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13 13:25:3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残游记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篇1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篇2

  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的《老残游记》中,有不少关于山东民间风情的描写。该书第三回、第十九回都写到老残摇着串铃行医、私访和在济南被请到“高公馆”诊病的情景,其中涉及到许多过去山东的民间医俗,读来饶有兴味。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小说所写的济南、齐河等地,既没有当今这样的医院,也缺少好的医疗条件。人们得了病,主要靠中医、中药治疗。而当时的中医,又有“坐堂医”、“挂牌医”和“走方郎中”之分。

  “坐堂医”亦称“药铺先生”,是指在药店内坐堂的医生。据说汉代名医张仲景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常在公堂上为民诊病。人们为纪念他,遂把中药店聘请来的医生称为“坐堂医”。后来自家开药店兼行医的人,也被称为“坐堂医”。光绪末年济南著名中医曹广勋,就在济南城里开设过博济堂药店,坐堂行医。知名最早的老字号、明朝开业的颐寿堂药店,其业主徐某也是由河南来济的坐堂医生。此外,当时济南比较著名的药店还有千芝堂、济诚堂、庆育堂、东永宁、继善堂、育德堂、一元堂等;稍晚一些的1907年,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少东家乐镜宇(即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景琦),也在当时的院西大街创办了宏济堂药店。这些药店多数都有自己的“坐堂医”。

  有的中医大夫,自己挂出招牌,只诊病处方,不开店卖药,这样的医生就叫“挂牌医”。“挂牌医”多为名望很高,就医者车马盈门,不以卖药谋生,图个清高的“名医”。也有少数人刚刚从医,没有资本,开不起药店,所以只看病不卖药。

  “走方郎中”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行医处所、走街串巷行医的中医大夫,又称“游方郎中”、“江湖郎中”等。这些人有的以处方看病为主,兼带卖药;有的以卖药为主,兼带看病。有些江湖医生常常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摇着串铃,边走边发出一串串“当啷啷、当啷啷”的铃声,人们便称这些“走方郎中“为“铃医”。《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初到济南时,就是以“铃医”为职业,替人看病谋生的。“铃医”使用的串铃,多为铜制或铁制,呈圆形,中空,里面有几粒滚珠,可套在食指和中指上摇动发声。传说唐朝时,有一只老虎难受地张着嘴来找名医孙思邈治病。孙思邈一眼看出老虎的喉咙里卡着一根骨头,便随手取来一只串铃套在胳膊上,迅速地伸进虎口中将骨头给拔了出来。那老虎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串铃上,没有伤及孙思邈的'胳膊。从此,人们又把串铃叫做“虎撑”。

  老残在高公馆为高公的小妾看病,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可以随便地“望闻问切”,自由地跟女病人交谈,而是跟病人间隔着一层帐子。诊脉时,“帐子里伸出一只手来”,“诊了一只手,又换一只”……直到需要看看喉咙时,才肯“将帐子打起”,露出女病人的“庐山真面目”……可见当时就是医生诊病,也有着严格的男女界限。除此以外,医生看病还有许多禁忌。如平时出诊,忌敲患者的门,俗有“医不敲门,有请才行”的说法,敲门被认为是找上门看病,对病家和医家都不吉利;过年时医生忌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倍诊金“破灾”才行;医生还有“施药不施方”之说,即可以送给人家药物,不能送给人家药方,送药方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该书第十九回还写道,老残为昭雪齐东村的大冤案,救治13条被毒害的人命,亲自到省城的中西大药房作调查,“次日,又到天主教堂去拜访了那个神甫,名叫克扯斯。原来这个神甫既通西医又通化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在我省济南等大城镇中,已经有了西医西药;人们的治病方式,也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中医中药,转入中西医相结合。当然,这种从清康熙年间才传入我国的西医西药基础还很薄弱,它在我省的普及程度也很差。在广大城乡中,中医药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篇3

