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作文

时间:2025-01-09 19:25:21 端午节作文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作文10篇(集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作文10篇(集合)

端午节的作文 篇1

  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了。每当想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那位值得让人纪念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把自我心中的爱国主义写成了一首又一首诗,直到之后国家灭亡,他也不屈服,身背年幼的皇帝,为国投江自杀。这感人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他们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建立了这一个节日——端午节。

  在端午节里,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戴香囊。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妈妈教过我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的家乡建湖,那里的人们也都这样。端午节前夕,就包好了粽子,插好了艾叶,戴好了香囊。洒黄酒,驱害虫,把房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喜气洋洋地迎来端午节。

  端午节时,我最爱戴香囊。那香囊的香气可香啦!让人闻着心旷神怡。我也爱吃粽子,异常是那甜丝丝的蜜枣粽子,又香又白、又嫩又甜的粽子让人吃了赞不绝口。

  知识渊博的爸爸对我说,端午也叫端阳、重五划龙舟当时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投粽子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我听了,才明白为什么要赛龙舟、投粽子了。

  我爱家乡的粽子,爱家乡的香囊,更爱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作文 篇2

  昨天,我坐车回家,突然看到灰桥哪边有一条龙船,心想一定是端午节又到了。回到家里,我把这事告诉爸爸,爸爸说:好呀,明天正好是双休日,我带你去看赛龙舟。我听完高兴的差点晕倒。

  今天一早,我们带上自己包的粽子,就向三??出发。三??是温州的湿地,哪里河网纵横,每年都有许多龙舟在哪里竟赛,可热闹了。在路上,爸爸给我讲了端午节的`来历。原来端午节是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祭奠日。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国君非常昏庸,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国家也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为了挽救国家,屈原向君王提出了许多治国的良策,但是君王一点也听不进去,屈原不想当亡国奴,就在汨罗江投河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船的习俗。

  当我们到了三??的时侯,河岸边早已是人山人海了。各河道上也正有许多龙船向这儿靠拢,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运动员们都在磨拳檫掌,跃跃欲试。第一轮上场的是红、黄、黑、白四艘龙船,我看中白船,我要为他鼓劲。这时一声枪响,突然龙鼓齐鸣,号声连天,四艘龙船

端午节的作文 篇3

  五月的第五天是端午节。说到端午节,我也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如端阳节、诗人节和女儿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提出了许多爱国的政治思想,但是楚王不接受。最后,楚国的领土被侵占,屈原满怀忧虑和愤怒跳进河里自杀了。为了纪念他并向他致敬,人们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把粽子和许多美味的食物扔进河里,以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那天,我问妈妈粽子是怎么做的。我妈妈说:“粽子是用绿色的.嫩芦苇叶包裹着白糯米和蜜枣制成的。如果没有蜜枣,可以用豆子和其他东西代替。煮一晚上。烹饪后,剥下深绿色的芦苇叶,你可以看到里面的白糯米和枣球,又甜又好吃,不油腻。它既是开胃食品,又是营养补品。

  端午节真的很开心也很有趣!我学到了知识,增加了我的知识。庆祝端午节真是太棒了!

端午节的作文 篇4

  “吃粽子喽!”妈妈端着香喷喷的粽子从厨房出来。我和爸爸立刻以旋风般的速度冲向餐桌。正当爸爸伸手想拿粽子的时候,我连忙阻止,笑嘻嘻地说道:“爸爸妈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端午猜谜”的游戏吧。”爸爸心里只有粽子,很不情愿地嘟着嘴,像个小孩似的,说到:“猜谜有什么好玩的,还是先吃粽子吧。”说完,又想伸手去拿粽子。我赶忙把粽子拉到了一边,笑着说道:“别着急嘛,我还没说完呢。这一共有十个粽子,一共有十道题。你们两人当选手,我当裁判。我出题,你们俩竞争,谁赢了,谁就拿走一个粽子。如何?”妈妈欣然“拍案”:“没问题!”可爸爸却不以为然,边摇头边说:“不好不好,游戏有啥好玩的。”我神秘地凑到爸爸身边,悄悄地说了几句。没想到,爸爸居然同意了。

