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时间:2022-10-18 10:21:43 报告 我要投稿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精选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精选5篇)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1

  20xx年,我县被列入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第一方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作为全县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在省督导办、驻地指导组和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要求,现将当涂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小学40所,初中16所,完中1所,小学教学点5所。20xx-20xx年度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2104人,其中小学23385人、初中8667人、特教送教上门学生52人。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2429人,其中小学1474人、初中951人、特校4人;专任教师2317人,其中小学1416人、初中897人、特校4人。

  二、创建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抓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加快创建工作步伐。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印发工作方案,召开全县创建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印发工作文件19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召开八次专题调度会,研究创建工作;建立工作包保制度、督查月报制度、重点问题交办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前后四次修改工作清单,摸排各类问题清单224项,制定措施清单54项。

  二是抓项目建设推进,着力资源均衡配置。制定当涂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和标准化建设规划方案。加大资金投入,近两年投入建设资金近2.2亿元,用于新建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加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实验学校北校区建成使用,完成师生分流;青莲路学校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预计今年6月份交付使用;经开区滨江学校项目已动工,预计20xx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督促年陡镇辖区内学校推进项目建设,补齐创建短板。

  三是抓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管理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队伍良好形象。稳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采用学校联盟办学、支教、区域内交流、带编选调等方式,均衡学校师资配备。借助“国培”、“省培”、“市培”等三级平台,突出骨干教师培养。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职称评聘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

  四是抓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五育并举,深化素质教育。加强文明校园、体育特色校园创建。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劳动教育试点基地4个。开展“推门听课”和教学常规管理督查指导,促进学校提高常态化教学常规管理水平。加强课堂教学和学科课题研究,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建智慧学校32所,强化智慧学校常态化应用,智慧学校学科达标率及课时达标率均超过100%。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年、教学管理提升年和校园文化提升年活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五是抓评估监测督查,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发展各项指标的评估和监测,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专项督导,督促学校做好台账资料建设,跟踪问题整改,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指标达成情况

  1.优质均衡发展差异系数达标情况。20xx年教育事业统计显示,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七项校级差异系数中,小学、初中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单项差异系数分别为0.55和0.52,均超过规定区间不达标,其余六项指标均已达标。全县小学、初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38和0.34,符合国家规定。

  2.资源配置达标情况。

  (1)全县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三项指标,小学、初中全部达标,分别是5.95人和9.82人、1.48人和2.13人、1.09人和1.07人。

  (2)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标,全县小学达标37所,占比86.05%,初中全部达标。

  (3)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指标,全县小学达标38所,占比88.37%,初中全部达标,但其中两所学校无标准化运动场。

  (4)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指标,全县小学达标41所,占比95.35%;全县初中达标16所,占比94.12%。

  (5)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指标,全县小学达标40所,占比93.02%;初中全部达标。

  3.政府保障程度达标情况。

  (1)制定《当涂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xx-20xx)》

  按规划逐步落实。

  (2)严格执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3)按照近三年评估标准,音乐专用教室全县小学间数达标13所,占比30.23%,面积达标5所,占比11.63%,全县初中间数达标15所,占比88.24%,面积达标9所,占比52.94%。美术专用教室全县小学间数达标14所,占比30.59%,面积达标8所,占比18.60%;全县初中间数达标13所,占比30.23%,面积达标10所,占比58.82%。

  (4)全县小学超过2000人的学校有3所,分别是团结街小学(在校生数2742人)和振兴路小学(在校生数2407人)、实验学校(在校生数2655人),全县初中无超规模学校。

  (5)全县小学学段有570个教学班,其中超过45人的有203个教学班,占小学学段班级数的35.61%;初中学段有207个教学班,其中超过50人的有12个教学班,占初中学段班级数的5.79%。

  (6)全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和教学点共有5所,全部按100人标准足额拨付公用经费,按6000元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

  (7)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教职工工资政策,凡是政策范围内的工资全部按标准执行到位。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实行“同步考核、同步核算、同步发放”政策,按公务员标准发放各类考核奖励,保证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本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

  (8)每年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以及校本培训,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9)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并报县委编委和财政部门备案实施。在核定的不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内,完成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核定工作。

  (10)20xx年,全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将于暑期进行,确保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11)全县专任教师均持有相应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12)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教育等四项指标全部达标。

