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作文

时间:2024-12-06 16:41:45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描写景物作文范例[7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景物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景物作文范例[7篇]

描写景物作文 篇1

  秋,悄悄的来了;风,轻轻地走过;叶,徐徐地落下;秋姑娘提着她那装着五彩颜色的篮子,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你瞧,苹果树上的苹果娃娃“笑”红了脸,稻田里的稻穗哥哥“披”上了金灿灿的外套;石榴树上的石榴弟弟“咧”开了嘴,“笑得是那么甜……秋天,是多么的可爱!

  秋天的树叶颜色更是五彩缤纷,形态万千。你看,路边的枫叶火红火红的,有着五六片美丽的叶瓣,像一只可爱的小手,又像是一个精致的皇冠一样。再仔细看那红枫,红的像火,显示出火红的、充满朝气的生命力。我低头轻轻地一闻,红枫似乎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泥土清香,那是家的味道。秋天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凄凉的',可红枫却热情似火,如同精灵般使人欢快起来。我轻轻地捡起几片红枫落叶,映入眼帘却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淡淡地向我一笑,我骤然被他的“笑容”吸引住了。我忍不住将枫叶小心地夹进书里,作为秋天的纪念。

  我喜欢这美丽的秋天,更喜爱红似火的枫叶!

描写景物作文 篇2

  似广寒仙子,似如水月光,轻盈洁白,不含半分杂色。

  似白衣舞女,似晶莹片雪,袅袅娉婷,尽展清婉风姿。

  昨日还是满枝的花蕾,含苞欲放,羞涩掩面,一夜春风将花朵惊醒,今晨已是满庭芬芳。小区院里已是玉兰乐园。

  远远望去,清晨的薄雾给满树的玉兰罩上了一层薄纱,犹抱琵琶半遮面,朦胧而梦幻,让人看不真切,只觉得芳香弥散。那花羞羞答答,越发想拨开那层薄纱一探仙境,又不忍心轻易挑开,仿佛朦胧的梦幻足可引人陶醉。

  晓雾渐散,银纱褪尽,玉兰初露芳容的一瞬间,禁不住屏住呼吸,似是无法承受如此圣洁的光辉。朵朵玉兰有如沉静少女,伏于枝梢之上,疏密有致,摇曳闪烁。花瓣轻点便似闺阁女子笑靥连连,酒窝淡显,芳香一绽就如绝世圣女轻扬长袖,回眸一笑百媚生。有楼阁舞姬的情致,然无丝毫做作;有才女佳人的风度,然无半分拘谨。

  轻执起小小一朵,放于眼前,细细瞧着,果真自上而下地白,里头稍浅,由内到外渐次明显,越发的`凝丽。五瓣花朵,给人以洁净剔透之感,似一块躺在手心里的羊脂玉,安宁、淡雅而纯粹。瓣里绣着几道细细的纹路,如同丝绒缎子上的细小纹饰。

  还有那满眼的洁白,沉甸甸地压在枝头,撩拨人心。我见过油画上安琪儿翅膀的灵气可爱,见过菩萨手中白净瓶的圣洁温润,见过书里侠女所着白衣的仙气飒爽……但唯独未曾见过像玉兰这般彻彻底底的洁白。该用何等词语来描述这般纯白呢?是羊脂暖玉?亦或是瑶池精灵?想来都未免会令玉兰失色了。这是一种任何文字都不曾描摹出的洁白,脱了尘世,独领风骚。

  带着花香,回到家里,暗香拂袖,在清香中躺下,阖上双目,被沁人心脾的香气催入了梦。醒来已是夜半,惺忪着眼,又去看兰。

  但见满树的玉兰正舞着洁白裙裾,纷纷扬扬从枝头飘坠,落入泥里。枝头一轮皎月,月光下,玉兰如白雪又至,格外清丽动人,怀疑自己是否仍然梦游。皎皎月光洒在花瓣上,如镀上一层银光,令人不知是月色将玉兰衬得越发圣洁,还是玉兰将月色衬得更加清雅了。

  不知怎地,看着落在地上的精英花瓣,竟心生怜惜之情,侧身掏开松软的泥土,掬一捧花瓣,埋入土里,所留下的不过是指尖萦绕着的一抹芬芳,不由恍然一愣。

  玉兰,弃妖冶之色,去轻佻之态,只求最简单、最平凡的颜色,清渺如纱,洁白胜雪。无蜂蝶相绕,无牡丹之国色,无月季之娇贵——它所要的,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一抹素白和一缕幽香罢了。它的一生,短得微不足道,弹指一瞬,但它却也倾尽一生,在繁琐之世中求一“简”字,足以动人心弦。