  我拿着题,站在沙发上,望着台下两名选手,清了清嗓子说道:“比赛规则如下,裁判报完题后,会再说一句‘请抢答’,这时,选手就可以举手回答,谁先举手,谁回答。第一人答错了,下一个人回答。”爸爸妈妈点点头,表示明白。

  第一局开始!我大声地说道:“雄黄酒下肚,龙舟顺水出。打一节日。请抢答。”妈妈率先举手。我点了妈妈。妈妈信心十足地站了起来说:“端午节。”我满意地点了点头,拿了一个粽子给妈妈,。爸爸直勾勾地盯着妈妈的'粽子,馋得直流口水。第二局开始!我故意出了一个难题:“潮退见日出,转眼至黄昏。打一地名。请抢答。”这一道题可把爸爸妈妈难住了。连一向聪明的妈妈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笑着说道:“没有人能答出来吗?那这个粽子我可就拿走了。”我开心地拿走了一个粽子。可爸爸就不高兴了,眼睁睁地看着两个粽子被拿走,而且没有自己的,心里别提有多难过了。从他的表情中,我猜他肯定在想:我一定要加油!粽子,等着我!第三局开始!我仍旧大声地报着题:“三角四角楼,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打一食物。请抢答。”这一次爸爸可发威了,一听我报完题目,就连忙把手举了起来。我点了爸爸。爸爸昂着头,挺着胸,胸有成竹地说道:“粽子。”我一边拿粽子,一边打趣地说:“爸爸,下次我真应该多出点关于吃的题目。”爸爸顽皮地吐了吐舌头,说道:“那真应该多谢裁判大人。”我和妈妈被爸爸的话逗得前仰后合,半天直不起腰来……

  精彩还在继续,别走开呦!

端午节的作文 篇5

  端午节放假的第一天,爷爷就对我说:“这个端午节,你就跟爷爷、奶奶回老家肖家湾去过吧!也好好体验一下老家过节的风俗。”我高兴地答应了。

  为了好好地体验一下家乡过节的风俗,我们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回到了老家。到家时,正是快吃晚饭的时候,家家炊烟袅袅,满湾飘溢着蒸粽子、煮盐蛋的清香。香气里还杂着酒气和蒜味。特别是每家大门前的窗户两旁,都摆放着扎成把的艾蒿和昌蒲。爷爷告诉我,这是端午节的标志,老辈传下来的,说这样能避邪,实际上也有驱蚊作用。晚上睡觉前,奶奶就用艾蒿和昌蒲在房间里薰了一下,蚊子果然少多了。

  第二天清晨,奶奶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催我随她一起去村外河边的草地。然后吩咐我用手沾着草上的露水洗眼睛。奶奶说:“这样不仅能让眼睛明亮、而且不害眼病呢!”我好奇地问:“为什么非要用端午节这天的露水洗眼才不得眼病呢?”“我也不晓得,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老辈传下来的东西不会错。”奶奶边帮我洗眼边说:“你爸爸、二个姑姑小时候,每年也是这样洗,他们的眼睛现在不是很好吗?”用露水洗过眼睛后,奶奶就带我去割艾蒿、昌蒲。我高兴地举着艾蒿、昌蒲回家。奶奶把割来的`艾蒿、昌蒲扎成把,也像邻家那样放在窗前。

  接着,奶奶又在家里翻出了爸爸、姑姑小时候用过的香袋。是用绸布和五彩线缝制的,有的像辣椒、有的像金瓜、有的像灯笼,很好看。要我挑选一个,重新换上香草,让我挂在身上。爷爷又在我的额畔眉间,鼻边耳旁,点了雄黄酒。也说是为了避邪,并说蛇虫蚊蝇见了你就会躲得远远的。问其原因,回答仍是老辈传下来的。正当我准备寻根刨底的时候,外面在喊:“龙舟比赛开始了!”

