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2-08-31 18:21:18 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题研究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1

  价值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政策依据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xx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研究报告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等理论。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编),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实验对象的个案撰写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论和方法。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先后两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内江市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和体育优质课比赛。还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

  5、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和咨询,使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实施之前就心中有数,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镇运会、县运会、市运会的各种比赛;

  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

  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

  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

  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

  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

  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实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校树立品牌意识,站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视艺体工作,确立“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艺体工作为两个翅膀,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腾飞。近年来,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共投资八万多元资金,一是用于加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二是投入大量经费保证体育活动的活动经费;

  三是投入资金用于教练员训练学生体育特长队的补助。

  (四)、开展“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弄清其主要标志是什么。为此,课题组采用文献法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标志是:1、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

  2、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

  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3、学生想锻炼,但体育场地、器材却严重缺乏;

  4、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习惯。

  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

  1、利用校会、家长会、校园内各种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家长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认识,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

  2、利用室内体育课学生介绍体育保健知识,纠正“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同时,体育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体育锻炼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开展了“在小场地下、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原地徒手操练习、队列广播操比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

  4、学校办学思路明确提出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并对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两操一课、体育特长队训练、体育活动的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项目的训练测试建档、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的建设、体育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以保证,确保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果分析实践效果1、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1)、从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看,我们统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中的“学生体育锻炼出勤率”,数据显示:全校98%的学生,实验班级有99%的学生出满勤,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

  实验中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该课题实验积极投入,参与配合,而且变化较大。表现在: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从前,学生锻炼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较多,现在,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

  典型案例:学校篮球队为了形成梯队,在一队(主要是六年级的队员)参加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萌芽杯”的比赛,况且已临近小学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解散一队,重点训练二队。可就在一队解散了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一个二队的队员气呼呼地跑来“告状”道:“李主任,他们一队的队员都解散了那么久了,还天天来打球,影响我们训练,请你去管一管吧!”。这一状告得让我又喜又忧,说忧吧,他们地干扰的确影响了二队的训练,可喜的是一队队员终于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们当中的好几个队员是我当初向家长和他们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来打球的。这一告还着实让我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

  (2)、多数学生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

  通过20xx年5月对实验班级204名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校内体育课上是否坚持锻炼”答“是”的人有204人,占100%;

  “校内课余锻炼是否每天坚持”答“是”的204人,占100%;

  锻炼项目有乒乓、运动跑、篮球、足球、跳远、跳绳、羽毛球、跳高等。校内课余锻炼的“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下的有32人,约占15.69%,“30__60分钟”的有149人约占73.4%,“60分钟以上”的有23人,约占11.27%.

  (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通过对实验班级学生长期稳固的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来看,回收的调查表中调查了230个实验对象,100%的学生均有2——3项喜爱的并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他们喜爱的项目中,90%的学生有1——2项的运动技能特别纯熟,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说明了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特长。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课题组要求体育教师利用室内课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的介绍,并且我校每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包括平时和期末测试,在测试内容上我们都要求测试学生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收集统计学生的测试卷可知,95%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得很好。

课题研究报告2

  一、问题的提出

  陕西省委、X政府做出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决策,提出要力争早日把西安建成开放包容、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游、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X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出到20xx年西安市要建成为人口规模1000万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不难预料,在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承载力问题会成为西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态瓶颈,以相对脆弱的生态承载力容纳既定的人口数量目标,实现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目标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生态足迹理论与城市人口规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足迹模型,测算西安市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人口——资源评估预警机制,为西安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运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区域适度人口规模这一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贵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适度人口规模,而对作为西部重要省会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这一理论研究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适度人口规模,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程度。本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理论空白。

  2.实践意义:在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探讨其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预警机制,以实现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2. 西安市概况

  3. 西安市20xx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4. 西安市20xx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度量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实际提供的生物物理量之间的差距,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这些年来,由于这一理论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的具体运用则是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来实现的。即:用生态足迹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用生态承载力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生物物理量的供给,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称为生态盈余,则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生态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称为生态赤字,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说明区域发展在空间或时间上是不可持续的。

  (2)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

  生态足迹(生态资源需求)为:

  EF=N×ef=N× ∑rjAi= N ∑(ci/pi)

  式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公顷);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rj为均衡因子,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人均生态足迹); P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公斤/公顷), 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生态承载力(生态资源供给)为:

  EC=N× (ec)=N×aj×rj×yj

  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公顷);ec为人均生态资源供给(公顷/人);N为人口数;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盈余,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赤字。

  2.西安市概况

  (1)自然概况 西安市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依秦岭。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

  积1066平方公里。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2)社会概况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西安市基础设施优厚,交通条件发达,通讯便利,经济发展迅速,截止20xx年底西安市户籍人口数806.93万人,人均GDP56988元。

  3.西安市20xx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依据20xx年西安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西安市20xx年的本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别建立20xx年西安市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资源账户和化石能源账户(表1、表2),再根据均衡因子、产量因子,按生态生产性面积类型进行汇总,求出人均本地生态足迹和本地生态承载力(表3)。其中世界平均生产力选用WWF组织1999年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由于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面积最新数据难以获得,而且考虑到这些数据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因此生态承载力数据采用《20xx-2020年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中20xx年统计值。生态足迹的供给反映了西安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即资源的有效供给。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建议,应留出12%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计算江苏省生态足迹的供给时扣除了这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课题研究报告3

  两年来,我们在县教研室领导的专业引领下,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促进了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在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我回顾了学校两年来的研究工作,蓦然发现,“小荷已露尖尖角”。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我们已经享受到课题研究的幸福。为了以后更好地参加课题研究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农村小学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使课题研究教师明白“什么是教研?农村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其次,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使我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集中学习,并布置了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那么,什么是教研?农村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进行课题研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得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广大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2、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广大教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过程,在实践中深化自己所学的教学理论。这将有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科学化、系统化。

