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4-10-28 12:30:2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所创立的纪传体也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到两千多年前,与司马迁“千年一拜”。几度哽咽,热泪盈眶。

  司马迁出身史官之家,少时便跟着父亲司马谈饱读诗书。对他来说,修史、做史官不仅是家族传承,更是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完成与否是忠孝的体现。

  他二十岁便随父畅游祖国大好河山,历览文明之旅:在九嶷山追怀舜帝的美德;在会稽山感怀大禹的无私;在箭楼体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河边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畔沉思项羽的败亡……

  随着一幕幕画面的展开,蒙曼老师不禁赞叹:一个个三千年的群像,就这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几经周折,他回朝任职太史公,却遭“李陵之祸”,无故被贬入狱,遭受腐刑。身体乃至心灵上的'折磨,以及世人的讽刺冷眼,都没有打败他,在孤独、痛苦与愤概中他坚定地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历史巨著。与其说这是命运对司马迁开的玩笑,不如说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司马迁在厄运和磨难中涅槃重生了,这不仅坚定了他书写历史的信念,更让他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以《五帝本纪》开篇,炎黄联盟、开启统一的上古时代结尾。首尾呼应,突显了司马迁大一统的历史观和家国情怀。字里行间家国情怀的真情流露,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他不负时代的寄托,奋笔疾书,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中华文明史历久弥新的震撼,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发自肺腑的骄傲。

  激动、震撼、感动、景仰,夹杂其中,五味杂陈。《典籍里的中国》让人拍案叫绝,观来酣畅淋漓,令人受益匪浅。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20xx年10月19日,今天是来到第三期陕煤集团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班的第五天,根据课程安排,上午我们一起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让我叹为观止,受益匪浅。

  忠孝美德,千古流传。

  大禹帝在带领部落的时候,他的人民都愿意追随他,视频中,他帮助老人,爱护子民,大家说出了追随有美德的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心声,这也说明了忠孝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性,这一品德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忠孝品德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

  忍辱负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在逆境中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基本,想尽办法做好本职各项工作的前提下,增加提升咱们班组长的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安全管理等能力,让员工干得舒心,让企业获得效益,才能实实在在体现咱们自己的价值。

  知人善用,戒骄戒躁。

  在我们工作中,部分人员或班组长掌握一些技能后,就认为自己行,企业离不开自己,不去学习思考,不遵守劳动纪律等情况时常发生,不去与时俱进,最后很多这样的班组长最终被淘汰。我们作为基层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知人善用,调动团队的力量,激发班组员工积极性,运用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可以塑造英雄,但不能夸大,英雄是一个标杆,抓基础,定标准,知行合一,才能出色完成班组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能让我们大家有方向,有目标地凝聚在一起,干好班组的每一件工作,对于自己的管理也是一种提升。

  勤思敏学,取长补短。

  诸多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得与失,才能不被历史遗弃,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总结前人的得与失让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前人的错误出现在自己身上。

  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口粮,作为陕煤优秀的班组长,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去学习感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选角,独特的演绎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时,给予我们以文化的滋养。在第一期,节目以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从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知他还划定了九州。

  从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纣建立夏朝,却不知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不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从前我只知道中国是中国,却不知“中国”这个词是从《尚书》中来,不知伏生一生护书传书,以不负先人。

  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我不禁泪目,是啊,华夏自古就是一体。中国的大地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早已紧密的结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来的模样,而有着历史的意蕴和先人的足迹。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于“根”的追寻都不会改变,它们牢牢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不会改变。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节目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使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使典籍人人可读,使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囵吞枣。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到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大年初一晚八点在央视1套播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也观看了这档文化节目。看完后,脑海中只有两个字:震撼。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讲述的是《尚书》。相传的《尚书》即五经中的《书》,是孔子晚期编纂的,原有上百篇,“不易懂”,“不易传”,所以孔子决定选出其中的精华,要求“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盛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后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许多的《书》都被烧了,这时就有了传《尚书》第一人——伏生的'故事。