  置身于玉兰的世界,一点幽香仍在心间,心已不再浮躁。生命应如玉兰,濯污浊气,洗繁杂色,花开花落之间,素色便好。

描写景物作文 篇3

  描写景物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一种是在写人、记事中插入景物描写。成功的景物描写所具备的效果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嗅其味,且寄情于景。

  描写景物最忌的是观察不细,抓不住景物的特征。景物有远景和近景之分,也有静态和动态之别,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事物之间的区别。调动自己的感官,努力捕捉景物的色、形、声、味等方面独特而又细微的'特点,是写景状物成功的前提。

  其次忌语言表达上的欠火候。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出来,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才能使文章形象生动,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忌为写景而写景,所描写景物总要赋予它思想感情。凡景语皆情语,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

描写景物作文 篇4

  根据语文工作室教研安排,我上了一节《景物描写》的作文指导课,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在作文中运用描写的重要作用。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几段有景物描写的话,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然后让学生读几段景物描写有毛病的话并改正。如: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要‥‥‥”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毛病: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修改:仰望天空,空中漂浮着淡淡的薄云,太阳的脸阴沉沉的;俯视山间,那些曾经快乐的竹子和杨树也都不声不响,忧郁的`站在山坡上。

  我又让学生给一段话添上几句恰当景物描写。如:第二天,我背着新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校园。(甬路边的行道树向我频频挥手,木棉花对我笑眯了眼,绿篱上的喇叭花也惊奇睁大了眼睛望着我。)“我有新书包了,我有名牌新书包了。”我在心里呼喊着,挺起胸膛,脚步更轻快了。

  一个风雪之夜,我感冒发了高烧。妈妈焦急地给在单位值班的爸爸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她想找街坊帮忙,可到了门口又回来了,她是怕打扰人家休息。昏迷中,我看见妈妈在屋里转了一会儿,就毅然的背起我,奔向医院,(

  狂风卷着雪片,像一头发怒的雄狮,摇鬃甩尾,张牙舞爪地向妈妈扑来,不停地用它那尖利冷酷的利爪,撕扯着妈妈的头巾和衣服,抓挠妈妈的脸。)匆忙中,妈妈滑倒了,和妈妈一起倒在地上的我不停地哼哼。这时妈妈脱下她的大衣,裹在我身上,又费力地将我背起,在刺骨的寒风中,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毛衣,背着我,艰难地跑向医院。

  再让学生欣赏《故乡》中的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让其体会其作用。接着给学生欣赏一段教室停电的场景描写:灯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变得一片黑暗。差不多与此同时,“啊—”,几十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喊叫。这喊声里有惊诧,有叹惋,也有愤怒。顿时教室里嚷成了一锅粥。“早不停,迟不停,偏要在这个时候停,真见鬼!”“距离中考只有418小时了!”“电老虎可真不长眼!”“同学们,安静点!”这是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教室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你看外面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什么不到外面去赏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被誉为“诗人”的张伟提议。“好!”很多人表示响应,一个一个走出了教室。这时,有人点燃了一支蜡烛,几个女同学开始聚在烛光下继续看书了。”在这段学习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描写中活画出学生们对停电的埋怨和对时间紧迫的无奈及忙中抽闲欣赏月色、放松心情的愉悦心情,描写真切、到位。

  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堂上训练:1、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2、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3、自设情境,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某种心理。

  本节作文课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已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描写景物作文 篇5

  其实,雨在下,风亦在刮。前面的那个红衣女孩,她还会一直走下去吗?

  ——题记

  风很大,雨也很急。

  风雨中的那个红衣女孩,却一直不肯回头望一下她所走过的路。其实,她不知道,她走过的路上,也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只是,她没有留心而已。

  我走在她的后面。我一直那样静静地走在她的后面。不同的是,我总在前后左右地张望。我看到了那女孩没有看到的`真情与美丽。尽管那只是片刻的闪现,却成为永恒的回忆。

  母亲:“雨太大了。孩子,妈妈抱你走吧。”

  儿子:“妈妈,我自己能走。您身体不好,我拉着你走吧。”

  那活如一缕柔和的风传进我的耳际;如一股春天的暖流传遍了我的全身,竟有一种莫大的感动。

  我忍不住驻足回望。

  那个小男孩只有六七岁,样子乖乖的。穿着一身短衣服,他一只手牵着母亲。小男孩紧紧跟着母亲的脚步,唯恐落在后面。母亲举伞的手不停地把雨伞往儿子那边移,她一半的身体淋在雨中,尽管如此,她的脸上却荡着幸福而满足的笑意。

  “妈妈,你不是说我是男子汉吗?男子汉是不怕雨的。”他说着将伞推向母亲。

  雨滴仍是有节奏的打在我的黄伞上。我忽然感到这一刻没有雨,也没有风,而是一种温馨的舒畅。

  路上行人匆匆走过,前面那个红衣女孩依然在走她的路。她留给我的依然是一个朦胧的年轻的身影。其实,这朦胧的雨中,也有一种朦胧的美丽。这风雨中行走的人们,便是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一幅小风景,欣赏与体会这一切,亦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其实,雨在下,风亦在刮。前面的那个红衣女孩,她还会一直走下去吗?