  《老残游记》是一部醒民救世的哭泣之作。作者刘鹗是一个思想开明、力主实业救国的爱国人士,奉行“尊良知,尚实行”,但在腐朽的晚清王朝,他的作为受到旧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排挤,事业屡屡失败,最后竟落得个“勾结洋人,盗卖仓米”的罪名发配新疆,次年病逝。刘鹗自言《老残游记》是其哭泣之作,在自序中,他解析“哭泣”,最后总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若年轻时读此书,一定会感觉很痛快。主人公老残是一个手摇串铃的走方郎中,在游历之中,代筹计策,请来武功巨擘坐镇,使酷吏治理之下的一县百姓免遭不幸;出资救妓出火坑,后又助其皈依佛门;修书助孤孀释奇冤,巧计勘破十三条人命大案……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老残,博学、睿智、侠肝义胆,堪称“文侠”,但凡侠义之举,总是让人心潮澎湃、心生敬慕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老残本是有着兼济天下宏愿之志士,喜爱结交奇人异士,原是相约倘若国家需要之日,俱要出来相助,其时讲舆地,讲阵图,讲制造,讲武功的,各样朋友都有。后来明白:治天下的又是一种人才,其辈所讲所学,全是无用的,故尔各人都弄个谋生之道,混饭吃去,把那雄心便抛入东洋大海去了。痛惜家国之命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此一叹也!

  老残以独特的视角,直指晚清大厦摇摇欲坠的原因,虽切中要害但未指出根本。书中第一回,老残做了一梦,一只大船在巨浪洪波中行将沉没,船上载满了人,老残认为驾驶的人并未曾错,错的是船上的水手,因为驾驶的'人所缺的是一个指引方向的向盘,而水手却不顾船只沉没,坚决拒绝接受“最准的盘”。类比书中故事,老残批判了那些表面“清廉的格登登的”实则刚愎自用、肆意残害百姓、滥杀无辜的“清官”,以及表面求贤若渴,实则昏谬无能、纵容“清官”肆虐的“好官”(在此,“清官”“好官”即是水手),却因自身局限,未曾指出酷吏、昏官误国的根本原因,也即那驾船的人才是关键之所在,此二叹也!

  不能兼济天下,起码能补救残世。痛感国弊民穷,老残并未放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拯民于水火而得解脱”的人生理想,只是,自己本是那送去“最准的盘”的人,可以让大船向着正确的方向行驶,保得一船平安,而今只得在洪波巨浪中打救那一个又一个沉没的人,顾得这个又失了那个,一生所学及抱负,只得如此,三叹也!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生活。”年逾不惑,愈能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悲情与悲壮。以此标准,老残亦是英雄,致敬所有的英雄!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篇4

  在本书开篇中华书局编辑部对《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生平的经历、写背景和写作的愿景作了精要概括与介绍。恰好我也不想去总结期间暗示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一方面阅读尚浅无法把握,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也不想去深究那些沉重的话题,那我就随意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

  《老残游记》全书读下来就一个感受——舒服,全书没有感觉到明显地刻意宣泄,没有华丽的修饰。无论对于场景还是景物的描写,用的都是类白描的写法。读的过程中,仿佛有一股当时人们生活的气息和状态迎面扑来。中华书局编辑部用醒民济世的哭泣之作来概括本书,但说实话读完本书的正文和续集,我看到更多的是醒民之叙事,未见什么好的济世法。醒民来自于本书对于宫保等官僚的腐败无能和社会整体的盲目顺从,但济世在本书却不多见。在本书正文玙姑和黄道龙探讨儒释道和续集老残来到阎罗殿的经历中,感觉是在强调“尊良知,尚实行”的济世之道。但我觉得这倒有点像济己之道,在当时的背景下此种靠个人道德上的改变,缺乏传播媒介,实难济世。另我惊喜的是,在后来的编外卷中反倒读出了真正的济世之道,外编卷中作者提出了社会风气沦落至此,较为本质的原因在于权大于法,法律成为当权者奴役百姓的工具。救国图存之道,实为推动社会变革。用平等的.法律制度,将当权者的公权和私欲分开,将利益关进制度的笼子。

  刘鹗在自序说因感情愈深,其哭泣愈痛。人只有在乎一样东西,那件东西才会具备影响你情绪的作用。那是不是在乎的东西越少就愈好呢?也不竟然,在乎的东西少了,情绪起伏是会少,可是能感受的美好也必然随之减少。在本书续集的序作者感叹道我们并不能控制时间的流失,但可以记住我们生命中那些难忘的事,同时也要记住曾经那些梦想。我觉得这倒提醒我,我要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意义,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当然这并不是让我刻意的去创造那些看似难忘的时刻,而是要努力去提高自己对时间、对生活中美好有意义,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敏感度。这样我对情绪的感受必然浓烈,对时间的流逝也不至于麻木至翻了几个小时手机而毫无知觉。