  这次回老家过端午,让我亲身感受到了民间浓厚的节日风俗。尽管有些好奇的事,没有得到很好的答疑,但只要知道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够了。

端午节的作文 篇6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屈原一说与南方基本相同。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说法都称为“躲五”。传说古代的时候, 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此日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谁也不敢抚养。齐国的田文是“五日子”,父亲几次要害死他,多亏母亲保护,他才幸免于难。但父亲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他必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长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也毋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节。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 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受古人五月五日为“恶日”说法的影响,端午节这天,民间还有许多消灾祛病、预防瘟 疫流行的风俗。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挂艾的习惯。当太阳还未升起,中原城乡 还笼罩在晨霭之中,农民们就踏着露水上路了。据说日出以前的艾性凉,可以辟邪。日 出以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所以人们都要赶在日出以前上山采艾。在豫南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说起饮用雄黄酒,人们马上会想到《白蛇传》的故事,想起许仙让白娘娘喝雄黄酒, 以至端午节时白娘娘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的民间传说。不过,现在喝黄酒的人少了, 大多是用雄黄酒给孩子抹耳朵、抹鼻子、抹肚脐,据说这样可以避瘟疫、杀蚰蜒、防蛇 蝎,还可以预防毒疖。

  此外,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热闹欢快的周口龙舟赛

  河南周口水域广阔,颖河、沙河、贾鲁河、涡河、汾河贯穿西北东南。河内舟楫云集,桅樯如林,素有“小武汉”之称。每年初夏的端午节,这里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周口,观看一年一度的端阳龙舟会。

  周口是中州有名的龙舟之乡,端午闹龙舟是这里的传统风俗。周口龙舟与江南龙舟不同,江南龙舟体长头尖,而周口龙舟体短头平,轻捷灵巧,便于掉头。江南龙舟装饰较少,周口龙舟用绸布、花纸浓装重彩,豪华俏丽。周口龙舟比赛时,每只龙船上都有一名固定的“拿手”“扳棹手”、“鼓手”、和十名“划手”。大家群策群力,配合默契,双桨舞动,轻舟如飞。

  周口龙舟赛的比赛项目除竞渡外,还有拔河、捉鸭等。拔河时,一根绳子连接两条龙船,双方奋力向相反的方向划动。水上拔河比陆地拔河复杂,除力量竞争外,还有技巧、智慧的较量。划动的桨板,好似踏地的双脚,要想立地不动,需奋力划水,一点也不敢懈怠。如果想战胜对方,就需要全船人同心协力才能取胜。

  捉鸭,是周口端阳闹龙舟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内容,民间称它为赏标。这项活动由两方船只来进行,一方是划动的龙舟,一方是彩棚高耸、彩旗飘扬的大彩船。一阵鞭炮声后,彩船上抛下数只活鸭。各彩船锣鼓齐鸣,众龙舟竞相追鸭捕捉。鸭子惊叫着向四方游去,龙舟掉头寻找,紧急中,队员们手忙脚乱,往往舟舟相碰,水面上浪花飞溅。捉鸭时,龙舟上的人不能下水,只能用一种木质月牙形的钩子来捕捉。划龙舟的队员捉到鸭子后,看鸭腿上绑的布条,就可以知道是哪家彩船的鸭子。然后把鸭子交给彩船,彩船把准备好的物品奖给龙舟上的队员。如此反复,捉鸭竞赛持续进行。

  节日的周口,沙颍河水面上鞭炮此起彼伏,龙舟回旋激浪,岸上欢呼雀跃。享有“江北龙舟”之誉的周口龙舟,真是意趣盎然,其乐无穷。

端午节的作文 篇7

  时间可以没收我一些记忆,但它,没收不了,它就是端午节。因为在那一天,有美味的粽子,有屈原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报国无望,忧愤而投江自尽了。楚国百姓知道后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成为清正的大夫,把糯米捏成团投入江中,希望鱼儿吃了糯米而不吃屈原的尸身,因怕蛟龙所食,就拿楝叶包裹好,拿绳子绑上。此做法逐渐演化成了“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即使不到海边观看赛龙舟,也毫不沮丧,因为在家可以吃到如小山般的香喷喷的粽子。

