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逃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逃离》读后感1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枝,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山峦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学生时代的我们没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的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追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它们拼命的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它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命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的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区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至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只身独处,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纵有把洒临风的洒脱,能够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脱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器,终逃不过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早已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何时了,只记得曾经很为作者优美的文笔所打动。譬如那句“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的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还有那句“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真的是太美了,至今我还在深深地崇拜着那位有着一双巧手和一颗玲珑心的作者。昨天偶然又一次见到它,却有了新的感受。
作者讲道,她曾经快乐地向往着逃离生活,而又一次次悲哀地发现生活总是会在她自认为成功时突然发出笑声,告诉她,我们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分子,早已无处可逃。逃离,出走,旅行,带回来的总是失望,远处的快乐总是虚幻的,只有选择归来,归来才是拒绝寥落的唯一方法。我就想了,曾经我不是也有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吗?总是对生活不满意,总是要去向往着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总是向往着逃离本来的生活,逃离那些认识自己的人,逃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总想追逐自己理想中的完全自由。后来考上大学了,以为一切愿望都能够实现,什么自由,快乐,全在自己掌控之中。理想的秋千仿佛已经荡到了它生命的最高处,但最后却发现,原来,没有了曾经习惯的忙碌,生活就变得无聊了起来,曾经在幻想中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的情景却没有一点要出现的迹象。甚至发现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从前的那些爱好和兴趣,如今却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了。成天只有无所事事。不知道该怎样形容那样的生活,也许唯有“没头的苍蝇”差可比拟吧。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曾经听一个同学说过:“什么自由啊?没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成了无聊。”真的很对啊!
欲逃无路,唯有归来。真的只有归来,生活的网无处不在,逃到何处皆有它的身影,归来便是出路,唯有归来才可能远离平庸和彷徨。那句古词讲的好:“归来也,着意过今春。”春色如画,何须逃离?不妨留住脚步,尽情欣赏。深入生活,品味生活,再来溶自己于生活,便会时时看到生活的微笑。那便是生活的真谛,亦即是生命最佳的归宿。
《逃离》读后感2
“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这是爱丽丝·门罗在《逃离》一书中描述主人公卡拉的一段话。那样的一根针,也许,我有,你有,他有,许多人都有,有的人可能还不止一根。在针的刺激下,开始是锐痛,然后是钝痛,麻木,直至无痛……每个人的感受,与各自的耐受力有关。
疼痛久了,感觉就不如初始那么敏感了,身体会慢慢适应,进而忽略,漠视它的存在。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或时刻,那根针会突然冒出来,疼痛瞬时被唤醒。实际上,它,在,一直在,一直在那里。
卡拉选择接受它,与之妥协,在不咸不淡的日子里过完一生。她曾出走,试图逃离,但是,一场被动盲目的行动,注定不会走远。
逃离,是动物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
我的朋友玲子,二十多年前,困在了一段令人窒息的婚姻里。她说,那段时间,夜里,她经常躺在床上,在黑暗中无声哭泣。泪水溢出眼眶,流过发际,滑过耳尖,从温热到冰凉,直到枕头被洇湿两大片,然后把枕头翻个个儿,闭上眼睛入睡。比鸡肋还不如的婚姻状态,让她进退两难。
后来,正好有一个去国外工作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是,随着出发日期渐近,她却越来越纠结,甚至盼望着发生点人力无法抗拒的事,迫使这个出国计划取消。让她放不下的,是她四岁的儿子,过去四年里,母子俩从没分开过一个夜晚。如今,一经别离,不知何时才能见面,想想就痛得发慌。
经过几趟转机,到达目的国。当她坐在居所的床上,感觉自己在梦游,身体到了,心没跟上,留在了国内的儿子身上。后来,很长时间,她都无法面对和她儿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只看一眼,她的眼圈就发红。虽然当时的工作合同先签了一年,但她知道,那个家,她不会再回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向前。
接下来的几年,她辗转过几个国家,换过几份不同的工作,偶尔探亲和儿子待上一段时间。她说:“工作生活上的苦累都不足一提,只有对儿子的挂念与愧疚太过沉重。自从和儿子分开后,她的心就再没有完整过。那种思念的痛,仿佛有一双手揪住她的心脏,拼命地撕扯挤压,血一滴一滴往下掉的声音,她似乎能清晰地听到。”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想过要回头。她的梦想是等她自己稳定了,把儿子接到身边,后来也终于如愿以偿,在异乡过上了岁月静好的生活。
现在,玲子已过天命之年,她说,她特别感谢那个年轻时,傻傻的,但勇敢无畏的.自己。上飞机时,她的两个裤兜里揣了两本比手掌还小的纸质小字典,左边英译汉,右边汉译英。那时,电子字典刚刚兴起,价格不菲,她没舍得买。行李箱里还躺着一本厚厚的《牛津英汉汉英字典》,这本大字典,成为了她那一年工作之余最重要的读物。