  伏生从小便读了《尚书》,后来为了让文化传承下去,他将一本《尚书》藏在自家墙壁中。后在运了一车《书》回山东老家的途中惨遇兵乱,他的儿子舍命护书,他的妻女因为不愿用《书》生火而病死。可以说若没有伏生,就不会有现在的《尚书》。

  由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真的惟妙惟肖,从伏生的眼神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九旬的老人一生识读《尚书》,保护《尚书》的决心之大和对妻子舍命护书的痛心。他一生都在尊崇《尚书》,尊崇文化。而由撒贝宁老师饰演的穿越两千年的晚生,也正意喻着现代的读书人,这也是号召我们多多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追溯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是否有想过,为什么同样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古中国,文明却不像其他三国一样都断传过,而是代代相传,一点一滴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我国的历史上有像伏生这样伟大的人物存在啊。当然这其中也有贤明君主的功劳,如果没有汉文帝,也就不会有晁错去拜师求学,《尚书》流传的机遇也就会小很多。由此观之,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是因为一代代贤明的君王和贤能的读书人对文化的保护和尊崇。

  《典籍里的中国》的第一期看得我泪流满目,我不禁为伏生誓死护书的精神动容。作为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辈应当也将《尚书》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出自《离骚》。意思是在追求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于力的去追求探索。

  在《典籍里的中国》里讲述了屈原的一生。他从小就和楚怀王是好友,长大之后更是。屈原在年轻时写下一首惊天之作《橘颂》。这是1篇最早的咏物诗。屈原用“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生在楚国,就会永生永世留在楚国。从而告诉后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而到屈原中年之时,秦国使者张仪来到楚国,骗说是用六百里地换楚国与齐国断交。屈原拼命劝阻楚怀王,可楚怀王不听屈原所说。坚持相信张仪所说。屈原在走之时,说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篇便是《离骚》。后来,秦国说好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怀王很恼火,屈原也白受冤屈。

  再后来,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人说屈原对贵族子弟的不满,又把他贬回家乡。屈原回到家乡,发现他原来家乡的橘林被战火烧死;他热爱的草地,被战争践踏;百姓们落荒而逃,原来美丽的江山变成了一片废墟。屈原无处落脚,只得继续向前。走着走着,看见了楚国的战士们,他们在战斗时,仍然高喊着屈原写的《橘颂》。这让我感到了楚国战士对楚国的热爱。

  然而屈原,虽然受到如此之多的冤屈。但他却从未因为这些而厌憎楚怀王,他仍然为楚国效力。我认为他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或委屈就去怨恨这个人或这类事。就像现在,有一些孩子,就因为老师作业布置的.多了些,就因此恨老师,在背后说老师坏话,这样即不尊重老师,也是不对的。

  看完这部《典籍里的中国》,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向屈原学习。善于发问,勤于思考,不为一点点小事,而憎恨别人,与别人搞好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

  《典籍里的中国》真是一部好剧,值得我们都来看看,学习屈原的精神。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经由糜老师的推荐才得以了解这部节目。

  暂时该节目才推出一期,选择的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内容。

  以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伏生交谈,在《禹贡》这篇中记载了大禹治水使用疏导法取得成功的故事,并在其中多次强调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而在“牧野誓师”中吴樾饰演的周武王面对各种困境,如:手下通过各种占卜都预示了不幸、兵车陷入泥潭中、兵力悬殊……就在他尽力维持时,商民求见,送来了很多帮助,兵车可以顺利到达,甚至在商军中都有愿意倒戈加入周武王的军队,深刻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最令人震惊的是武王与众人共同宣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最终,一举誓之。

  这部节目吸引人的不仅是其内容,同时还有其科技方面,运用了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技术,来辅佐舞台分区的形式,从而达到视觉情感冲击直观化的表现形式。

  在这么多的形象中,最令人钦佩的还是伏生,伏生一家为了保护《尚书》从咸阳逃出,准备回山东,仅带了数车《书》,财产几乎全部都抛弃了。妻子因天寒不舍烧书取暖而冻死,儿子为保护《书》而与乱兵拼命,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山东。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这部节目通过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新方式向人们重新介绍了《尚书》,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