  奶奶可是包粽子能手。奶奶总是娴熟地把粽子卷成斗状,放入浸泡了3个小时的糯米,接着放入咸蛋,五花肉,红豆等,放好之后再盛一些糯米来填满,用粽叶包裹好,在用绳子捆紧打结,一个似小山的粽子就包好了。过了不久,就包了许多各形各色的粽子,接下来放入锅中蒸,蒸几个小时就好了!在粽子还没有煮好时,肚子早已饿得咕噜噜着在叫了,我拍拍肚皮,说:“肚子啊!你在忍一下哈,马上就煮好了,别在叫了。”,刚说完好像就更饿了,好像有许多虫子在咬我的胃,难受!

  粽子一蒸好,我立马掀开锅盖,顿时空气中飘着让人无法抵御的棕香,就就连蒸粽子的开水好像在和我抗我抗议:“这么香的粽子不让我蒸久一会儿。”我早已盯得口水直流了,下意识就拿起一个最大最香的.粽子,急忙解开绳子,帮它脱掉了它那翠绿的绿“衣裳”,再撒上似雪花一般的糖点缀着,一个美妙艺术作品就展示在眼前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下去,嗯,糯米的软、鸭蛋黄的咸、与糖的甜,这三者融合在一起,那味道妙不可言!我三两下就吃完了,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大大的满足!

  在这个节日里,我不仅读懂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也品尝到了美美的粽子味,如此节日,我怎能忘怀。

端午节的作文 篇8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风而来了。

  端午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楚国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仅仅诗词写得好,还有相当的谋略;既就是一位诗人,也就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就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理解屈原的意见,并且进谗言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此时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农历五月除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写了很多不朽诗篇,比如有:《离骚》、《天问》等等……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名,有:浴兰节、女儿节、五五节、端阳节等等……

  我十分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其中寓含着很丰富的好处。

端午节的作文 篇9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大概是四岁时吧,那时候家乡的河还能划船的。当我远远地听见锣鼓震天、呼喊撼地时,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里的婆婆出门看热闹去。作为保姆的婆婆总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亲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颤颤巍巍地往长堤那边走去。刚好,河上五彩缤纷的龙舟正威严地列成一排,气势汹汹地准备捕捉那一声令下。

  发令枪响后,箭在弦上的龙舟真如一条条迅猛如雷的水龙,在水上飞窜。而船上的那些“驭龙者”更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特别是船两头正奋力击鼓的鼓手,划舟人的斗志似乎随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声而不断激涨。

  这一幕真让少见世俗的我看得如痴如醉,家乡竟有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和蔼地笑着。继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头筹的选手们。每条船上的人都湿了,而在我这稚嫩的眼中,冠军不过是更加湿透了的人们。

  兴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饭时间到了,婆婆端出两只冒着热气的翠绿的三角体,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叶子。婆婆微笑着说,这些用荷叶包着香米的三角体就叫粽子,我还惊喜地发现米饭里面还有内涵丰富的肉馅。它们都是婆婆从乡下带来的,大家都会在划龙舟时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这喷着荷香的饭团,用力地咬下了一块;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无比的亲切与温馨。

  婆婆在我上小学以后便回乡下颐养天年了,但我们家还是经常在端午节去探望她时带回几只粽子,来重温旧日的快乐与节日的喜悦。只是这几年来给我带来的是遗憾,端午节被韩国人注册了,家乡的的河脏得不能再划龙舟了,婆婆寿终正寝了。然而,端午节被外国人注册了,我们还能吃粽子;这条脏河总有变清的那一天,我们还能在水上划龙舟;但最让我伤感的是,我永远不能再牵着婆婆的手在长堤看比赛了。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但我更怀念的是那永远不再回来的童年和婆婆。端午杂思,思忆至此,足矣。