  我看到本书中关于申子平过桥、环翠下山,应害怕而蒙上眼睛的叙述令我印象深刻,这和现在心理学上所说的鸵鸟心态如出一辙。"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作者应是想借此表达出,当时社会的一种对现有问题假装视而不见,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付诸行动,结果只会使问题发展地更趋复杂、更难处理。这和文章开篇船上人的行为也很类似,明知船之将沉,却只顾杀船员杀所谓的异端,却听不进任何能使船脱险的方法建议。但这只是一面,而后作者又举了逸云爱任三爷的例子阐述了另一种极端状态。逸云深爱着任三爷,为此她想尽种种方法想嫁给任三爷,但最终又因为各种顾虑从未付出任何行动,用逸云自己的话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如睡我的觉吧。”这无疑也是现在多数人面对问题的办法,一种是假装视而不见,等问题严重到不得不面对时再去解决,一种是只是单纯的想从不肯付出一点行动,我想正确的做法应是不去逃,勇敢追。因此努力去找寻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付诸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再用自己的理智去一个个解决行动过程中的困难。因为放弃总是比坚持容易,放弃的理由往往只需要一个。

  本书还探讨了一个入世和出世的问题,在书中能做到的一个是赤龙子,逸云也算得半个。我感觉作者虽然在书中对儒释道有一番探讨,但全书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受老子《道德经》影响,老残就是有点典型的有德而避世,尽量无为不争的一个道者形态。由本书看来,我倒觉得入世和出世却好的态度,或如书中赤龙子所言,这只能作为一个精神戒律,断不能作为一个具体行为准则。一旦认为真的可以在入世出世上有具体的行为标准,倒会显得滑稽可笑。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篇5

  《老残游记》是清末刘鹗以“鸿都百炼生”为笔名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而攻击官吏处亦多”,把它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由《初集》二十回、《续集》九回和《残稿》约一回叁部分组成的,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敍了他游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在以下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通过对酷吏的描写,谴责了封建官吏残忍的罪恶行径

  1、“清官”玉贤。玉贤是北京曹州府的知府,号称“路不拾遗”,而这“美誉”的背后却是乱杀无辜、冤案累累。他不择手段,陷害良民,赛过活阎王,此人在任不到一年站笼里就站死了20xx多人,其中“大约十分中九分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四口死于强盗栽赃,小杂货店王掌柜之子因直言而遭祸,马村集车店掌柜的妹夫惨遭捕快陷害,等等,都是在玉贤的血腥统治之下,死于非命,而老百姓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还得含着泪称他为“清官”“好官”,都是因为不能忍受他的淫x统治,由此而达到路不拾遗的情形,但是此“路不拾遗”不同于古时的路不拾遗,小说中也记述到“大凡酷吏的统治,外面都是好看的”,路不拾遗就极具了讽刺意味。

  2、“能吏”刚弼。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过于刚愎自用了。一向以清廉自命,主观武断,刚愎自用。他审理13人命案,既不认真研究案情,也不深入查访瞭解,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认定是魏氏父女所为,而且一意孤行,乱用重刑,将魏氏父女屈打成招,用时摆出一副清官的面目,将魏家向他说情行x的银票当成罪证,自以为不要钱,不问青红皂白,任意去做,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所以就可以为所欲为,刚愎自用,在他的淫x下,很多老百姓遭了殃。

  玉贤和刚弼所谓的政绩都是通过残酷虐民换来的,“官愈大,害愈大,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残,宰天下则天下死”,深刻揭示了这些酷吏可怕的精神世界,掩盖在清廉之下的是无比的冷酷残忍。

  (二)小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医学、水利、文学、佛经、易经和神话传说等,涉及面广,题材广泛。

  小说第十回写到黄龙子问申子平为什么月亮十五就明瞭,叁十就暗了的问题,就这一问题,黄龙子、申子平和玙姑都表达各自的见解。

  第十一回谈到歷史变迁,“叁元甲子之说”未免具有神秘预言的色彩,但是却预示着社会的变迁。这一回中同样谈到了佛经中阿修罗王与上帝争战的神话故事和《易经》的卦象问题,通过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瞭解各代的神话传说和古代文化。总之,黄龙子、申子平、玙姑叁人促膝长谈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小说第十四回、十五回写到宫保在治理黄河问题上,盲目相信西汉贾让“不下河争地”的论调,轻率的做出废弃民垫,煺守大坝的决定,以至几十个县,几百万百姓的生命财产被黄河水吞噬。

  至于医学方面,老残本身是一个郎中,为很多人只好了疑难杂症,其中涉及到很药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之所以小说可以涉及到如此广博的知识面,与作者刘鹗的博学是分不开的。据悉,刘鹗虽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自幼受到西方文化、近代科学的影响,精通医学、数学、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做根基的话,很难写出这样的作品。