  4.教育质量达标情况。

  (1)全县20xx-20xx学年度初中三年巩固率已完成目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

  (2)全县所有学校均制定学校章程,中小学均已实现校园网络建有率100%、师机比100%、班班通100%全覆盖、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100%,实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3)全县所有学校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都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及以上。

  (4)绝大部分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实验教学纳入对学校的目标考核,大部分学校设备利用率已达较高水平。

  (5)制定了《当涂县20xx年德育工作要点》,出台了《当涂县20xx年校园文化提升年实施方案》,各校设计“一校一品”正在谋划、提炼中,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形式多样,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6)严格按照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教学秩序规范有序,切实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7)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8)目前未接受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积极准备迎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开展监测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对照国家评估标准,我县创建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部分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全县平均值为4.39平方米(达标值为4.5),6所小学不达标,分别是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新桥中心学校、湖阳均庆小学、镇庵小学,共缺少1.4万平方米。

  2.少数小学“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其中,5所小学不达标,分别是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新桥中心学校、湖阳中心学校,共缺少2.9万平方米。

  (对策:通过实施团结街小学南寺路校区改造、青莲路学校建设,进行师生分流,可以解决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不达标问题,通过建设经开区滨江学校,将新桥中心学校整体迁入,解决新桥中心学校不达标问题,将石桥中心学校幼儿园迁址重建,对原幼儿园进行改造,增加小学部教育资源,待土地指标审批后,启动湖阳学校项目建设,确保上述两项指标达标)

  3.个别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其中2所小学不达标,1所初中不达标,分别是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姑溪初中,共缺少352万元。

  (对策:通过加大投入,给三所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确保此项指标达标)

  4.“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不达标仍然存在。其中3所小学不达标,分别是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共缺少17间。

  (对策:通过团结街小学南寺路校区改造、青莲路学校建设和石桥中心学校改造,可以彻底解决3所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不达标的问题)

  5.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不达标较为普遍。按照近三年评估标准,全县小学音乐专用教室30所小学间数不达标、38所面积不达标,初中2所学校间数不达标,8所学校面积不达标,共缺少43间,面积缺少3312平米。全县美术专用教室29所小学间数不达标,35所学校面积不达标,初中4所学校间数不达标,7所学校面积不达标。共缺少44间,面积缺少3006平米。

  (对策:通过实施专项建设,挖掘整合校内资源,按标准建设音乐美术教室,确保间数达标,面积达标,满足音乐美术教学需求)

  6.超标准班额问题仍较为突出。20xx年城区2所小学校额超过2000人,分别是团结街小学2742人,振兴路小学2407人。小学学段大班额17个,大班额还未真正彻底消除。非标准班额占比较大,小学学段超过45人的有203个教学班,占小学学段班级数的35.61%,主要分布在10所学校,其中团小、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超标准班额问题严重。初中学段超过50人的有12个教学班,占初中学段班级数的5.79%,主要集中在护河初中、乌溪初中2所学校。

  (对策:通过实施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相关学校项目建设、集团化办学、师生分流等方式,多措并举,严格控制消除超标准班额)

  7.部分教育用地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少数学校因没有土地指标,未完成土地调规报批手续,造成教育建设项目建设推进滞后,教育用地问题成了制约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中,龙山桥中心幼儿园、石桥中心幼儿园等新建项目因土地报批未完成,项目建设进展较慢;塘南初中、湖阳初中、湖阳中心学校及两所村小、江心尚锦小学、乌溪中心学校等7所小学运动场土地未完成置换报批手续,运动场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围屏中心学校、马桥中心学校无标准化运动场,需征用土地,建设标准化运动场,经统计,共需解决用地135亩。

  (对策: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解决教育建设用地问题,对符合“两规”的乡镇学校直接完成申报审批,其余学校建设用地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切实保障用地需求。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县13宗教育用地审批,解决“教育用地”这一瓶颈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在省督导办、驻地指导组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充分借鉴海盐、天长、徽州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快创建工作步伐,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将创建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攻坚克难,下足功夫,确保如期通过省级评估和国家验收。

  一是在强化创建工作合力上下功夫。加强全县创建工作调度,落实工作会商制度,推动解决突出问题,部门乡镇切实履行职责。教育系统严格落实调度、包保、月报和督查机制,机关股室部门紧盯指标创新谋划工作,强化学校指导,把好指标达成关和资料建设关。强化学校创建主体责任,建立学校联络员制度,完善三级创建工作网络。