  3、有助于养成科研教学意识,做课题时要查阅大量资料,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教学观念,用新教育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进行教学反思。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将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遵循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课题研究应该看作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素质教育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经验型”,而是应该向“科研型”、“专家型”,直至“智慧型”教师转型,而开展课题研究无疑将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开展教科研的实践,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每一棵树都想开花”一样,每一位老师都有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愿望。教学、思考、科研是一条辛苦但有充满着诗意的小路,我愿意在这条通往梦想的小路上继续跋涉,去领略教科研道路上更加美丽的风景。

  总之,我们要用这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好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被认为是教师提高自身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门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门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4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

  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外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知识作为语言的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课题研究报告5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由莒镇中学物理课题组承担的'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与20xx年9月份申报,与11月份开题被确立为禹城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物理教研组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并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提炼构建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民主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③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联系,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效的评定及多元的评价策略。

  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

  1.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自己学习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主题之后,我们物理组又一起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现代教学理论,主要有《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及原则》、《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等,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们大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行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改进合作方法。我们的课题研究于20xx年10月正式进行课堂实践,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试着运行,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我们学校一直采用集体备课的教研形式,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做一次公开课,我们物理组每两周有一位教师上示范课,我们的课题研究结合讲课教师的课例进行分析,共同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了解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我们于今年的11月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共调查了六个各班的近300名学生,调查问卷及调查资料见档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

  ②、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生心中已认可了这种学习模式,在合作前,教师都能结合教学,给学生明确的合作任务,明确的合作目标,并有一定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合作者' '参与者' '咨询者' '指导者'的作用,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争取不使每个学生'掉队' ,并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合作学习环节,教师们做的还可以,但合作之后的评价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有的老师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个别表扬,有的老师通过发激励卡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表扬,但没有一个老师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我们的学生在一番努力打拼之后,虽然硕果累累,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赞誉和奖励,下次还会努力打拼吗?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上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对我们同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我们的表现却让学生很是失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和研究,不断地丰富它,充实它,让它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开出璀璨的花。

课题研究报告6

  挖掘兰亭集会背后的价值

  ——兰亭集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研究

  执笔人:高二四班徐涛

  组长:徐涛副组长:姚臻

  组员:周全朱贤峰樊亦诚罗礽宇宋怡菁吴怡沁

  小组分工:

  组长:徐涛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与汇报。

  组员:姚臻负责研究兰亭集会的文学价值分析,演示文稿准备。

  周全负责收集兰亭集会的历史价值分析。

  樊亦诚负责研究兰亭集会的书法价值分析。

  宋怡菁收集与文学书法有关的资料。

  罗礽宇收集与历史相关的资料。

  朱贤峰路线制定,筛选汇总资料。

  吴怡沁摄影与照片整理。

  课题目的

  激发小组成员对于书法艺术的喜爱,提高人文修养,体会魏晋时代人们的独特处世智慧与态度。

  课题内容

  绍兴之于中国是具有独特意义与地位的。中国历史上,估计地名与年号相同的情况也就只有绍兴了。但是,南宋,并非真正能使绍兴有如此地位的年代。除去近代以鲁迅为首的一批绍兴文人,真正让绍兴出名的,无疑是公元353年春天的这场集会。

  兰亭集会的意义,在我们小组研究看来,主要有两大方面。

  首先,自然是其艺术价值。这里要重点研究的是《兰亭集序》。我们先宽泛的把文学列入艺术范畴。我们从书法和文学角度研究《兰亭集序》,进而发现其价值。

  其次,由兰亭集会的形式与内容角度,我们研究它的历史价值,试图从这次集会当中挖掘出足够反映“魏晋风骨”的内涵,体会它的历史价值。

  研究方法

  我们小组的课题属人文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需要大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背景与支持。

  正文

  瘦玉萧萧,竹径通幽。兰亭墨香整整飘散了近七百年仍未淡去。

  《兰亭集序》的开篇就把这次集会的大致情况交代的很清楚: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山阴会稽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社会名流悉聚于会稽山下的兰亭,包括王羲之儿子在内四十多人。如此一场风雅的聚会自然是值得研究研究的。

  本小组从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两个角度入手研究。

  一、艺术价值

  这里,我们将文学纳入艺术的范围。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书法与文学两个方面。

  1、书法

  《兰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整体上看来,体现了王羲之作品的一贯的俊朗飘逸的风格。

  从细节上说,字形力度、态势的变化是书法作品美的体现。

  举一处典型的,“少”与“长”、“左”与“右”,上下存在鲜明的粗细对比,体现了力量与形态的变化。

  而王羲之的出神入化的笔法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上,更突出的是表现在了重字的变化。这里还是举一例典型的字:之。全文共出现了20个“之”字,却各具形态,无一雷同。或是庄重有力,或是落落大方,或是写意潇洒。这都体现出了蕴含极深的艺术美感。

  从整体上来看,还可以看出其节奏的变化。

  王羲之是在微醉的状况下一气呵成了这篇作品,通篇观赏,你会发现,整副作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刚开始时,用笔工整,形同楷书,节奏比较舒缓;数行之后,逐渐向行书过度,行楷结合,节奏发生了变化;作品的中后段,运笔自由变化,行书潇洒的特点得以体现,字形摇曳生动,节奏加快。

  明末“华亭派”代表人物董其昌曾这样评价:“右军《兰亭叙》(注:《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叙》,这里尊重原文。),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如此高的评价,无怪乎后世将《兰亭集序》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爱好者相继临摹的范本。而王羲之的笔法更是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奉为初学守则。