端午节的作文 篇10

  母亲节快到了,总想写点什么,多少文人墨客对伟大母亲的赞美词,总让我感到写这话题太沉重,那我就从生活的一个侧面谈谈我的母亲—一个平凡的母亲。

  去年春天,朋友送来几斤糯米,放了很长时间愁得不知该怎么吃,端午节前到超市购物,看到大量卖粽子的促销广告及各种包粽子的竹叶、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为何不包成粽子吃。因此,顺便从超市购买了几包鲜绿色的真空包装的“鲜粽叶”。回去后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开始包,凭着记忆先把两张粽叶围成漏斗状,装上糯米及红枣,再折回来,捆上线,可手中的粽子怎么包都不像样,就是不听话,怎么扎捆也不像记忆中母亲教我包的粽子,煮出来的粽子破的破、漏的漏,锅里都是米。这时才想起原来学艺拜师不到位,只是看到母亲包粽子时的模样,没有亲手包,只可惜当时母亲外出旅游不在家,现学都找不到老师,没办法,只好凑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懒的办法,把粽叶铺在蒸锅屉子上,把米放上,再盖一层粽叶蒸出来得了。

  通过这次包粽子,才感觉到母亲平常为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我们都认为是应该的,也从没有注意到一点小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在里面,也蕴含着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在里面。母亲是江淅人,心灵手巧,记得幼年时每过“端午节”,我们都能吃上母亲亲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粽子,那是上世纪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区永泰县,那是山清水秀的美丽的南方小县城,附近有条河,不远处就是山峦,到处都长有一簇簇的竹子,叶片大大的,每当要包粽子,我就会拎上竹篮子,带上弟妹去采摘,包出的粽子竹香味特别的浓,所以在超市买粽叶我还是喜欢买鲜的,总想找到记忆中过去粽叶的影子,可是现在真空包装的“鲜粽叶”,令人大跌眼镜。

  今年清明过后,春暖花开,母亲又要回故乡去远游,我想今年端午节又吃不上母亲包的好吃的粽子了,决定一定要把包粽子的手艺学会。于是跑了几家商铺去购买粽叶及包粽子的原料,因为不到季节都没有卖的,无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鲜粽叶”,买了两斤糯米,积极主动地找到母亲拜师学艺,母亲一看非常高兴,终于有人看到她的手艺的重要性了,非常认真地手把手地教,一点不合格都要重来,并说“东西可以乱吃,活不能乱干,差一点都不行”,这句话是我常听母亲挂在嘴边的,老人家的话与当今我们学的'《细节决定成败》,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她们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而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亲的指导下我终于学会包粽子了,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既好看还好吃,这次煮出来的粽子还是有漏米现象,问题就出在那“鲜粽叶”上,母亲说在北方只能买那种干粽叶,这不又学了一手。我想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在这种手手相教,口口相传中才保留下来的吧。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给我们商品极大的丰富,超市里各种口味的粽子都有,但我总觉的没有母亲包的粽子好吃,口感不一样。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每年我们都劝她别包了,她总要多包一些,送给帮助过她的左邻右舍,她说年龄大了,受别人的恩惠无以报答,只能拿出点自己的手艺回赠一下朋友。母亲每次包粽子都会准备多种原料、多种颜色的线,好区分不同口味的粽子,边包嘴里会边叨叨,大女婿爱吃红枣馅的,大女儿爱吃花生的,外孙爱吃纯糯米的,儿子爱吃肉馅的等等。母亲是把她的爱包进了粽子里,我也要将这份爱代代传递下去。母亲节即将到来仅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并说一句从不当母亲面说的话“妈妈,我爱您!”

【端午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过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03-27

端午节作文07-05

端午节的作文07-08

端午节的作文[精选]07-14

(精选)端午节的作文06-22

端午节作文(经典)01-03

(精选)端午节作文11-06

[精选]端午节作文08-05

端午节作文(精选)12-18

端午节的作文(精选)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