  二要在强化问题整改落实上下功夫。通过开展督查调研,动态摸排县校两级问题清单,实行创建工作问题清单“销号式”管理。着力解决土地等“卡脖子”问题,全速推进学校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师生分流和资源整合,全面解决资源不足和大校额、超标准班额等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年陡镇辖区内学校提升办学水平,补齐创建工作短板。

  三是在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教学管理提升年”“校园文化提升年”活动,强化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力求在学校精细化管理、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上提质增效。组织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确保达标。

  四是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城乡学校领导和教师交流轮岗,盘活教师存量资源,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合理配置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满足体艺类课程教学需求。推进集团化办学,快速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新建学校高起点快速发展。

  五是在加强创建氛围营造上下功夫。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工作调度会、迎评工作动员会,加快形成全面推进、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加强与媒体沟通联系,利用多种媒介报道宣传当涂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提升社会知晓率和满意度。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2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xx〕6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市、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教督字〔20xx〕3号)精神,按照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部署安排,对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了认真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周村区现有义务教育段中小学28所,其中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其中民办1所),城区小学9所(其中民办1所),农村小学8所。全区小学在校生人数15957人,初中在校生人数11583人;专任教师2279人,其中小学1147人、初中1132人。小学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100%。

  二、主要创建举措及突出成效

  (一)强化政府保障,突出政策引领

  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印发了《周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统筹,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工作保障力度,形成创建合力。确立了到20xx年全面完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的工作目标。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一是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机制,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突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二是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努力做到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三是稳步提高教师待遇。20xx年起中小学教师全面实施绩效工资,落实班级管理团队激励机制资金;20xx年将教师绩效工资增量列入部门预算;落实教师分级聘任,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积极保障学校教师精神文明奖发放,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实施重点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不断加大运动场馆建设。投资4900万元,对区体育馆、王村中学、北郊中学、南郊中学、城北石门小学等12处学校运动场馆地进行升级改造,学生运动场地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累计投资6.34亿元,对区实验中学、大学城实验中学、周村二中、实验学校、中和街小学、北门里小学、丝绸路小学、东门路小学、碧桂园小学等学校进行新建、改扩建,新增校舍面积11.8万平方米,扩增班级186个、增加学位8650个。投资5156万元的大学城实验小学项目于20xx年10开工,目前已进入内外装饰阶段,计划20xx年投入使用;投资1.1亿元的周村一中改扩建项目一期已经主体完工,计划20xx年投入使用。

  三是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与山东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教育科研交流,教师教育培训等工作开展交流合作,全力打造山东师范大学鲁中实验小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中实验中学。与淄博六中合作,淄博大学城实验中学加挂淄博六中教育集团校牌子。

  四是强化教育信息化配备应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20xx年以来累积投资7000余万元,升级改造了教育城域网,建设了周村区中小学创客教育活动中心,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大屏多媒体设备,全区学校整建制创建为淄博市数字化校园;搭建周村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引进万校云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同步到课”、“一课一网”;所有中小学建设了录播教室,搭建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开展了“三个课堂”应用,实现区域优质师资等资源共享,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两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三所学校入选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1.全面落实教师待遇。全区城乡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区财政统一发放。建立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区教师平均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待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厚酬的激励机制。落实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统一标准为义务教育学校每班每月500元,财政补助标准为每班每月500元,并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统一招聘、统一分配,优先保证解决大班额和农村短缺学科师资需求的原则,20xx-20xx共招聘教师241人。结合年龄、学科等结构性缺编和生养二胎、长期病假等暂时性缺编情况,由教育部门在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进行动态控制和调剂使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师资水平。

  3.建立健全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工作机制。印发《周村区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成立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实行区域内中小学职称岗位总量控制,扎实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周村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周教体发〔20xx〕109号),创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模式。20xx-20xx三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61人。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区所有小学和初中2279名专任教师的持证上岗率和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均达100%,教师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当年预算总额的总体比例达5%以上。不断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我区已有3人获得“齐鲁名校长”称号,3人入选“齐鲁名师”人选,2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2名教师入选“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近年来共涌现出市级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163人。组织了教师系列“五级”评选,共评选出区级首席教师79名,学科带头人117名,教学能手252名,骨干教师721名,教坛新秀29名,组建了60个“1+1+N”学科团队,形成了梯次分明、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能进能退的名师晋升机制。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1.落实课程纲要,推动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制定并落实中小学各学科学期课程纲要,建设学科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将“八个精心”作为教学常规工作的重点,全面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立足不同学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视导,小学段开展农村学校蹲点视导和过程性教学视导,初中段开展薄弱学科蹲点视导,提高视导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组织学科教研团队设计制作学科微课程和优质作业资源,中小学各学科共制作微课程1240个,作业资源734个,均已共享至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向全市推荐参评优秀作业,荣获一等奖6件,二等奖16件。