  帝王们更是对《兰亭集序》十分喜爱。

  南梁武帝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这样评价王羲之书法:“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在兰亭内有块石碑,正面是康熙帝的临摹作品,反面是乾隆帝即兴写的七言绝句,无不体现出对《兰亭集序》的十足喜爱。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多数是所谓的《神龙本兰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这个版本是唐代书法篆刻家冯承素的版本,而真迹早已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相传,王羲之将《兰亭集序》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上。可是智永不知为何出家,又无子嗣,就将真迹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到了唐初,李世民在民间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兰亭集序》也就在这时到了李世民之手。这样的一个故事,又给《兰亭集序》蒙上了传奇色彩。

  但不管怎么样,《兰亭集序》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了中国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的成熟,开创了一代新的书法风格,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2、文学

  这点,在语文课上我们在郝老师的引导下有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

  我们被《兰亭集序》的书法价值影响到了对文字本身的认识。但是如果细看这篇序文,王羲之对于生死的感悟已经有相当的境界了。

  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对于生死都有自己的认识。生,因人而异,死却也互不相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魏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消极,对于死,无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不这么认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生,就应该如此旷达。

  然,“俯仰一世”。不同人的活法是不同的。“静”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躁”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事物的生与灭、乐与悲的转化只是在倏忽之间。由此看来,生命是何等宝贵!“岂不痛哉!”

  死不是一回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说:不要让生命从自己的指缝间流去。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果真如此。

  二、历史价值

  王羲之写行草,东床坦腹,足以见风流,并能折射出这一朝的风骨所在。这里所指的历史价值事实上就是指“魏晋风骨”。

  1、风流时代

  研究“魏晋风骨”先从时代入手。

  “魏晋风骨”产生于三国后,三国时期将角逐与竞争推向了高潮,然而老一辈英雄死后其后辈平庸,难成大业。于是蓄谋已久的司马氏撺掇曹氏政权,最终一统天下,建立晋。可司马氏后代却也无大才,甚至有些愚蠢。典型如晋惠帝司马衷,大臣向他汇报百姓无米可食他却反问:“何不食肉糜?”。

  正是这种政令不够严明,政治话题不能乱说,甚至骄奢之风日益兴盛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一批文人。他们寄情山水,感悟人生,吟风弄月,清谈驳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与肉体的双重自由解放。自由是他们的思维交集,碰擦火花。

  那么谁处于风流上层呢?

  2、谁足风流

  有资格在晋代风流的人须具备以下要素:才华、相貌、智商。

  才华不必多说,这是文人必须的素质,文人也有着不同高低层次的才华,他们也只能与和自己才华对等的人为伍,比他们更有才的人不接受他们,比他们稍逊色的人只能仰慕他们,这样也就形成了各种小团体。

  所谓的“以貌取人”是晋代的一个特点,相貌仿佛成了评判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左思和潘岳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智商,它包括了口才与思想。晋代人定义一个高人依据的是他的思想境界。口才则用于近代人崇尚的清谈,类似辨论,以各种高深的玄学来试图说服对方,晋代人将其视为是智者的比武(代表:支道林、殷浩)。如果辩思敏捷则会被人跟尊敬,反之则也会被人排斥在集体之外(代表:孔融、陈元芳)。

  按照这个标准来筛选,我们能找出相当大量的符合标准的人,在东晋最抢眼的莫过于王谢世家。

  3、何为风流

  对诗(谢道韫)、清谈(支道林)、饮酒(刘伶、阮籍)、会客、访士

  4、风流犹在

  绍兴受了晋代人世世代代的影响,至今仍有当年无拘无束的风骨。

  重文化。绍兴的文化气息特别浓,对各文化古迹的保养也做到了不世俗不夸张保原貌保风格。王羲之故宅周围的那个社区仍是古风犹存,弯弯绕绕的巷子阻隔了世俗的尘嚣。

  慢节奏。不难发现这些就算是开在繁华旅游景点的商店也都在5:00就关了门,一次在一家小吃店留得晚了点,老板娘看时间到了也不催促我们赶紧离开,而是不紧不慢地半关上门,和女儿跳起了长绳。有一次我想买些特产,问一家小店能否晚点关门,等我从别的地方回来了再买,老板也只是笑着摇摇手,仿佛毫不在意生意似的。绍兴城小,车开的慢悠悠,更多的是很多三轮车夫。在游山的路上,常看到那些老夫老妻手拉着手,在雾气缭绕的山间漫步着。

  5、总结

  魏晋风骨,时至今日,似乎很契合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生活提倡慢节奏,这点,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的上海人来说是格格不入的。景区里脚步快的,多半是上海人。这种沿袭自六百年前的生活态度到现在看来是适应实际的。

  就历史而言,魏晋名士几乎囊括了历史上所有文人的性格特质,这是由社会风气与背景决定的。兰亭集会只是魏晋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此风雅的集会只有在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才有可能上演。同样,还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匹夫竖子,不能相与谋。兰亭集会证明了魏晋风骨是时代的产物。

  三、总结

  历史就是历史,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兰亭前的三次朗诵以及曲水流觞都无法真正还原历史的瞬间,反倒是画虎类犬,全然是一副现代的滋味。七百年的历史化作兰亭竹林间飘散的墨香,久久萦绕于游人的身边。

  现在的兰亭,和中国其他的历史风景区一样,游人如织,但会意者寥寥。匆匆脚步,频频闪光的相机,却不愿意真正的停下脚步去欣赏风景背后的文化,这对于中国文化是种悲哀。

  对于兰亭,或是其他的历史景区,游客究竟该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态?

  我觉得,感悟是第一位的。去之前,应该做足功课,有所目的。这点上,学校组织考察的目的是可取、正确的。比起拍下照片,多思考,多感悟可比一张纸有意义多了。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还有另一份意义。这是我们高中生涯最后一次的外出考察活动,意义不言而喻。在挖掘尘封的历史的过程中的每次微笑,今后你还会记得吗?