相比于卡拉,玲子对机会的把握,显得更坚定。出走后,面对困难与挑战,她没有逃避,选择了坚持。上天应该是公平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如何取舍,考验人性与智慧。
作者门罗女士,把一根针带给人的感受,描述得那么贴切!或许,她的身体里,也有那样的针存在。她的一生,同样经历了数次逃离,从农场到大学,从家乡到外省,结婚、离婚、再结婚……不同的是,在一次次的迁徙和生活变化中,她拿起了笔,而且从没停下,在写作的过程中,一根根针被抚平,疼痛也被一行行文字治愈。
她是一个幸运儿,更是一位智者。她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救赎了无数读过她作品的人。她的笔下不只卡拉,还有朱丽叶、佩内洛普、格雷斯以及若冰等。这些《逃离》小说集里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普通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乐哀伤、纠结彷徨,每天带着“针与痛感”生活。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我们所羡慕的远方,心仪的对象,走近了,待久了,平淡无奇的结局也在所难免。一个人,可以从一场逃离中获得解救,但是,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幸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根针的问题解决了,另一根针又出现了,循环往复,生命在悲欣交集中轮回,这是每个人的宿命。但是,身体的自愈力,也不可低估。随着时间,它会用纤维一层层把针包裹,直到有一天,即使我们深深地呼吸,也不会感觉到疼痛。这个过程,叫和解。与过去和解,与疼痛和解。
在这人世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功课要做,迷者师渡,悟者自渡。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满怀热情,有滋有味地活着,过好当下每一刻。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逃离》读后感3
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 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她在路途中就崩溃了。她打电话求克拉克带她回家,她最终放弃了逃离,和西尔维娅断交了,也回避了丈夫杀死自己宠物的可能性。逃离是痛苦的,可出走的半途中发现能“拯救”自己的依然是自己逃离的地方,更令人沮丧。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出逃后的少妇学会了控制、隐忍,忍受婚姻的瑕疵,学会不追问,不去超越生活,归降,将自我和诱惑埋到地底。她仍然有着逃离的欲望,只是她深藏了这个欲望,让它在时间的流逝中越藏越深,直至忘却。
文中有几段让我思绪良多。卡拉在离家前给她的父母留下一个字条:“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她渴望她称之为“真实的”生活,然而,她厌倦了的不正是她所追求的“真实的'”生活么?我第一次读到这的时候对她的行为感到十分困惑。我认为她的生活,不论是与她的父母一起,还是与克拉克,都是和平、正常的。而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发现了卡拉内心无声的痛。在故事的结尾,有这样两段话:“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现在再也不是剧痛了——事实上,再也不让她感到惊异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在的诱惑”。在我们的正常的生活总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忽略的。它们并非来自战争或暴力,它们来自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是如此坚强,再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而人类的心灵又是如此脆弱,一点小事就会使我们遍体鳞伤。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去适应,懂得满足。这让我们坚强,不会轻易受伤,同时让我们懂得享受生活。
当我们能够适应,满足现状,我们就能找到幸福。有的人说安于现状不好,会让我们失去进取心,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不知满足,那么就不会快乐。这样快乐的追求梦想,而不是强迫症似得对自己苦苦相逼,才是真正的进取,才能健康的进步。就像卡拉的母亲信中所说,“你都不明白你抛弃掉的是什么”。卡拉不满足于现况,逃离了两次。而她抛弃掉的,恰恰是她所追求的和平的,有时甚至是愉快的生活。坦率地说,每一个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一些人甚至一生追求它。人心不足,我们应该适应、满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无论富裕还是贫穷,
《逃离》读后感4
每个出身农村的人虽然家庭状况有所不同,但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一般无二:出人头地,离开农村。这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心中。而读书考上大学是当时那个年代唯一的出路,也是很长时间以来的捷径。
当课堂效率难以或不能再提高的时候,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就成了首选,这也是再简单不过的做法,貌似谁占用的时间最多,在中考和高考上的胜算就越大。校际之间从拼早晚自习到周末不休、寒假加班,一直演化到暑假提前开学;校内教师之间通过增加作业量挤占学生固有的时间,迫于压力,学生常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写作业,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的生活,为了父母期待的目光,咬着牙,坚持着,忍耐着…
每当回忆起这些,心中打翻了五味瓶,对学生的怜惜、对同事的愤恨、对体制的无奈,也悲叹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现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家庭有农用车、摩托车,农田劳作机械化程度很高,上山几乎不用步行,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就业机会很多。
随着读书费用的增多,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几乎是耗尽家财,毕业后因物质条件较差,即便挤进大城市也买不起房子,其择偶机会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并小有收入的绩差同学。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书多而又没能走出乡村的年轻人,他们在乡村社会的生存能力还比不上那些读书少的同龄人,这也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不少乡村社会抬头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当下农村开发力度加大,土地升值加速,面对着一大堆的钞票、房产,一夜暴富的农民迷惘了,家长们成天下饭馆,遭了太多罪的农民不愿意再让儿女们重蹈覆辙,对孩子们的要求几乎为零,他们衣食无忧、择偶从优,还愁什么呢?加之近年来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考上大学又能怎样?