  2.加强科研引领,助力教师成长。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构建并完善“区域教研—联合体教研—校本教研”三级联动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在教学教研中的作用,促进学科教研的主题化和专业化。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4项,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5项,市社科成果奖6项。

  (六)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定并落实《周村区教育信息化推进方案》,聚焦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教育”教与学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区域一体化融合的“631”信息化育人体系。今年以来先后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淄博市工作推进会、山东省第十届泰山杯教育管理高层论坛上作区域信息化经验介绍。6月20-22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区教育和体育局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全省共13个)。

  二是持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灵动”信息化高效课堂建设,聚焦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扎实开展“三级联动”联合教研,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几年来,先后有近13人次执教省级以上公开课,200余人次执教市级公开课和专题发言,800余人次执教区级公开课。在每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区级的晒课、赛课,近三年来,共有320余人次获得市级优课,86人次获得省级和部级优课。

  (七)均等入学机会,推进教育公平

  1.认真做好义教段招生工作。实现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100%。20xx年创建为山东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示范区,残疾儿童少年免费随班就读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比例达100%。热点高中指标生比例达70%以上,并向农村初中适度倾斜分配。

  2.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二是动态管理、认真摸排。三是“一生一案”,结对帮扶。

  (八)强化学校精细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优先五育并举。构建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的学校德育体系,认真落实“一校一案”,完善德育评价方式方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周村区实验中学、周村区东门路小学的德育实施方案被评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优秀德育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好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全面展示素质教育成果,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全面展示、全面提升平台。

  2.落实三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扎实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激发学校管理活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心由重硬件建设向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转变。

  3.全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各学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落实“一校一章程”,真正做到学校办学有章可循。

  4.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出台《周村区20xx-20xx学年学校(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中小学的根本标准,实行发展性评价。加快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制度,完善教育满意度调查制度,重视检测和调查结果使用。

  5.落实“五项”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五项”管理及“双减”的相关要求,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印发了《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加强手机管理、抓好睡眠管理、强化读物管理、规范作业管理、加强体质管理,强课提质,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秋季开学,在全区中小学范围内全面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建立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衔接、全方位覆盖,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每学期开展家长满意度测评,切实把规范办学行为及学生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九)提升家校共育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充分发挥家校社育人功效。印发《周村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深化中小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成立周村区“春雨”家庭教育宣讲团,遴选出111名家庭教育讲师和92名志愿者,进社区、进学校,20xx年底完成102场巡讲,全面提升全区家庭教育质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学、共教、共管的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完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周村区“百场智慧父母必修课”微信群1087个,内容覆盖学前至高中,涉及162个主题,为提高我区广大家长的家教能力搭建了平台,为持续学习提供了抓手,让广大家长树立科学育子的育人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十)开展强校扩优行动,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

  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带动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区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发挥教育改革优秀经验、先进模式、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由1所城区学校与1所农村学校(民办学校)建立教育集团。建立学校管理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师资调配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紧密的结对办学关系,培育形成一批新优质学校,推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自评结果

  对照《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31项指标自查,具体结果如下:

  1.资源配置方面。全区义务教育段小学28所学校,综合评估全部达标,区域义务教育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4233、初中为0.2896。