课题研究报告7

  个案案主:四年级第二小组

  成员:

  赵雅琪,女,10岁。班级副班长,成绩优秀,性格活泼开朗,爱发言、善思考,学习兴趣高,家庭对学习极为重视。乐于助人,热心班级事务。

  蒋永磊,男,11岁。成绩较差,性格内向,不爱发言,母亲在外地工作,父亲忙于工作。平时跟着爷爷奶奶。学习热情不高,有时完不成家庭作业。平时话较少。

  李东轩,男,10岁。成绩中等,上课不爱发言,对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王梓印,男,11岁。成绩中等,个头矮小,聪明活泼但有些调皮,能听老师的话,只要努力常能考出好成绩。数学成绩较好。

  张轩,男,10岁。成绩较好,学习踏实,听讲认真,乐于思考,诚实守信,热爱集体。

  王雪娇,女,10岁。成绩良好,学习认真、刻苦,踏实努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刘天慧,女,11岁。成绩中上等,学习踏实,发言积极,语文成绩较好。

  案主来源:

  班级以“组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分组,分组参考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优生差生搭配,气质性格搭配,男生女生搭配,形成七人小组。并随机抽取一个小组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报告:

  教师报告:

  这个小组总体学习成绩中上,基本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但合作能力不强,通过合作获得整体提高的意识不强。在合作时,往往过于依靠个人的能力,优生不能带领(而是代替)差生思考理解,学生并未在合作中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合作意识不强。

  1、小组合作常常采用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优生占绝对主导地位,从发言到记录总结由优生(赵雅琪)包办,尽管采用轮值组长制,但收效不明显(有时差生根本不能担任总结发言的任务,甚至记录都不能完成)。差生(蒋永磊)从不参与较难问题的讨论,仅仅参与类似读书、背诵等极为简单的项目时较为积极。

  在小组中的优生(赵雅琪)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合作任务,在小组中人缘好,有威信。往往她的个人结论成为小组的最终结论,常常是先由她一人完成任务,再作为小组意见在班级中发言,在帮助差生时为图省事常常采用告诉答案的方法,但为人很热心,对差生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在小组中的中等生较为轻松。王梓印有时能在讨论中发表独特观点,但更常在讨论时开玩笑,使讨论不能围绕老师既定的目标进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讨论效果。能听取组内讨论意见,加以总结,讨论时常和赵雅琪进行争论(其争论内容往往和要求讨论的内容关系不大,爱纠缠于枝节问题,甚至是无关问题,其动机往往是好玩)。当有老师参加小组讨论时往往又有价值的、出人意料的观点。不爱理睬差生,常采取取笑的态度对待差生,经老师教育,态度有较大改善,有时能主动帮助差生,引导他们思考,但缺乏耐心。在担任小组书记时表现较为积极。

  在小组中的另一中等生(李东轩)对小组讨论往往采取旁听的态度,不爱积极参与,极少发表个人意见,但能较为认真地听旁人的意见,有时在同学(调皮的王梓印)吸引下会参与其中,面对较难的问题时对组内其他同学较为依赖。担任组内书记时不能很好地总结小组意见,在组内无影响力。

  在小组中的差生(蒋永磊)基本不参加小组讨论,不能完成组内分工布置的任务,能听组内其他同学发言,但听后总结的能力极差,常表现为发言不知所云,所以不能承担组内书记的任务。但学习热情有所提高,在读书背诵等较易的项目时表现积极,成绩未见明显上升。

  2、在小组表演时,小组内分工明显倾向于优生。角色安排一概由优生指定,重要角色一概由优生担任,差生在组内基本上得不到表现机会。在由教师指定差生担任重要角色时,差生明显缺乏信心,表演不够到位,不敢投入角色(在教室的鼓励表扬下,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有时甚至会因表演不到位在班级中引起讪笑(更挫伤了表演的积极性);在教师指定角色时,优生有时表现为不满教师的安排。

  3、在合作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合作仅仅是形式上的,差生无法在同一层次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相反的,差生只能抄袭优生的答案,根本没有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去。在解决容易的题目的过程中,差生也常常不动脑筋,直接在优生处抄袭答案了事,又是中等生也是如此。在这一小组中,赵雅琪的答案往往代替小组的答案,其他人并未参与思考。班级中其它的小组也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的教育并不能完全见效,有时会使这种抄袭会更隐蔽一些。

  4、差生并不是在所有的项目上都缺乏讨论的兴趣。在有他们擅长的题目或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题目出现时,他们也能充分的参与讨论。优生也在有兴趣的话题中表现得更为出色。蒋永磊比较爱谈论小动物,例如在作文讨论《我们家的小狗》时,表现极为活跃,发言连贯、充满热情;李东轩爱谈论自己感兴趣的电视剧;王梓印爱讨论战斗故事等。总的来说,更贴近生活的话题已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距离生活较远的话题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优生的发言也更多表现为空话、套话,还有从揣摩教材和教师意图而来的废话。

  5、通过小组合作,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联系有所加强,关系较为密切。在老师的要求下,他们不仅仅是课堂上合作的关系。课后,他们仍然要保持小组编制进行学习,这使得他们之间的接触时间增加;同时,由于赵雅琪在组内的重要性(常靠她一人解决整个小组的问题,完成教室布置的任务),她在小组内的出于领导地位,除王梓印外,其他人服从赵雅琪的安排,要是闹别扭也多半是差生进行让步,学习中的地位高低决定了平时相处时地位的高低。

  6、对这个小组成果评价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赵雅琪和王梓印的表现;如果对这个小组的合作本身进行评价,那么它往往是流于形式的。

  7、小组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单是小组合作才产生的,小组合作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当讨论和表演能正常进行时,课堂较热烈,有利于营造适合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学生访谈:

