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锁记读后感1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最终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熬煎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月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动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仆人公曾被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灵”,为了报复曾经损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周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阅历,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后又将《金锁记》做了修改,重命名为《怨女》。
金锁记读后感2
说曹七巧,一出场就是个悲剧身份,竟被丫鬟看不起。换句话说,当时的阶级划分太明显了,连女孩的电影都看人服侍,也让人生气。想着长白和长安的一生被一位老母子白白耽误了,委真觉得憋屈。而几个可悲的人物,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非常到位,应该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文人。她的文字里到处都能看到红楼,仿佛到处都是珍珠。
曹七巧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戴着金色的枷锁。对我们来说,谁没有背着各种各样的枷锁?说得好听点,那叫梦想,实现梦想的`叫扶摇直上,一辈子都是空着一个梦活着的。那个梦渐渐成了枷锁。锁的人太紧,迫使人太焦虑,最终会伤害别人和自己。
你的愿望是什么?我天真地回答:“很简单,我只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提问者认真地告诉我,这并不简单。你的愿望实际上是每个人愿望的最终目的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这个枷锁,总是期待找到一个能给我幸福的人,我对幸福的定义不高,幸福是困难的事实,但找到,但不敢向前迈出一步,可能是因为害怕,害怕,害怕这么容易实现它,似乎我的梦真的太简单了。这个枷锁不能锁住我,但我不想放下它。只有有了梦想,才会有希望。希望消失了。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金锁记读后感3
有句话说“读书或旅行,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不管读书还是旅行,无非是让我们见更多的世情和风景,见得多了眼界和心胸也跟世界一样,变得开阔起来。
我们生来是为了奔向幸福而不是痛苦,但幸福和痛苦是一对双生花,它们就像一片树叶的两面,难舍难分。凡是所经历的都是该来的,如果我们学会从心里接纳痛苦而不是对抗,和它一起在生活里磨,随时间一天天地走,回头看时痛苦也就没有那么痛,幸福也没有常在久安,人生或许因平和而更加丰盈。
如文中的七巧,若是接纳了自己在姜家的身份和地位,又会是怎样的人生?
张爱玲塑造的曹七巧已成永恒的角色,我们却处在不知不觉所变化的世界中,七巧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启发不会像文章的'结局那么直观,人生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不管走到什么样的境遇,“伤口,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活成心里有光的人,人生就不会很差。
金锁记读后感4
因为语文老师的原因,我们班同学都读了金锁记。
金锁记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处处充满着悲剧的小说。
小说里的主人公曹七巧刚开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了,她经历了很多次的婚姻。在丈夫死后,她的母亲也染上了重病。她的.母亲在临终前告诉她,不要相信爱情,钱才是最可靠的。后来,经历了种种的事件,她开始不相信感情,一味的收敛钱财,甚至以自己的想法为核心,拆散女儿的婚姻,逼死自己的媳妇等等。她这一生的遭遇都太过坎坷曲折,导致了她的性格扭曲,开始变得泯灭人性,并套上了金钱的枷锁。她吸食xx,在钱财权利上追求寄托。可这一切只能让她的肉体好过一点。
在张爱玲的笔下,她也是悲剧的。在当时的环境中,她最后变得扭曲,是很可恨,但是也是十分可怜可叹的。
希望即使在污浊的社会上,也能保持一颗初心。
金锁记读后感5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出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敬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仆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许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己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敬重。她心里喜爱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原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己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有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冲突。“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布满了“人生味。小说没有痛诉,没有抵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金锁记读后感6
一个女人的大半生,从花样年华,到迟暮垂死,几十年的岁月里,可以这般满怀怨恨,沉重,从来没有过一丝开心,没有过一刻幸福。
她是可怜的。花样年华之际嫁给了个软骨丈夫,在姜公馆里不受待见,下人也只把她当姨太太,分家时“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
她是可悲的。可悲在不可扭转的事实面前,她只顾怨恨,她怨恨哥嫂将她嫁进姜家,她怨恨丈夫身体不行,她怨恨分家不公。
她是可怕的。熬到分家日的她,以为终于能啃到金子的边,却不知,那沉甸甸的金枷锁将自己与身边的人劈得遍体鳞伤。她强硬地插手子女的成长、婚姻,用着她那黄金的枷锁,不放过自己,不放过她能毁掉的任何人,拉着他们下沉,沉到深不见底的泥淖,再也难以翻身,过正常的`生活。
曹七巧的怨毒,借着她的嘴,似场漫长的瘟疫,从自身开始腐烂、恶臭,再蔓延到其他人,潜意识里,自己过得不如意岂容他人快活?似一个黑洞,不断地吞噬,吞噬着光,吞噬着温暖,吞噬着希望,只剩下无底的黑,浓浓的,没有尽头。不会完,完不了。
金锁记读后感7
看完金锁记,我真的很沮丧很难过。这是第三篇文章,除了之前看穆斯林的葬礼和三毛的黑奴让我心情沉重。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只对这篇文章有很深的感触?你可能知道原因。对于性格复杂的曹七巧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的。是时候抱着仇恨还是同情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孩子悲惨命运的延续了。曹七巧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也是一个完整的受害者。原来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可人生的晚年却真的那么不讲理,让人无法忍受,直到敬而远之。
我以为悲剧可以结束,但大家都知道因果是循环的。因为曹的悲剧,最终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我不会对长白发表任何评论。至于长安,我真的很同情她。同情她的关键是什么?除了她值得同情,还有其他感受……
如果是我,我可能和她的选择一样,也许她比我强,即使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背景下。她的无奈,她的眼泪,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己能感同身受,只是因为经历过痛苦的经历。呵呵,也许是因为我太小提大作,也许是因为我太懦弱了。但情况和感情可能是相似的。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这么多让人心寒无奈的故事!
【金锁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锁记》读后感05-01
金锁记读后感04-28
金锁记读后感[经典]11-12
金锁记读书心得02-20
读后感05-01
雷雨读后感09-20
蜡烛读后感09-19
在人间读后感09-20
简爱的读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