而农村教师再用过去的思想观念来教导如今衣食无忧、贪图享受的学生,再用题海战术来简单地训练已经厌学、缺乏志向的孩子们,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升级。教师恨铁不成钢式的挖苦、体罚,导致家长向学校、教师的发难也屡见不鲜。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很多学生无中生有,即便犯了很大的错误,教师也是投鼠忌器,不愿招惹是非。
面对恶劣的学生,很多教师心灰意冷,明哲保身。学校想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苦于没有师资,很多农村学校多年未招聘音乐和美术老师,现有的不仅专业素质薄弱,且很多也都转行教文化课了。
书中介绍了一部反映农村教育题材的儿童电影《草房子》。我迫不及待的到网上下载和观看,剧中桑桑的故事勾起了我许多儿时的回忆——网知了、钻废窑、打陀螺…秋天的时候,学校还经常组织小学生摘松球、采药才,给生产队复收花生和地瓜。常常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一起,跟在生产队的拖拉机后边捡被草刮掉的花生,有时还趁着押车的人不注意,从车上拽一把下来。
学校永远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既能获取知识,又能结识很多伙伴。如今,厌学已经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当然幼儿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认为更多的还是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在很多家庭中几乎成了皇帝,呵护备至,疼爱有加,在幼小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已经不能容忍被冷落和斥责,这或许才是主要原因。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关注,都有表现的欲望。影片中桑桑大热天穿着棉袄和棉帽在校园里招摇过市,陆鹤紧跟着戴着礼貌信步走过,大抢了桑桑的风头…
剧中陆鹤的故事令人深思。他属于现代学校里典型的差生,学习成绩差,头上天生没长一根毛,同学们都嘲笑他,都叫他秃鹤,经常摸他的脑袋取笑。在学校会操比赛中,他的报复性搞笑,导致学校丢了这一传统的“金牌”,可是文艺汇演,正是他天生的滑稽形象,博得了观众的喝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找回了自尊,为此陆鹤号啕大哭。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学习很差,但体育很好。每天都盼着下午最后一节的训练,每年都盼着运动会的来临,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找回自信和自尊。甚至毕业多年,每逢学校举行运动会,还来看看是否有人破了他保持的纪录。而有的学校多年不召开一次运动会,其他的活动也没有连续性,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为了应付上级的的工作检查,只是印发一个活动通知。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生也存在不同的天赋,如果学校不能够提供若干个可供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和发展的平台,没有一个合理公平的评价体系,那些长期因为学习不好而得不到老师关爱的孩子们,也只好“搞怪”、“破罐子破摔”了。
对于学生如何努力学习,教师如何敬业的场景,影片没有任何描述。但观众能感受到孩子们在油麻地小学读书是最快乐的。这也能从辍学生杜小康的台词里感受到。杜小康的爸爸跟他说等有了钱,送他到城里最好的小学读书,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只去油麻地小学”。如今,哪一所学校能让学生如此留恋呢?
【《逃离》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05-01
经典名著读后感12-21
童年的读后感12-11
《宝藏》读后感10-19
《冰心》读后感10-21
《乡愁》读后感10-23
文章的读后感11-24
上甘岭读后感10-12
《背影》读后感09-18
复活的读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