  (叁)通过对老残在阴间的.游歷,从侧面写出神鬼观念,因果报应,宣扬要弃恶从善

  1、小说第七回到第九回完,用了大量的篇幅老残以鬼的身份在阴间的游歷,记述了阴间与阳间的异与同,并且着重写了阴间的酷刑。这些受酷刑的鬼往往都是在阳间做了坏事,在阴间受到了残忍的虐待,具有因果报应的色彩校

  如《续集》第八回中写道用狼牙棒把一个大汉打的血肉飞溅还不算完,还要把他的骨头扔到油锅里去炼,极具残忍;又写道因为口过积恶,而将人拿到大磨子底下去磨,这些都是非常可怕,非常残忍的。

  2、神鬼观念

  小说中写到了各式各样的鬼,上至阎罗王,下至唔神、阿旁(凡地狱处置恶鬼的差役,总名都叫做阿旁)。鬼是可以成为的神的,他必须积善成德,才能登极乐世界。《续集》第九回最后写道老残身上带有檀香的味道,被认为是在阳间结的佛菩萨的善缘发动,就要上西方极乐世界了,说明了人只有为善才能得道成仙,道极乐世界去享福,而不是在阴间受苦受难。

  3、阐述了道与钱、钱与罪孽的关係,宣扬弃恶从善,弃除拜金主义

  《续集》第七回通过老残的口吻写道“道比钱有用,你想,你虽不算富,也还有几十万银子家私,到如今一个也带不来,倒是我们没钱的人痛快,活着双肩承一喙,死后一喙领双肩,歇耗不了本钱,岂不是妙”,又通过梁海舟写到了“你知道银子是带不来的,你可知道罪孽是带的来的罢,银子留下给别人用,罪孽自己带来消受”。

  (四)《老残游记》刻画了叁个优秀的女性形象

  1、白妞王小玉。第二回中写老残在明湖居听白妞姊妹唱北京梨花大鼓,写了白妞的聪明和对改革梨花大鼓所做的努力,见到本人后又刻画了她的外貌,尤其写了她的眼睛,而她那悠扬的歌声更是令人陶醉不已,“余音绕梁,叁日不绝”。

  2、《初集》中的玙姑。申子平在去请刘仁甫时得遇玙姑,着意刻画了玙姑的才学,她的言论很是令人受用,在那个妇女不受重视的时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续集》中的逸云。小说中用了很多回的篇幅记述了逸云和任叁爷的热恋,并且採用的是自白形式,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篇6

  记得在中学课本上就学过《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白妞说书”一段,选段中对王小玉唱大鼓的描摹可谓绘声绘色,仿佛令人身临其境。起先在赞美黑妞的才艺时用了“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我觉得如是描写已是登峰造极了,可万万没料到,下面出场的白妞更胜一筹,刘鹗用烘托手法和生动贴切的比喻,极写白妞的唱功,那起伏不定、百转千回、撩人心魄的声音真如从文字中发了出来似的,然而这只是作品中的一段散文化的文字。

  《老残游记》绝对是世界级的文学名著,可以作为铁证的是它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鲜文等8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人最早触摸的近代小说就是《老残游记》,一个世纪以来,各国汉学家对这部体现了作者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和富有哲理意味而在艺术上又有所创新的小说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近代小说非常鲜见,《老残游记》却能独占鳌头。令我担忧的是,这部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可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即使它已被公认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然而国内对它的研究却很零星。我无意于从整体上概括这部作品的面貌和内涵,怕在叙述过程中犯了大而无当的大忌,所以决定从老残这个人物入手,当然更多地是从书中的老残入手,刘鹗生逢乱世,亲眼目睹帝国薄暮,此书也是刘鹗个人情感之寄托,但如果再分析作者与老残的相通之处,就需要很大的篇幅了。见微知著未尝不好。

  走方郎中老残甘于淡泊,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他虽有方外之心,却也有匡时济世的悲悯情怀。名利本为浮世重,人到无求品自高,老残身上有这样的气质。可隐逸的读书人终究成不了真正的君子或圣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济世如水,润物不止,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老残足踏山东大地,能心系国家、民族和百姓疾苦,是非分明,竭其力解民倒悬,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义所在。老残独具慧眼,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沉疴,而所视、所思、所言、所行又十分震撼读者心扉,他厌恶伪君子,他深知“君子不器”,他胸怀天下,民之痛苦呻吟亦扎在自己心头。假若撇开老残的政治理念,我认为老残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却视名声为粪土,这同一般意义上的君子还有差别,历来君子都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老残一点都不在乎,这也是我认可老残的原因所在。