  赵雅琪:对小组合作不是很满意,她们(主要指李东轩、蒋永磊)总是不爱说话,有时候很简单的东西也不会说,总喜欢抄我的,我也没办法。有时候我教她们也不听,就叫我给她们答案。我有时候也没耐心教她们。有时候挺烦她们的,要是能和XX、XX、XX(她的好朋友,成绩很好)在一组就好了。我们肯定能讨论得起来。有一次老师布置一个小组作调查报告,可我们小组都不做,我只好一个人又做记者,又做编辑,又写又画,一个人写好了,可老师也不知道。有时候挺不公平的。我喜欢老师表扬,有时候我一个人就能把事情做好,我更希望老师表扬我。

  王梓印:我对小组合作没什么意见,无所谓好不好,反正我只要自己学好就行了。要是能帮助别人我还是愿意的。我也想帮助差生,但是他们不要,我也不好意思。合作成果不怎么样吧。我不太愿意跟她们一组,要是能和XX、XX、XX(他的好朋友,成绩中等偏下,有的成绩差)一组就好了。(老师问:一定对成绩提高有帮助吗?)不一定能提高成绩,但是我们讨论的时候有话好说。(老师问:讨论时说什么?都和老师布置的问题有关吗?)不一定和老师布置的问题有关。(老师问:那为什么还要一组呢?)和他们在一起开心。我对老师表扬不表扬无所谓。

  李东轩:我们小组不怎么样,和其它小组差不多。我有时候会发言,但比较少,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有时候会抄她们(赵雅琪、王雪娇、王梓印)的答案,多数情况下自己做。我不太帮助别人,不是不愿意,也没什么人要我帮助他们。参不参加这个小组对我的学习影响不大,我无所谓和谁一个组,要是能和好朋友一个组更好。老师表扬我很少,有时候听到老师表扬会很高兴。我希望能参加小组活动,我希望老师能多表扬我们小组。

  蒋永磊:我们小组挺好的,我在讨论感兴趣的题目时会发言,但我发言不好,他们(赵雅琪、刘天慧、王雪娇、王梓印)发言好,我喜欢学习,不过有时候有点懒,不能完成作业,这学期好多了。(老师问:和小组有关吗?)和小组有关,她们会帮助我。我喜欢和XX、XX、XX(她的朋友,成绩一般,有一个较好)一个组,她们会帮助我,我想一定会进步。我很在意老师的表扬,很喜欢。

  王雪娇:我们都知道开展合作学习对自己很有用,但在实际上总是不尽人意,尽管有合作学习的时候,但起到的实际作用并不时那么明显,也许时我们不善于正确合理地开展合作学习吧。希望老师能多指导我们如何科学地开展合作学习。

  刘天慧:合作学习对于我们的学习应该说还时有帮助的。个人的能力有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得到适当的帮助可以解决自己困惑的问题,扫除学习的障碍。但是有的学生就不这样想,总是想着能找到答案就行,不管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

  张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集思广益,智慧共享,合作的关键还是要让每个人都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让每个参与的人都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原因分析:

  1、总的来说,班级的小组合作并未见显著成效,学生的合作素质并未有明显提高。小组合作时间较短,学生并未能真正适应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前也有类似的学习方式,但未能形成规模,使用较为随意)。

  2、小组合作的方式并不适应所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它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它仅仅是课堂教学手段的一种,必须针对不同的内容、对象进行调整,必须和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3、小组合作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否则有时会产生负效应。

  使用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恰当的分组。在分组时不能只考虑到学生的成绩,还应当适当的考虑到学生间的性别、兴趣、人际关系等因素,但不能完全根据学生的性别和人际关系进行分组(易使合作偏离方向),如果按相同的兴趣(或理想)进行分组,情况会比较好。

  2、注意调动学生合作的兴趣,学生合作的初动力来自于教师的指定分组,但这个分组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动力。在合作中,应该不断以激励手段促使学生向前。确定适当的合作的范围也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这个范围要贴近生活,能使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有话好好说。

  3、要协调合作小组中各成员间的关系。尽量使合作小组中各成员的关系密切,并应尽量使成员间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合作的质量。

  4、要关注学生合作的趣向。合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努力使合作小组的成员协调一致的进行讨论,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合作,及时地制止偏离方向的合作(一个贴近学生的、适合合作的合作内容往往不需要教师制止,学生就能始终热情高涨的进行合作)。

  5、合作必须有适当的分工,无论是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分工还是轮值分工,必须制定适当的计划,并认真执行(哪怕影响合作成果的汇报)。

  6、合作必须和独立思考相结合。该独立思考的项目应当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不能以移植优等生的思考结果而放弃多数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代价。当进行合作时,合作的成果形式必须是小组集体的。

  7、合作本身必须在适当的时机使用。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8、小组合作应当和其它的合作形式结合使用,和其它的课堂教学手段结合使用。

  对此个案研究的说明:

  这次个案研究是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部分,我们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在目前兴起的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潮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最为广大教师熟知,并且在教学中运用最广,成效最大,当然,其研究成果也最显著,最易为我所借鉴.同时,我们考虑进行合作模式的个案分析的时候,也考虑到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运用还处于落后水平,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这次,结合我校课题的研究,我们将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些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有效的研究成果.