  《天工开物》这本书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我看了书,感到涉及面广,虽然是文言文,但有译文,注解,并配有图,图文并茂,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但传承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是被广大知识分子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铁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会饱读诗书、参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应星刚开始也是如此。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举人后,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来连续五次会试都名落孙山。这对当时还一心追求功名的他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后来他转向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学问,向底层劳苦群众请教,立志有所建树。

  当宋应星把志向从科考转向实学后,他便开始了不懈的实践和奋斗。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种,向各类人员请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记录,终于完成《天工开物》的书写作。

  宋应星这种永不言弃失败,努力奋斗直到成功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发扬的。

  贝多芬言:"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成功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你才会成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

  一部典籍,凝聚了中华人民世代的心血与智慧。人们世代相传,将一部那典籍流传至今。接下来了,我们就一起走进典籍——《楚辞》。

  说到《离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以屈原浪漫主义为主的一部千古流芳的典籍。

  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联盟之时,秦国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惑,让楚国放弃与齐国联盟。正当全朝廷都在大摆庆宴之时,只有屈原一人上书朝廷,当众对楚怀王说这只是秦国的一个圈套。可是朝廷上的官员都不相信,让大王不要听信屈原,要去追随世代楚王的理想——收回商於之地,秦国派来的使者也极力辩护,还以自己的性命发誓。

  一向与屈原交好的楚怀王在这种情况下竟听信谗言,拒绝了屈原,屈原失望地走出朝廷,留下了千古流芳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诗中,是他对国家的失望、朝廷的厌恶、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与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但今日,却是越来越多玩世不恭、对国家、社会、人民漠不关心之人。我们需要屈原的高洁情操,需要他的爱国之心。

  在楚怀王刚即位时,屈原就已写了举世震惊的《橘公颂》。面对众多官员的质疑,一篇《橘颂》,表达了屈原对祖国热土的热爱及拳拳的赤子之心。

  据说后来,屈原回到汉北,看到前方战士们咏着《橘颂》,前仆后继、热血奋战。可见其深深的感染力与爱国情思。我们的中国,正是因为爱国的这种思想,念着“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战士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屈原还为了祖国,整理成古代诸多先贤的经历、思想,汇聚成了《离骚》,源远流长。为探索成功的.政治道路,屈原坚贞不屈、不辞劳苦。终是留下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终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求索精神,为中国挖掘了不可计量的宝藏。若是没有这种求索精神,中国人的高速铁路或许还落后于世界;若是没有这种精神,5G网络也许还没有出世;若是没有这种精神,中国就没有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坚持求索的精神、深切的家国情怀……一部《楚辞》,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读典籍,领略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将先辈们精神的薪火不断流传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

  有个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禹贡”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讲完“禹贡”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死和饿死。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死也拒绝烧掉一车《书》。伏胜的妻子说:“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

  《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节目中,“护书人”伏生用一生护《书》、讲《书》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场“古代读书人”与“当代读书人”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开启了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这档历史文化类节目,用典籍破译文化密码,在知识普及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阐释,并增强了文化自信。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破题点,《尚书》这期便将“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这一理念演活了,不仅展现出主流价值的一脉相承,也照应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主题。

  对于节目诠释“典籍”的叙事手法,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谈道,《典籍里的中国》将远古拉到当代,把文字变成了形象,将典籍中的思想精粹和今天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节目还拓宽了叙事场域,既有《书》中的故事,也有护《书》人的故事,还有其他与《书》相关的人和事。“这是一个中国故事系列,在一部典籍、一个人、一个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用故事化、戏剧化的`方式来识读经典,引导今天的年轻人能够读懂经典,读懂今日之中国。”