描写景物作文 篇6

  同学们都知道,观察,就是用五官认真地察看、感受、体验周围的事物。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把那些不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结构、气味、滋味、声音、软硬、冷热等等,统统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认真的观察,有了这种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入微的体验,就有了丰富的、生动的描写材料。任何成功的描写,都必须有详尽深入的观察作基础。

  怎样学会观察,练好观察的基本功呢?

  1.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同学们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吗?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选好观察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

  如下列例段: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楼。

  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还是先来看看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段吧!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叉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2.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

  通常有下列几种观察顺序:

  一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如东南西北中,远近、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如下面例段:

  你来到葡萄架之下。四周是彩色飞金的回廊,朱红柱子,中间是小小的园林,典雅的布局,果木俱全。庭院上面,罩着绿叶的网。草地上铺着绿茵,白鸽蹒跚来去。伸手可摘盆中的梨桃、石榴和头顶的葡萄。

  这个例段就是按照先四周后中间再上下的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段落虽短,但庭院生机勃勃的景色却写得井井有条。

  二是以时间变化为序。如下段:

  时间不容许人们多想,一阵狂风吹来,雷电接着从头顶掷下。顷刻间,一场可怕的冰雹倾泻下来。人们惊呼奔跑,躲入安全的地方。冰雹继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其间,有十多分钟,落地的冰雹大如小儿拳头,其中一颗有排球一般大,落在小李村,打穿饲养室的房顶,掉在蓄水的石槽里。冰雹过后,稀疏的雷雨未停,人们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像久住大森林的人,忽然被抛到陌生的戈壁滩似的,面对着眼前景象,简直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

  密密的.玉蜀黍林消失了,墨绿的棉田消失了,天空不见苍鹰飞旋,树头不闻燕雀鸣叫,田野里,也瞧不见野兔奔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瞬间,仿佛全从地面消失了。田野变得开阔而荒漠,村庄上空也豁然敞亮起来。光秃秃的树木,带着残断的杈桠,笔直地伸向天空。大地脱去浓艳的绿袍,换了一套坚硬的银灰色的冬装。

  这个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时→十多分钟→冰雹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三是以观察移位变化为序。

  我们外出参观或游览,地点和线路经常变化,因而观察的顺序必然随参观游览的顺序而变化。如下面例段:

  每人买了一枚火炬,燃着由洞口进去。门很小,只容一个人走,先向下有石级,越走越暗,火炬的光,不到五尺,照到头上,顾不到脚下,路潮而滑,煞是难走。我们五个人一串,你拉了我的手,我拉了他的衣服,一步一步地蹭着走。偶然举起火炬,向上一看,只见奇形怪状黑黝光滑的大石,石上不时还有一滴一滴的水滴下来,滴到颈项里,冰冷彻骨,要接连打两个寒噤。把火炬提起向远处一看,只见七高八低的石头,有的地方很深,黑洞洞的看不见底。大家静默无言地向下走了十几分钟,翻过一个很高的大石脊,忽然发现前面几线天光,越走越亮,路也越宽。只见头上四周,尽悬着一条一条的石钟乳,大大小小,粗粗细细,各色都有。又向上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出洞的门,比入洞的门高大得几百倍。我先出洞,过一座小石桥,到对面山上,回看洞口,是一个高大的半圆形,一层层一条条的钟乳石,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排列着,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象鼻,有的像橡树杆,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真是瑰奇大观。他们几个人在洞里后出来,好像蚂蚁蠕蠕而行的样子,洞口之大,可想而知了。

  作者按照入洞→洞中→出洞的游览顺序进行观察,按移位观察的顺序把山洞的奇景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以事物的结构为序。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观察的时候按事物的结构为顺序,依次进行观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如下段对卢沟桥的观察和描写:

  卢沟桥全长260米,宽7.5米,共有11个孔,桥的两边,装饰有石雕栏杆,每边又各有碧柱140根,每根石柱上都雕刻有卧伏的石狮,殊形异态,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狮子,有的盘蹲在大狮子脚下,有的爬在大狮子背上,有的互相交头接耳,嬉戏耍闹,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卢沟桥的建造极其美观。在桥的两头,有两对石兽,东边是一对狮子,西边是一对象,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东端,还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另一座石碑记载了康熙三十七年重修卢沟桥的经过。桥的两端,还有精刻的华表,把卢沟桥点缀得分外美观,……