  根据以上的思考,我们的研究从我校课题实验班中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该班级事先经过有效分组,并拟在实验过程中作适当调整),在不事先通知小组学生的情况下,请课任教师(语数外及部分小学科,重点突出班主任)对此小组的合作状态(合作的搭配,合作的动机,合作的趣向,合作中各合作者的关系)予以关注,课题组长期跟踪,并结合课任教师对合作的成果作出评价。

课题研究报告8

  1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 课题的核心概念

  1.1.1 科学素养

  OECD即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做出这样的解释:利用前沿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未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力量,从而可以使人类更加客观的理解自然的改变,并处理以自己的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

  1.1.2 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学科优势。利用化学课程特别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将科学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化學课程中进行细化,是利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1.3 化学教学再设计

  是为了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合理的宣传手段,利用系统的思想处理遇到的问题、设置合理的目标,策划处理方案进行筛选,之后实施方案,依据所得结果对方案进行评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

  1.2 课题界定

  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研究,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准确解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化学教学再设计科学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探寻化学教学再设计实践操作的方法、原则和策略。

  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校是吴江区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本课题的研究是从我校及兄弟学校化学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课例诊断的要素、方法、类型和化学教学再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策略。实现:(1)为高中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2)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社会真正有用的创新性人才。

  3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3.1 研究内容

  本课题力求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够对与生活有关的理化生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研究重点

  通过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原因,从科学素养教育与化学教学再设计的内在关系,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的特征、要求和原则等方面,切实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 问卷调查法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4.3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教师的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切实关注课堂实践,关注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筛选与研究采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以研究促行动,提高行动效益,加强行动改进。

  4.4 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课题研究报告9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建议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围绕教师“教”的行为,而涉及到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却极少,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当今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参与意识较之于过去更浓厚了;其次是今天学生的知识比之于过去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再次是未来社会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技巧外,还必须要掌握阅读的策略。

  二是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三是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课程标准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品质,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5个子课题:①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③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运用关系的研究;④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地位与素养的研究;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研究法;③实验研究法;④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从20xx年8月到20xx年1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验研究的基本框架,为课题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训实验研究人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实验研究方案,聘请有关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实验研究方案。

  ⑤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从20xx年2月到20xx年6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①召开开题论证会,进行全面的宣传、发动。20xx年2月25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由开题论证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认真评议、指导。

  ②20xx年3月份,各子课题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子课题实施方案。

  ③20xx年6月7日-8日,课题组专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袁浩、顾美云及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李亮一行3人,到课题实验学校——大丰市第三小学调研、指导课题实验。

  ④20xx年9月-11月,各子课题组就第一阶段实验情况进行小结,并写出书面小结报告,排查实验以来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矫正实验的方向。

  ⑤20xx年12月5日-6日,课题组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召开课题实验研讨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滨海驻城小学的部分教师代表20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交流了前一阶段实验情况,并就下一阶段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⑥课题实验研讨会结束后,东台市实验组又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实验学校由原来的安丰、许河两所小学增加到唐洋、三仓、头灶等5所小学。

  ⑦20xx年8月-10月,各子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就课题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⑧20xx年11月——20xx年6月,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到各实验学校了解实验进展情况,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从20xx年7月到20xx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总结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①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进行认真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②广泛收集实验过程的研究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评估,申请结题验收,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结题鉴定会。

  五、初步研究成果

  经过3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究,本课题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3年来,我们课题组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的学生和非实验学校、非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比对研究。从课堂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表达的欲望强,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高达93%以上。从测试情况看,实验班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个性发展,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课题组立足课堂教学,采用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呈现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

  ——情景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点与起始,是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孩子进入阅读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求的冲动阶段。这样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课堂起始的第一时空里把孩子的视听、注意力拉过来进入个性化阅读课堂境界。

  ——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的自然走向: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得以个性化阅读,此时此境的感知体验是真正个体意义上的阅读。

  ——对话探索。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中体现个性的最佳区域。孩子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思想,需要在对话探究中沟通交流;对感知体验中产生的疑难、设想,需要在对话中互相质疑、碰撞、争论、辩白,甚至还有必不可免的争吵,这是孩子发表的丰富多彩的不同意见的撞击,在撞击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奇思异想。因此,对话探究的过程是最丰厚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最期盼诞生的美妙境界。

  ——建构生成。建构生成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的个性化阅读课堂全程的顺理入情的结果。建构生成什么,这是设计课堂模式时早先预设的个性化阅读目标。建构生成的过程是拓展、是检验,又是新的建构生成。课堂上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孩子已生成的知识、技能、智慧实现新的“个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学生可持续阅读的指导模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丰盈。盐城市第一小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指导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鉴的做法。

  ①着染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们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进行设计和创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上墙感召其他同学。

  ②创造新的阅读机制。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二是小组合作、比赛阅读;三是开好“三会”,即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

  ③改变单一的阅读方法。一是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

  ④精选一批阅读内容。课外读什么书,不仅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疼的事,同时也使一些语文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课题组在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推荐阅读书目(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个研究成果,编著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

  ⑤构建三种阅读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4.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评价改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评价,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滨海县实验小学子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并形成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评价操作模式,即“四步评价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为了把学生平时阅读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子课题组设计了一张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等,凡是在各项阅读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印在表上)。这样及时地给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监控和评价,并给学生予以肯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②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③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④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5个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行为评价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行为分为若干项,以打“☆”的方法来评价。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等级制填写。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这样一个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们的课题是在“问题即课题、实践即探索、过程即收获”的思路指引下,经历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中,所有参与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老师都得到了专业提升。一是加强了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一些实验学校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大丰市第三小学子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出了阅读推荐书目(见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实验的基层老师不仅知道了课题实验的基本流程,而且学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特别是总结、提炼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有30多篇相关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见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实验教师快速成长。几年来,先后有50多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由课题组直接指导、由参与实验老师执教的充分反映个性化阅读教学的3节课在全国大赛中获大奖(20xx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B组第一名;20xx年10月大丰市第三小学陈飞老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xx年11月市二小汪明华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第二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

  六、实验体会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①只有基于草根化的课题研究,才能激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②追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拆除束缚学生身心的桎梏,彻底解放学生的心灵,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习创造。

  ③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专家的科学、规范的引领,需要一线骨干教师的倾心实践,更需要教科研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课题研究报告10