  节目首期便选择将《尚书》作为展示对象,把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与独到的电视综艺形态结合起来,让这部文辞古奥、和当下有着相当距离的典籍活在了二十一世纪的电视屏幕上,让典籍获得了一种学术研究之外的独到观照。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节目为电视文艺表现中华文明提供了独到的方式和路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说,“《典籍里的中国》核心是用形象阐释典籍。形象是有生命的,有了形象典籍就活起来了。其价值、内涵、深度,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

  这与节目创作初衷不谋而合,“中国人讲文化传承,我们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而电视节目,能够让更多老百姓看到中国文化的回潮。”《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的田沁鑫说。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题记

  穿越时空,观先人李时珍之经历,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受益颇丰,写下心中所想。

  学医难,行医更难。少时的李时珍便有一个行医梦,可作为医者的父亲李言闻自是清楚医者之难,一再反对他。长大后的李时珍乡试三次未中,他心中的梦想便愈加坚定。他为从医曾求父亲三次,终与父亲共为“逆行舟”。为乡民看病,不辞劳苦,成了李时珍的日常。尽管他深知从医的艰辛,但他依旧带着“寿国以寿万民”的志向坦然地踏上了征程。

  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书更难。在行医救民的过程中,李时珍目睹了不识药、用错药的案例,心中由此萌发利了重修本草的种子。”天下医书,利益天下”,李时珍集古代医书之大成,又通过自身实践,三十年饱经风霜,三十年呕心沥血,著成《本草纲目》。

  可谁能想到,出书更难。当时竟无一书商想要刊印。从书商口中得知,得到王世贞作的序,《本草纲目》便可发行,李时珍跋山涉水去求王世贞作序,对于李时珍而言,弯下腰求序比挺直腰著书更难,可为了造福百姓,他甘愿奉献。幸而《本草纲目》得到了王世贞的赏识。

  然而李时珍又担心《本草纲目》存在错误,误导后世子孙,在流去的十年光阴里,李时珍重修本草,不负所愿,《本草纲目》得以印发。令人嘘不已的是,年过七旬的.李时珍没能看到出版的《本草纲目》,这也是他留下的遗憾。穿越百年,让李时珍看到被后人所珍藏的《本草纲目》,了却了他的夙愿。

  李时珍的一生,用“难”形容再合适不过,他用“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行医精神克服种种磨难,他是一个不怕难的人,一个迎难而上的人,李时珍艰苦奋斗了半生,彰显的是实事求是、格物明理的大医精神,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大医情怀。就是这样一个人,完成了需百人整理撰写的浩大工程,造就了医药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救死扶伤,一心为民;艰难卓绝,著成本草;锲而不舍,求序刊印。这是李时珍一生的写照,我们永远怀念他!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深深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风雨飘摇中亦燃未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这片桀骜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近日,综艺型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大放异彩,以独具一格的方式向国人讲述不绝如缕的华夏故事。节目第一期介绍了“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一一《尚书》。“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夏经典,弦歌不辍。沉重的语句无一不使国人内心澎湃,华夏文明的精髓绵延至今,溢散出无穷的光辉。传承文化基因,镌刻华夏文明!

  斗转星移,王朝更迭;青石刻经,青石永存。抚摸传承千年的典籍,翻开古老泛黄的书页,一个个沉重而又饱经沧桑的文字浮现在眼前,那是文化之典藏,那是华夏之渊源。品读经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品读经典,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蕴;品读经典,感受“民惟邦本,本同邦宁”的力量。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熔铸于字里行间,镌刻于时代青石,它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热血传承中与时代接轨,推陈出新,千年繁盛。

  风风雨雨,沧海桑田,华夏儿女血液中流淌的'责任心和文化情却未消逝。从爱子护书,以命相搏,用热血传承圣火,讲授《尚书》的耄耋老人伏生,到今日《典籍里的中国》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映,粼粼历史长河中倒映出来的正是华夏儿女守护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护得文学精髓千年周全、千年繁盛的豪情壮志与坚定决心。