  这一段是写卢沟桥的雄伟壮观。作者按照桥的构造艺术结构,先从整体(长、宽)后到部分(桥孔--栏杆--碧柱--石狮)进行观察和描写,再从建造艺术的特点写桥的美观,也是按照结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给读者留下了桥的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3.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是同一事物它的特征也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处于静止不动的时候的状态和处于活动、变化时的状态就大不一样。因此,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对象的特征。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黄巴儿狗从一堆烂柴堆里钻出来,汪汪地叫了两声,走近了一看,认出了小荣,它的两只前腿急忙搭在小荣身上。小荣把它抱起来,哭了,狗儿也像哭一样的唔唔叫个不停。

  上述两段,一段写景,一段写动物,都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例段一,是对荷花的静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具体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和香味;例段二,是对小黄狗动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黄狗和小荣见面时的动人情趣。

  又如:

  绿色湖面上,一支微微抖动着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润湿的微风中荡漾。那个样子,看上去显得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银色的蒲公英。

  这里既抓住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又抓住了静态特征。第一句写小船在湖面荡漾的动态,第二句写小船的静态--样子……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一簇银色的蒲公英。有动有静,把湖面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列各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完成段后的练习。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喷水池,池边呈梅花形,池台上放着一盆盆开得火红的"一串红",池旁满是一盆盆粉红色的月季花和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桔。池中央一座假山石上面,是一个用绿绒做成的海豚。它嘴上顶着一个彩球,尾巴还调皮地向上翘着,好像在向大家炫耀自己的演技,一汪清水就从那尾巴尖上喷出……

  公园的条条小径都通喷水池。小径的尽头,沿着围墙是一条环行土道,道上安放着排排木椅和石桌、石凳,原来是为人们下棋、玩扑克准备的,可现在都变成了人们学习外语的场所。

  本例段写的是喷水池及其周围的景色。

  段中描写了盆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凳等八种景物。作者是以_______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一只大芦花鸡正在伸着脖子叫唤,叫一声,抖着翅膀一跳,用它那尖嘴叼住一支大麦穗子,左一摇,右一甩,肥饱的麦粒儿就给抖落在地上,拣几个粒儿吃,又去叼另一支麦穗儿了,好像要把每一支麦穗儿什么味道都要尝一尝。

  ①这一段是写鸡的生活习性。作者是通过对______的观察和描写来写鸡的生活习性的。

  ②段中运用了十个恰当的动词描写了鸡吃食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观察写话。

  ①以空间方位为序观察自己的教室,写一段话。

  ②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晴天晚霞的形状和颜色,写一段话。

  ③描写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写出它的静态特征。

  ①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出它的动态特征和习性。

描写景物作文 篇7

  一、拟人妙如神助

  拟人要用得形象、准确,妙如神助。

  示例:

  1.老舍先生在《林海》中这样描绘兴安岭—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摔为裙,还穿着绣花鞍。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陈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兴安岭都人模人样地披衫挂裙了。小花竟身着艳装呼朋引伴了,蝴蝶也像模像样地做客了。你说景物“活”了没?

  2.杨柳同学在《晨雾》中这样写雾—

  走在上学的路上,雾好像跟我捉迷藏似的把我团团围住,一会儿闪开,一会儿聚拢。我就好像童话故事中腾云驾雾的神仙。

  在雾的陪伴下,我来到了了学校教学楼前。我们班的教室仿佛也害羞地躲了起。

  来……

  我去寻找雾的踪迹,但是雾不见了!我向四周大声喊:“雾,你到哪儿去了?”

  小作者把雾当做了一位调皮的小朋友,还与她嬉戏玩耍呢!这种亲切的感受,让所描写的景物更加美妙动人。

  二、比喻耐人寻味

  比喻要用得生动、自然,耐人寻味。

  1.这样的山围烧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例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萦,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纬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早已分不清描写的是风景还是画,让读者自然想到“风景如画”一说,便随着作者荡舟碧波、画中神游了。

  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其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亭子变成了浮在天宇的鹰,峭拔不峭拔?灵动不灵动?读者自己想吧。

【描写景物作文】相关文章:

描写景物作文02-07

描写景物的作文02-21

描写景物作文(优)08-17

描写景物作文【优选】11-20

描写景物作文(优选)03-22

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05-21

描写景物的作文[热门]05-10

描写景物的作文(精选4篇)09-25

描写景物作文[精选4篇]09-22

描写景物作文(精品4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