  2.政府保障程度方面。共15项指标,全部达标。

  3.教育质量方面。共9项指标,全部达标。

  4.社会认可度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我区群众满意度达99.62%。

  5.我区不存在一票否决项,

  四、下一步的打算

  1.加快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教育重点项目是重大民生项目,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要充分发扬“啃硬骨头”精神、“钉钉子”精神,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加强沟通协调,善于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好,力争早建成、早受益,为全区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以改革为抓手持续释放教育活力。区内各学校根据六项改革的相关方案要求及学校实际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充分发挥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作用,加强区域学科教研中心组、青年教师联盟核心团队建设,实施“头雁计划”“强基计划”“雏鹰计划”,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标准开齐、开全、开好课程,确保教师专业专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教研员、首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1+1+N”教研团队的作用,努力在改进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优秀学生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中小学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4.在减轻负担、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认真贯彻落实“双减”工作部署要求,加强政策宣传、强化督导检查,全面规范校外机构培训行为。进一步加强作业管理,开展优化作业设计研究,提高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同时,也要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创新性开展工作,推广选树一批典型经验,形成典型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同时,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学生用餐、午休、招生入学等其他方面也要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打通服务学生、家长的“最后一公里”。

  6.创新家校沟通交流形式。多渠道听取意见建议,多形式展示办学成果,实现家校互动、合作育人。搭建多元立体的交流平台,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激发家长探讨教育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热情。

  我区将以本次评估为契机,认真听取专家组反馈意见,积极做好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充分履行政府职责,坚决保障义务教育优先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周村教育活力多彩高质量发展。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3

  萧县地处安徽省北大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总面积1885平方公里,总人口140万,辖23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我县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65所,小学阶段在校学生85870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36564人,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职工7847人。

  多年来,萧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均衡发展理念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资源配置

  (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5.3人以上。严把教师招录关,近年来我县新招聘1000多名教师。全县小学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4867人;初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2116人。引导教师参与函授、自考、电大远程培训、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各种形式,努力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力争教师学历提高率,提高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全县小学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465人,初中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337人,符合规定要求。

  (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全县小学音乐专任教师79人,美术专任教师79人,体育专任教师118人;初中音乐专任教师31人,美术专任教师45人,体育专任教师97人,存在部分差缺。

  (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部分中小学存在差缺,需政府征地,加大投入,力争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

  (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条件》和优质均衡创建相关文件要求,经测算,我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有部分差缺。

  (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全县小学、初中分别拥有多媒体教室2211间,按照标准仍有部分差缺。

  二、保障程度

  (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统筹规划学校布局调整,促进城乡布局更加优质合理。坚持按政府规划实施布局调整,把发展乡村教育同发展城区教育同步进行;加快城区学校扩建和新建工程的建设,扩班增容,今年新建梅山、闽泰等4所学校,基本满足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学位需求。

  (2)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按照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统一标准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74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xx〕6号),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和有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按照小学625元/生.年、初中825元/生.年(其中:取暖费25元/生.年)的.标准,认真核算每年公用经费,待资金到达后由财政部门从教育专户将免杂费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学校账户;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萧县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文件要求,按标准统一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备实验室、网络计算机教室(达到一生一机上课标准)、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包括藏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等设备,农村教学点配备图书室、多功能室设备。

  (3)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全县小学拥有音乐教室157间,部分面积小于96平方米;初中音乐教室42间,部分面积小于96平方米。小学拥有美术专用教室158间,初中拥有美术专用教室42间,存在部分差缺。

  (4)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2500人。萧县实验小学、师范附属小学、梅村小学等3所小学规模超过2000人;城南初级中学、城东初级中学、城北初级中学规模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没有超过2500人现象。新建的4所学校投入使用后将有效缓解大校额现象。

  (5)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落实《萧县义务教育阶段消除大班额实施方案》(萧政办秘[20xx]18号)精神,执行《萧县教育体育局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截止目前已消除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新建学校交付使用后,全面实现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

  (6)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学校取暖费补助等政策,保证较小规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7)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每生每年6000元基准核算所需经费,待资金到达后由财政部门从教育专户将特殊教育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学校账户。

  (8)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严格执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xx]35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xx]67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xx﹞41号)文件精神,落实教师工资待遇。20xx年度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平均工资87849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76011元。

  (9)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对全体中小学在职教师分别开展师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聚焦乡村教师需求,开设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积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高度融合,提高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分别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考试招生评价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五个专题,每年组织全员继续教育培训集中学习不低于24学时,校本培训不低于48学时,完成率达到100%。

  (1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辆。科学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做到学校编制数、岗位数、教师数相一致。每两年核定一次编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11)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按义务教育阶段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数的分配交流指标。县域内重点推进县城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进中心小学教师和村小、教学点的双向流动;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流动,落实支教政策。

  (12)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在教师招聘中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新增教师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严禁低教师资格向高一级学校流动,保持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100%。

