。
聆听《妈妈的红头巾》。 感受小朋友对妈妈的热爱之情。
生动情地演唱《甜甜的秘密》
爱师的音乐氛围越来越浓烈,说说、唱唱中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激动人心。
结 束
播放《甜甜的秘密》。
同学边哼唱边出教室。
同学怀着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走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长成一座山》
听:《爱的祝愿》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表达了父亲和小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通过欣赏小提琴曲《爱的祝愿》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同学能用乐观、自信的歌声唱出对父亲的热爱与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唱准乐句中的大跳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聆听《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也可一过听一边哼唱
二、谈话导入
让同学讲一讲爸爸对自身的爱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细节中,揭题《长成一座山》
1、听范唱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
2、用“IU”哼唱旋律
3、难点教学
1——4小节,掌握低音ia到fa的音准,跟琴模唱
4、学唱歌词
歌曲处置:
1、尝试在歌曲中合适的地方标上“f”“mf”等力度记号,并唱一唱
2、用乐观、自信的声音唱出对爸爸的热爱之情
拓展:
1、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爱的祝愿》感受小提琴美妙的音色
2、收集有关爱的歌(乐)曲,把它们送给你喜爱的人
结束:
播放《长成一座山》同学边哼唱边走出教室。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唱:《萤火虫》
听:竖笛曲《铃儿响丁当》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萤火虫》激发同学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用清晰的吐字,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唱准乐句中的大跳音
2、改变歌曲旋律的节奏,将歌曲改成三拍子并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竖笛曲《铃儿响丁当》哼唱歌谱
二、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一说萤火虫的特征以和发挥的作用
揭题《萤火虫》
三、新课展开
学唱歌曲《萤火虫》
1、听歌曲范唱录音,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
2、用IU音哼唱旋律
3、难点教学
第8到第9小节的大跳音要唱准,第10小节的波音也要唱准师教唱,跟琴模唱
4、学唱两段歌词
歌曲处置:
1、分析歌曲的情绪,指导同学用清晰的吐字,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我的发明
改变歌曲旋律的节奏,调整音符的时值,将歌曲改成三拍子,再唱一唱。
结束:
1、让同学课后用荧火棒等道具模拟萤火虫发光的情景扮演歌曲
2、播放《萤火虫》,同学一边哼唱边走出教室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13
演唱童谣《小白船》,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月亮船在夜空中荡漾的生动形象和美好神奇的意境。体会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宽广的节奏。
运用自学、小组交流等方式,在听、奏、创等活动体验中,学习歌曲《小白船》并用口风琴吹奏歌曲第二部分旋律。
能为体会三拍子歌曲与两拍子歌曲在情绪上的不同。
能用抒情优美的情绪演唱歌曲《小白船》。
能用口风琴正确吹奏《小白船》第二段的旋律。
一、情景导入
学生演唱三拍子的闪烁的小星
说说两个版本的不同感受。
二、寓教于乐
初听歌曲范唱,知道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特征及节拍特点(3/4)
再听歌曲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打节拍
学唱旋律
用口风琴吹奏红色部分旋律
师生合作演奏歌曲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歌词(学生点评)
共同朗读第二段歌词
演唱全曲
三、创造表现
学生听老师范唱,说说跟原唱的区别(灯塔做减慢,最后一句做减弱)
学生说说这样处理歌曲的'用意
学生再次演唱全曲
欣赏德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月光曲》
四、完美结课
教学反思: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在整个课件的设计中我都注重了一个教学氛围的营造。用深蓝的底子坠满闪烁的小星,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夜空。孩子在学唱歌曲时情境相结合,更能激发他们的想像,更好的感受音乐。在课的开始环节我设计的按节奏朗读歌谣,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二拍子与三拍子不同的韵律感,让学生选择歌谣的意思用那种节拍更能体现从而也引导出了本课《小白船》的三拍子韵律。歌曲感受的环节,我通过生动的图片,意境的创设引导孩子们进入歌曲的意境当中,学生从哼鸣过渡到演唱环节十分自然,情绪也在教师不断的激发中一步到位,歌曲的演唱环节设计是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完成对歌曲速度、声音、情绪上的选择,并通过反复演唱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本课通过歌曲的教学来激发学生想象力是我教学的一个设计重点。我从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入手,让孩子们自由发言,讨论,通过图片的配合介绍激发学生展开想像,通过让孩子们欣赏课外歌曲《飞向月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让孩子们自由挥洒画笔画出自己的想像,做到听——唱——演——画步步结合。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14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愉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积极参与这首歌曲的表演。能主动参与即兴接唱的音乐创遍活动。
2、能认真听赏电子音乐《森林晨光》,并能用语言描述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3、能用欢快,明亮的音乐跟唱《绿色的歌谣》。体验歌曲中的情感;能主动搜集与环保相关的资料并参与课堂交流。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
怎样指导学生创遍歌词、歌曲是本节课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讲述《小鸟的故事》
二、导入
播放音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听了这首曲子后你想到了什么?结合你看到的一些现象来说一说。
三、导学
1、范唱
播放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即兴接歌词
用响板击拍节奏:
2 xx xx |xx x| 4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学生按此节奏接着说:这里 。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生:这里 森林 长成 排。
这里 草地 像绿 海。
这里 鲜花 为你 载。
这里 清泉 为你 开。
听老师弹奏四段曲子,想一想:这四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3、排列旋律
(1) 听旋律(1~4句);
(2) 说联系,组合旋律;
(3) 唱旋律。
四、组装词曲
将首先接歌词的内容添到旋律里,大家唱一唱。
五、学唱歌曲
1、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对比一下,这首歌曲有那些地方和我们创作的歌曲不同呢?
2、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1)用小鸟展翅的动作解决八分休止音的.节奏问题。
(2)用“啦”轻唱旋律。
(3)跟琴模唱第二乐段。
3、全班齐唱歌曲
第二课时
一、表现创作
1、情感处理
(1)第一乐段;
①学生轻声唱一遍,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②分析讨论:小鸟们渐渐地飞回来了,飞来了。力度?情绪
(2)第二乐段:
①轻唱一遍,感受、体验;
②分析讨论:小鸟多自由吧!多快活呀!小朋友高兴地呼唤着小鸟快回来。这里力度?情绪?
③老师总结:
很好,这一段我们应该唱得跳跃一些,用明亮的声音表现小鸟那种自由飞翔,
自由歌唱,愉快生活的情景。
六、表现歌曲
(1) 全班随乐轻唱歌曲;
(2) 分角色演唱;
(3) 用身势动作为歌曲配节奏。
七、交流体会,升华美感
1、和小鸟做游戏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15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小组介绍:豫剧
(1)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代表剧目
《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优秀演员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另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l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设问的问题:
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做更好的自己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做自己的说说简短,做自己的说说10-18
做更好的自己演讲稿05-18
自己做的不好的说说10-18
做最好的自己作文700字03-12
做最好的自己作文800字03-12
做最好的自己作文800字06-14
做自己就好的霸气语录09-21
关于做真实的自己说说11-09
精选做自己作文300字5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