  一、选题背景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说:“学书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我校学生书写质量普遍不高,不论日常作业的书写还是做单元检测的卷面都存在书写不认真、不规范的情况。书写不认真,不但从感观上不美观,而且是耐心的表现。反思学生书写质量差的原因,我认为当前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材容量较大,学生的学习节奏加快,因此,用于书写训练的时间不断压缩,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状况。其实,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学生变得细心,严谨,认真,从而受益终生。因此,我校确定了“小学生书写不良习惯的矫正策略的研究”的实验课题。

  二、理论依据

  写好汉字,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一种体现。让学生从写字的初始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我认为: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手眼的协调能力。他还是未来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素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都有作用。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三、实用价值

  《语文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了不同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能把硬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优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鉴于以上学生和教师的在写字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如何指导学生写字,让学生对书写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完成新课标对学生不同学段写字的目标要求,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写好每一个字,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写字教学在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同时,不仅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意识,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书写不良习惯矫正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比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方法

  第一阶段( 20xx.5.1——20xx.5.22 )

  1、选择课题、分析现状,查看相关的资料,(作业、练习等)制定课题方案。

  2、开展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

  第二阶段( 20xx.6——20xx.8 )

  1、小学生书写不良习惯的表现研究。

  2、以学习、讨论、经验交流为主要形式,理论结合实践展开研究。

  3、做好个案的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总结。

  4、总结小学生书写不良习惯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 20xx.9——20xx.10 )

  1、汇总各种资料的编辑。

  2、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七、预期效果

  1、形成研究论文。

  2、撰写研究案例。

  3、汇总成果报告。

  4、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报告11

  一、背景简述

  1、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基本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进程,并达到初步的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就形成了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的根本特点,所以有人将初中阶段称为“危险期”。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等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伤人现象。因此,对初中问题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乡镇区划调整后,我镇成为全区人口数量最少、经济状况最差的偏远落后乡镇。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媾合,使得农村这片天地更趋复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社会道德素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区教育的退化,家庭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行为偏执,个别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正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3、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德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学校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理论指导,习惯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德育队伍建设很大层面上体现为教育简单化的特征。往往将心理问题,上升至品德高度,致使教育的收获甚微,教育苍白无力,甚至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教育行为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因此,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正是我校当今德育研究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收集和综合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将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原理跟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切合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力求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范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较为确切地了解和归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表现的特征及其主要成因,并在区别程度、对症下药的预防、疏导、补偿、矫治的过程中,逐步地缓解和消除他们的心理柔弱、心理偏常、心理障碍乃至心理残疾等状况,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其心理素质乃至整个人格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尽快提高研究成员尤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逐步成为研究与实践双赢互动的学术型教育行家。

  三、过程概述

  (一)、方案设计论证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课题调查、定位、拟题、论证,课题组组建、工作分工,课题组培训提高,课题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搜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申报、立项工作。(二)、课题内容试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初步试行课题内容,在此基础上修改课题方案,召开课题开题大会,组织开展理论学习。

  (三)、课题研究阶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分期(月份、年龄等)召集主题课程设计、课例方案设计大会;组织主题课程编写,开设各级各类课题相关内容研讨会,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再行组织实施、论证,撰写有关调查报告。(四)、总结论证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2月)

  总结分析一年来的课题实施情况,总结课程与课例设计要点、策略、问题;形成课例研究与教师论文专辑;撰写课题论文、鉴定报告、结题报告;总结课题开展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开展下一阶段课题申报或本课题研究深入探究。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研究手段主要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信息测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操作,使理论指导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五、活动扫描

  1、寓心理疏导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多给学生一点爱,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问题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关心帮助他们,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在克服困难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忍受挫折的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问题学生心理疏导档案,使问题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问题学生自立自力的能力,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问题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对不良心理反应进行疏导。

  4、创设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积极引进社会帮教组织,让问题学生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六、成效分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扎实开展,建立了在课题组带领下,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兼职)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切合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力求构建相应的理论轮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探究,初步了解和归纳出目前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上的一些共性:如生活水平的自我优越感与独立生活能力的缺乏的矛盾,学习上的高期望值与学习水平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摆脱家长束缚(渴望家长帮助)与缺乏亲情抚慰的失落感的矛盾针对诸如自私、怕苦、攀比、骄妄、浮躁、责任心薄弱,优越感过强等心理弱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在积极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活动训练、和谐的环境陶冶中努力排除心理发展障碍,形成开朗、自信、稳健、坚毅的心理品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以及课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和老师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创设了气氛和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重视教师的心育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的心理教育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适应力,使教师处于一种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去。

  七、成果收获

  (一)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非常注重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了教书育人效果。

  (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了很多心理调控训练的方法。这些知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校长领导、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利用广播站、校园网、心理信箱、校园环境等媒体,通过心理辅导课、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等途径共同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了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五)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很多品德问题,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较好地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认识了解的层面上,如何进一步研究并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这一方面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成效。

  2、课题研究中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使用较好。在下阶段研究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测评,进一步搞好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有针对性地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3、加强学习和培训,多学习、多交流,开拓视野,使课题研究行之有效,多出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12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大纲的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鉴于现代语文教学的新定义,并提出,中国应该基于教学促进学生的研制和给学生提供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教育。

  方法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品格。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写作是语言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是自我认识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精神产品的原始创造。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学科实验进展

  1.编程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的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我们注重建设教师'teaching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并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可以教授个性,学生可以学习个性,从而达到“以科研促改进,以发展促共赢,以发展求质量”的目标。

  2.研究的焦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由教师灌输的,学生是由学生灌输的

  积极接受,善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可见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制约,更不用说培养丰富多彩的个性了。在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互利,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研究重点:

  (1)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个性化读写教学与语文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3)科学的个性化写作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与语文课堂的融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实现了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气氛轻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2)团队建设:积累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骨干学科和学科带头人