  (13)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加快城区和镇区较大规模村小学、初中建设,加强师资和硬件设施配置,让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坚持规范办学行为,科学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育办学管理改革,实施集团化办学管理,走共同兴校道路。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杜绝小升初入学考试,在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中,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达到100%、95%以上。

  (14)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向一般初中倾斜,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扎实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服务考生选择。通过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市级统筹”“名额到校”“乡村计划”等方式精准配置优质高中计划,促进城乡和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将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的50%以上分配到全县各初级中学,并且向农村中学倾斜。

  (15)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教学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保障所有少年儿童入学权益和入学机会的公平和均等。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优质。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916人,在公立学校就读人数856人,比例达到93.4%。

  三、教育质量

  (1)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初中辍学率等指标控制在达标范围内,初级中学逐步向城镇集中。改扩建城区中学规模,实行集团化办学。优化重组,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管理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了95%以上。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强化聋和培智的管理,创造条件招收孤独症、盲两类残疾儿童入学;加强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向职业教育延伸,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做好轻度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安置工作,保证适龄残疾儿童分类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通过远程教育或送教上门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好一生一案。创办特殊教育学前班和职业教育班,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对全县特殊教育的指导。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程度残疾学生教学的需要。加大特殊教育课程研究与管理的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特殊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强化特殊教育教科研,不断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建立联动机制,增强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能力。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3)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各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章程。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依法治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方便教师、学生及时查询教学信息,减轻教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信息的交换。

  (4)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大部分学校能合理安排教师培训任务,保证每所学校每年教师培训经费支出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支出总额的5%,学校年初按照年度培训计划和任务将教师培训经费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5%列入学校年度经费支出预算,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单独反应。

  (5)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增加设备,强化教师培训,加强督查,目前,全县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6)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国家德育课程引领,融入地方德育,培养爱国、爱家的优秀公民。强化德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建设美丽校园,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德育阵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教育主题,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创建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创建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培养培训一批德育工作高水平教师。杨楼镇郝集小学“荷文化”、龙城镇郝店小学“龙文化”、特殊学校“松文化”、圣泉中心小学“水文化”精彩纷呈,校园文化校校有特色。

  (7)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学校能严格贯彻执行《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课时实施计划(包括课时安排、作息时间等),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教学课时,不随意调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主题活动。

  (8)无过重课业负担。从教材入班源头管理,严格执行“一教一辅”规定。规范作业布置,严格执行学生作业管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课外作业,小学3—6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90分钟。倡导布置与自然、社会、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性作业和课后阅读性作业。

  (9)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III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开展质量监测是新时期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解决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然要求;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是世界各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通行做法。认真学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组织工作手册》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以及纸笔测试和体育现场测试操作规程及视频材料。根据我县实际,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分阶段分层抽取样本学校和样本学生。领导挂帅、各部门协作联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业务培训等。目前,达到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III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四、下步打算

  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国家省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建的梅山学校、实验小学东环路校区、闽泰小学等投入使用后,城区学校就学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健康、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尽早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坚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4

  近年来,赣榆区紧紧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育人能力,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主动破解群众难题,有效增强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

  一、强化资源配置,夯实优质均衡基础

  一是强化政府领导,明确创建目标。区政府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重点工作督导事项和建设“优教赣榆”问题清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务实解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师资配备、布局调整等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赣榆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赣榆区推动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关于印发赣榆区推动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的通知》《赣榆区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建设“优教赣榆”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等文件,扎实有序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严格执行标准,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增强政府保障能力,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超20%拨付,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实现逐年增长,投入5210.78万元用于“两类学校”提升工程,对4所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100名学生核定生均公用经费。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新建工程,投入14.5亿元新建赣中教育集团新城校区、经济开发区小学、塔山小学新校区、柘汪小学南京路校区、海头中心小学新城校区等12所学校,重新修订“十四五”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不断增强优质资源供给。先后投入1.3亿元、0.72亿元,加快教育装备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网络宽带千兆到校升级改造,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分别达到100%、100%和95%,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88.1%,省“名师空中课堂”师生综合使用率达90.3%。工作经验先后两次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交流。