  仰望历史的天空,华夏文明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华夏文明绵绵不断。一片片竹简本木牍,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与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经典对话,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能让更多国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何等的幸运,这是何等的享受。追溯华夏文明,使其不绝如缕,薪火相传,为培育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奠定深厚基础,传承民族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魅力。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传承文化基因,镌刻华夏文明!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话,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探究宇宙的奥妙。

  “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迂,生南国兮。”橘树生来就扎根楚国,从不移动。“深固难徏,更壹志兮。”根深深地扎入故土,不可离开。你的志向是那么的专一。其实橘树就是在喻人,激励着人们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屈原和楚怀王从小便是好朋友,两人一起玩耍,一起吃橘子。看着他们吃橘子的情景。你抢走他的橘子,另一个就去追,不时传出清脆稚嫩的声音,在长廊间回荡,屈原说道:“把橘子还给我!”楚怀王调皮地说:“你的橘子肯定甜,想吃橘子就不能离开楚国。”屈原坚定地说:“我不会离开的!”随后又传来一串爽朗的笑声。

  渐渐地,两人长大了,声音也变得沉稳起来。楚怀王说道:“在朝廷上,我们是君臣关系,背地里我们还是朋友。来人,拿橘子!”一个太监端来一盆橘子。屈原和楚怀王各拿一个,楚怀王对屈原说道:“你手里的肯定甜!”“那就换!”屈原把手里的橘子扔向楚怀王,并接住楚怀王丢给他的橘子。两人相视大笑,橘子伴随着屈原的一生。在童年、中年时期,橘子在楚怀王和屈原之间的深厚友谊中,是颇为重要的。幼年时的屈原心里,早已有了一棵橘子树苗。

  可惜的是,后来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谣言,罢免了屈原的左徒之位。让屈原做回原来的三闾大夫。屈原最为悔恨的就是,没能阻止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谎言,含泪而去。屈原一心为国家好,可一些小人却为了金钱不惜一切。让忠臣免职,他们不为国家,只图利益。屈原忠于国家,多次劝诫大王,可他却唤醒不了楚王。而小人的`话,楚王却听信。即使能臣,也救不了这样一个昏庸的君主啊!“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迂,生南国兮,深故难徙,更壹志兮。”这句话强烈地表现出屈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时候的屈原喜欢看星空。在老年时,屈原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探究太空。

  《楚辞》发扬了楚辞体裁,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它是历史的见证,它将永存于世!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

  《本草纲目》是一本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它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写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同时也记录了中华民族开发和利用物质的历史,使得后世一代代的医者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中医药造福苍生,并将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三次请求父亲自己要做一个医者,做一只逆行之船。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全凭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心、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和敢于挑战艰难困苦的无畏之心不仅为百姓带来健康与福祉,更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一百九十万字的巨著。即使后来遇到刊刻工程巨大导致难以出版的问题,李时珍仍旧不远万里来到当世大儒王世贞先生的家中克服万难请其为书作序并得以成功出版,可惜的是他并未看到刊刻完成的《本草纲目》便去世了。李时珍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出书难,心志坚定,逆流而上,并用一生践行了何为大医精诚。

  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

  这是李时珍一生的写照。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花费了三十载著书,又用十年光阴校准,一辈子的心血凝结在这一部医书上,从此药商采办药材、医者行医治病和百姓看病买药不再受记载有误和尚未记载的医药知识的.误导,中华医药也能真正造福百姓。科学一直在前进,拥有质疑精神本身就是伟大的,正是李时珍求真务实、实事求的精神才使得《本草纲目》在当今还拥有巨大的史学价值和医学价值。而“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天下共修,世代永新”的守正创新的精神也得以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和中华民族精神园地的一块沃土。

  如今李时珍的画像还挂在莫斯科大学的墙壁上,与其余世界顶级科学家并列,这意味着中华传统中医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四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也有文化自信和底气将《本草纲目》和中医药推向世界并发扬广大,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2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2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荐]10-10

《感动中国》观后感06-09

《中国骄傲》观后感05-31

地理中国观后感06-26

《感动中国》观后感08-13

《地理中国》观后感10-19

中国骄傲观后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