  老残的精神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难以分开的,中华文化的三大主干精神是:大同小康的理想论;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君子之道的人格论。我觉得老残的精神支柱似乎也与这三大主干密切相关。试看书中老残一直是关注国计民生的,不仅他的身体在游历,他的灵魂也在游历,老残向来侠肝义胆,不忘自身使命,对于那些草菅人命、以鲜血染红顶子的所谓的“清官”,他嗤之以鼻,题诗道“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这充分说明老残为百姓着想的坚定立场,老残也是精英阶层知识分子,但同时也能深切民瘼。即使现在看来,老残的政治理念反动落后,他恶毒地诋毁和诅咒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始至终对腐朽不堪的清政府抱有幻想,他认为最高统治者并没有错,错的是一些不顾大局、蒙蔽君上的爪牙,这忽然令我想起了宋江,他们两人的确有相似之处。我细加推敲,发觉老残不是没有认识到封建政府的没落,而是他作为一个儒释道文化熏陶出来的传统的知识分子,难免有一种稳定的文化心态,在他的潜意识里宁愿不变革也不能乱,经过反复调试的秩序会构成一种稳定,沉淀着文化的规则会构成一种防卫,所以他决定给那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送去一个最准的罗盘针,他认为这是眼下的唯一良策,在他的思想中百姓是“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大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终极理想,但从上古之后从未实现过,而小康在盛世之中是可能出现的,标志就是百姓不会无端遭受荼毒,生活安居乐业,老残痛斥那些刚愎愚顽、颟顸昏谬、嗜血成性的暴政“清官”,就是他灵魂深处关于大同小康的理想,也就是说,老残把百姓置于自己心目中最高的地位。

  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文明送给世界的“大礼”,那么老残的“中庸意识”在书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皆知,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关注一切极端的积极探索。老残认为,假使来势汹涌的义和团“乱党”或思想激进的革命党占了上风,本来就疲软无力的清王朝会雪上加霜,更加一蹶不振,到时统治者失去正统的.统治地位尚在其次,而社会底层更会哀鸿遍野,惨不忍睹,这造成的恶果是整个国家陷入乱局,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假使那艘濒于倾覆的破败帆船得不到一些西方文明的修补,那么船上的人都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偌大的中华帝x就会沦落侵略者之手,那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死了也就罢了,但船上多数是过惯了安稳日子的寻常百姓,他们才是江山社稷的主体,所以为今之计只有送去最准的罗盘针,为王朝指出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否则又会走向一个极端;当然,那些为非作歹的统治阶级走狗必须要铲除,他们是在统治阶级面前搬弄是非、在百姓面前爱寻衅滋事的群落,这样的人越多危害就会越大,如果一再放纵他们的无耻谰言和流氓行为,那么社稷之船会倾覆得越来越快,整个国家机器的平衡性就会被这群人打破,老残不允许这样的极端发生。

  老残志在做隐名的君子而非伪君子,士人阶层多有君子之风。老残不会陶醉在大明湖的秋色、桃花山的月夜和冰封的黄河中,他知道这些只是他一人的精神家园,而非安身立命的价值归宿。像玉贤、刚弼、张宫保这样的官员,应除去务尽,他们带着虚伪的面具大行其道,还恬不知耻地在百姓中“翩跹起舞”,没有丝毫的自省之心。无论在儒家还是在道家,老残都是和他们对立的。老残无权无钱,仍能设身处地站在底层来观察社会机制,那些“清官”则全凭主观臆断,那么“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果仅仅从现代人的眼光来批判老残的政治理念,我想得出的只是皮相之谈,我们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老残,老残称得上是仁者、智者和勇者,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悉为百姓。

  我想,无论社会发展速度快慢与否,我们都要重视中华文化中的善和爱,这两个字是崇高的,是神圣的,我在阅读《老残游记》的过程中很少地去关注老残落后和反动的一面,更多地是寻找他思想内核中的善和爱,一部经久不衰的名著就是因为他的经典性和流行性,我从中看到的归结起来无非是善爱二字,外国人批判中国文化缺少善爱,其实是他们不了解中国。我还认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和复兴依旧需要一直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和爱。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与黑》读书笔记08-19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8-15

读书笔记模板07-31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8-03

英语读书笔记07-28

《活着》读书笔记07-29

《孔乙己》读书笔记07-21

在人间读书笔记 07-24

教育的读书笔记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