  三是加快补齐短板,全面达成标准。聚焦薄弱学校改造,深入实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补齐义务教育短板。三年来,集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项目161个,总面积24.6万平方米。深入实施“优美村小”创建、教学点“达标升级”等活动,扎实开展教学点旱厕改水冲厕所、三大球配置等专项检查。全区各小学投入创建资金2560万元,先后创建“优美村小”村小80所,村小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二、强化队伍建设,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优化配置,满足教育需求。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招聘新教师702人,依据岗位计划和成绩高低自主选岗,全部进入农村学校任教,有效满足乡村学校教师配置需求。扎实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实施方案,统筹做好学科教师配备和调剂工作,确保每年符合条件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15%,其中骨干教师达到交流轮岗教师的20.6%。组建教育集团6个、教育发展共同体9个,结对共建学校22所,促进城乡、校际、学段间师资均衡配置。三年来,6个教育集团交流教师326名,其中名特优教师47名。

  二是抓实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近三年开展师德巡回报告会8场次,有4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最美教师、省最美小学教师、省最美班主任,48人被评为省、市师德模范,40人被评为市师德先进个人。

  加强乡村教师培养,每年统筹安排约70个培训项目,年培训乡村教师1万人次。创新开展“晒字?晒书?晒文”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强化全区教职工能力建设。加快名师成长步伐,先后实施“311”“411”名师培养工程,每年培养评选区级名师20名、骨干教师200名。目前,培养出江苏省特级教师31人、正高级教师26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苏派名家1人。近三年有11名教师入选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1497名教师获市“新333工程”表彰,其中乡村教师950名,占比68%,获奖人数、获奖档次全市遥遥领先。

  三是保障待遇,促进队伍稳定。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待遇,按照时间节点扎实做好工资调整工作,按标准落实好住房补贴、养老金、职业年金等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边远山区教师补贴政策,其中中学、中心小学教师每人每月100元,完小、教学点教师每人每月140元,按照20%的标准提高村小、教学点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农村教师同职级工资水平高于城镇同职级教师工资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六有”安居工程,按照“有内部卫生间、有空调、有热水器、有有线电视、有网络、有防盗门”标准,新建、改建教师宿舍350间计1.8万㎡,惠及65所初中、中心小学、完小及教学点800余名青年教师,有效促进队伍稳定及交流工作,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报道,在全市推广。强化队伍建设,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扎实做好教师奖励性补贴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偏远地区教师倾斜力度,确保全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三、强化质量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强化德育引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进四培养”德育活动为引领,有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30所学校获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32所学校获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获省特殊教育发展项目学校。

  创成省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3个,评选认定区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12个,德育工作经验在《江苏教育》刊发。坚持依法治教,严格落实省市“五严”“六严”规定,所有学校完成《章程》《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出台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严格落实“十项严禁”纪律要求,公办中小学校全部实施就近划片招生,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热点高中招生分配指标比例达100%,向农村初中倾斜。印发了《关于对优秀退伍转业军人等人员子女提供优惠教育政策的通知》,优秀退伍转业军人、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劳动模范、见义勇为人员子女,可在区内自主选择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不断提高教育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把握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学员招生、收费管理、教育培训、服务内容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治理有力、措施得当,积极推行“回头看”“黑白名单”制度,持续监督,规范管理。

  二是夯实课堂基础,拓宽成长成才途径。实施质量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以及高质量实施教育教学规范年、教育教学创新年、教育教学提升年,办学质量明显提升,目前正在实施教育教学展示年,积极推进“三学课堂”及教学改革,修订完善各学段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意见、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质量评估细则,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小学阶段合格率达99.5%,初中阶段达95%以上。扎实开展实践活动,区素质教育基地年培训学生超过2万人次,近两年依托区少年科学院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教育4000人次。扎实开展社团活动,每年定期开展优秀学生社团、精彩仪式评选活动,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途径。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深入开展“阅读?写字?演讲”三项工程、阳光体育大课间、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测评工作,体育艺术工作经验在教育部研讨会交流。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学毕业生体质健康现场评测,对20xx、20xx两届小学毕业生逐一评测,在全国教育系统率先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游泳技能普及培训,培训学生2.82万名,国家、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全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已达95.06%。