课题研究报告13

  【课题】:环境污染及保护

  【指导教师】:

  【班级】:

  【成员】:

  一、环境污染现状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淡水资源危机。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土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大气的污染、深林的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栖息环境的破坏、海洋资源衰退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我国人口日益增多,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变浅,所以我国大多地区出现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醒大家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出一个绿色世界。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一些环境污染的地方,了解我国现在出现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明白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研究地区介绍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境内有被命名为“北辛文化”的73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有“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岗上遗址,有商周时期的滕国遗址等景观。是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的故里。

  西濒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位于微山县,距滕州市区25公里,拥有久负盛名的万顷红荷,百里芦荡,被誉为中国“荷都”,景区浅水湖面红荷观赏区达到10万余亩,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生态保存最原始、湿地景观最佳和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地区

  五、环境污染情况

  在滕州十几年前有一条河,被称为滕州的母亲河——小清河,曾经这条河是滕州最著名的一条河,滕州人民的吃用大多都来源于这条河。曾经在滕州的乡村和镇上,有很多小的河流,很多人直接去洗衣服,捉鱼,游泳,水库也是干净无比。

  可是现在呢?

  滕西的污染属第一

  卡车上面掉煤块

  下雨就是南泥湾

  工厂的烟囱比赛立

  开开窗户一屋土

  在这过去的十几年中,滕州人民只看中了,利益,利益,利益,可是环境呢,完全没有在意这个问题,远远的抛在了一边。

  一、是人们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发展;

  二、是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遭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迫于生存,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

  六、中学生我们要做到以下要求

  一齐来保护我们身边环境让孩子们通过环境对比获得灵魂的感动,增强环保意识,以自己的行为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提高环保意识。

  我们在游览一些环境被严重污染的地方过程中,从环境污染现象中得到启示。

  通过正反对比,树立以保护环境的人为榜样、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的信念,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我们希望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我们建议

  三不要:

  1.我们不要乱砍滥伐树木;

  2.我们不要乱扔垃圾到河流里;

  3.不要将没有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里.

  四要:

  1.要爱护好周围环境的卫生;

  2.我们要多植树,使人们多点健康,更壮更强;

  3.要进行污水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减轻水厂的负担;

  4.要多节约水资源.

  七、课题研究结论

  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必须重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要使他们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生活的保证,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

  环境污染已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人类的健康,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希望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醒大家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出一个绿色世界。

  调查问卷:

  ( )1、 你曾经是否扔过垃圾?

  A、经常 B、偶尔 C、从来不

  ( )2、你对环境保护了解多少?

  A 很了解B 一般 C 不太了解

  ( )3、你知道“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吗?

  A 6月1日B 4月12日 C 6月5日

  ( )4、你认为环境保护重要吗?

  A、很重要B、不重要 C、不知道

  ( )5、你认为目前我们周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A、大气 B 固体废物、垃圾等C 水

  ( )6、您认为废电池的回收是否必要?

  A非常必要 B无所谓 C没有必要

  ( )7、您的环保意识如何?

  A很强 B一般 C几乎没有

  ( )8、您使用一次性饭盒的频率如何?

  A从来不买 B尽可能不用 C经常用

  ( )9、您认为当前海洋的环境破坏程度如何?

  A非常严重 B一般 C较轻

  ( )10、您认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重要意义是?

  A可持续发展 B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C关系到人类生存

课题研究报告14

  一、 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 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

  ① 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

  ②使用直径0.6毫米的裸铜线;

  ③ 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①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

  ②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

  ③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② 重过程评价的原则。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课题研究报告15

  一、课题提出

  20xx年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目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崭新的课型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这是出于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三个面向”、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鉴于此,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处于盲目和随意状态,存在着“不知怎样教”等问题和困惑。调查显示:条件好的、基础好的学校比较认真地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研究。而大多数的学校有的根本就没有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来教,有的当作单元练习题来教,还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综合实践活动来教等。当然,各版本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缺乏广泛的适应性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何制定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基本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无疑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性学习都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其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策略。在借鉴国外综合性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意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和课内外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尚无成熟的经验。因此,本课题研究不但能丰富和填补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和空白,还对构建其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具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于20xx年2月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列入教育科研项目课题,并正式获准立项研究。我们在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北碚区、綦江县、荣昌县、铜梁县、璧山县、梁平县、彭水县、人民小学、巴蜀小学、鸳鸯小学等20个区县71所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约10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题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共同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初步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基本框架,努力探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规律;力图设计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为在新课程思想理念指导下更好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寻求有效途径。

  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分析。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研究。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设计。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设计。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6)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其概念的界定,特点的把握,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等都不甚了解,加之设备、条件有限,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必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如何设计出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凭借大量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实场景(课堂),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分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学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设计课题研究目标——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与规律——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等。

  五、研究成果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研究成果

  1、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界定

  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区别?”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研究专家学者的种种理论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我们的理论观点。

  王文彦、蔡明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1)

  陆志平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的课程,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三种:观察—表达、问题—解决、活动—探究。(2)

  郑国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3)

  朱绍禹认为它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全新的一种课程形态,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主张。”

  刘淼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中心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5)

  巢宗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6)

  靳彤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以语文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强调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故有研究认为: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让另一学科去配合;一种是找出几个共同的主题,每个学科都选教与主题有关的内容。”(8)语文综合性学习显然与前一种方式相符合。

  2、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整合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理解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应凸现听、说、读、写的实践;其次是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语文课程为基点,有机整合数学、科学、品德、艺术等课程,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实现语文知识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小课题研究报告07-19

课题活动总结07-12

关于研究报告07-20

美术课题开题报告07-21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08-23

调查研究报告08-01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8-11

五年级研究报告07-24

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报告(精选5篇)07-29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