  三是优化教育生态,凝聚家校育人合力。切实减轻基层学校负担,连续三年实施检查、表彰、竞赛项目清单式管理,工作经验在《中国教育报》报道。主动破解家长难题,在全省继南京之后第二家实施“弹性离校”,由榆康校车公司为学生上下学提供校车服务,积极开展家长义警护学活动,在全市率先提供城区小学生午间集中供餐服务,用好“阳光食堂”监管平台,1.5万名学生参与“弹性离校”,5000名学生接受午间集中供餐服务。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在全市率先成立县(区)级家长学校总校,举办“怀仁”家庭教育专题讲座60场,参训家长及家校骨干教师3.6万人。创新家长教育模式,67所中小学启动三宽家庭教育线上课程,组织350余场次线下家长教育课程学习,16.04万个家庭享受线上线下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在线学习率达93.62%。赣榆区教育局荣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的“20xx年度三宽家长学校专业化建设优秀组织奖”。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1.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生源向城区学校流动,容易形成新一轮的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目前,我区已经启动义塘路中小学、海城路小学新建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满足学生入学需求。

  2.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的需求更加迫切。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积极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提升办学水平。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5

  一、基本情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地处马鞍山市与省会合肥对接前沿,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辖8个镇、96个村和24个社区,总人口44万人。截至,20xx年底,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5所(不含50人以下村小教学点);在校学生小学22441人,初中10687人;现有教职工小学1510人,初中1177人。

  自20xx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检查认定以来,我县继续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推动政府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发展法定职责为核心,突出“均衡”、“优质”发展主题,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消除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推动域内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方向迈进。

  现将我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专项领导组织。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编办、发改委、住建局、公安局等部门及各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负责领导和推进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2.专项工作纳入规划。制定《含山县“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应制定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文件制度。

  (二)推进城乡均衡

  1.实现城乡规划合理。县政府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布局,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2.统一城乡办学标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由县教育局统一规划、招投标;教师编制标准统一,按照初中1/13.5,小学1/19统一落实到校,同时给村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增加0.8个系数;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按初中生均公用经费800元/生/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600元/生/年划拨到位;义务教育学校配置标准统一,均以国家一类标准配备。

  (三)促进教育公平

  1.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高中入学落实指标到校政策,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1758人,分配名额1758人,占比100%。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1120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64%,全县初中毕业巩固率为97.3%。解决随迁学生入学问题,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796人,在公办学校就读796人,占比100%。

  2.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关心残疾儿童和留守学生入学问题,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252人,入学252人,入学率为100%,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8人,占比7%。制定《含山县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成立了含山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构建关爱网络,校校(包括教学点)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落实专人负责,建立包保制度,服务留守儿童。

  (四)落实经费投入

  1.公用经费保障到位。全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数2146人,投入公用经费234万元、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2.4万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6000元

  2.教师工资保障到位。落实教师待遇政策,及时发放教师工资和绩效,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72348元,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62908元水平。

  (五)加强师资建设

  1.师资队伍稳定合理。每年招聘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保持全县教师队伍稳定,目前,全县在岗专任教师2514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514人,占比100%。

  2.开展教师培训交流。全年完成360学时培训的教师2542人,教师培训完成率100%。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成效明显,全县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80万元,占公用经费总额2385万元的7.6%。全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2027名,上一年度交流轮岗教师306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15.1%;交流轮岗骨干教师55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23.3%,均超过指标要求。

  三、达标情况

  通过对全县学校的摸底调查,对照指标要求来看,目前我县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所有学校建立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良好以上;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等指标上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在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所有小学、初中学校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等三项指标上还没有达到要求,表现在:音乐美术等功能室在城学校均有配备,乡镇中心学校音乐、美术室虽有,但不标准;城区四所小学规模超过2000人;全县小学有59个班级超过45人。

  四、下一步措施

  从目前的短板来看,主要是学校资源配置标准不高,与优质均衡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城区学校现有规模过大和部分学校功能室缺乏、每百名学生拥有音体美专任教师的不足。我县城区规划新建1所小学,待建成后可分流环峰小学、环峰二小和环峰三小、环峰四小的入学压力,解决城区小学规模过大问题。下一步我县将对照标准逐校核实,找出差距,列出清单,编制规划,加强农村学校功能建设和音体美专任教师的聘任、培训。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精选5篇)】相关文章:

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范文(精选5篇)10-15

农村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通用5篇)10-19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范文(精选7篇)10-1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范文(精选5篇)10-1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通用6篇)10-1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自评报告范文(通用5篇)10-18

义务教育均衡自评报告(通用7篇)10-15

义务教育均衡自评报告范文(通用5篇)10-1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报告范文(精选11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