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秀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
以前我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在讲希望——常怀希望,今天重新看了影片,我不这么认为了。
肖申克是一座监狱的名字。
瑞德是一名杀人犯,他在老布死了以后看着监狱的高墙说,这些高墙有一种魔力,刚开始你恨它,然后习惯它,再后来离不开它。瑞德管这叫体制化,或者叫完全改造。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让我们守护孩子,别让他们被改造的那么彻底。而今天重看《肖申克的救赎》,突然发现,其实肖申克是对成人的改造!
安迪对抗的,是一个庞大的对他实施改造的机器。
整个肖申克,除了瑞德,都说自己无罪,这代表了生而为人的原罪,且为己不知不认的原罪。“姐妹组”代表了淫欲,安迪代表了愤怒,典狱长代表了贪婪,警员们代表了傲慢。
在肖申克里囚犯没有人权,所以所有的警员面对着囚犯产生了天然的傲慢,安迪被调去图书馆时,遇到的第一个需要他帮助的警员,我们会突然发现,那个警员失去了傲慢,他有了一副老实人的面孔。这就是人的两副面孔,他的傲慢和谦虚,会随着境遇切换。
“姐妹团”为了淫欲,持续打了安迪两年多,直到安迪成了警员们的避税帮手,才以结束。淫欲,是人不可回避之罪,安迪的老婆就是出轨时,被人枪杀的。而后,安迪在知道杀他老婆的真凶后,却突然不再恨他老婆,而是反思自己性格的无趣,等于是把老婆推出去了,间接害死了老婆。其实,影片中安迪不受淫欲之苦,他是淫欲的受害者,一个是“姐妹组”的物理攻击,拳拳到肉的折磨;一个是老婆出轨的精神攻击,情感背叛的折磨。因为《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篇幅不长,内容和影片并无区别,且影片本身足够优秀,所以,本篇就以影片为主去讨论。
“淫欲”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占比不重,且从瑞德这个自述者角度来看,似乎并无过多评论,但其实我认为淫欲之所以被演了有四分之一,就是因为淫欲这一原罪对于个人命运来说是不得不提的,哪怕瑞德似乎只是在向观众讲述安迪从未妥协的个性,但其实,淫欲篇为观众呈现的是一种人性的丑态,以及暗示淫欲甚至会影响到个人命运,像安迪的老婆的死,“姐妹组”的老大的残疾。
为什么我会认为安迪代表了愤怒,因为影片一开始安迪其实是有过挣扎的,虽然他放弃了捉奸和开枪,但他实际上起了心动了念,他不是没有恶意,不过是理智战胜了情绪。整个影片中,安迪仅有的两处失控,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知道了真相。两次失控的代价,一个是被指控谋杀并被判刑,一个是被关了两个月的禁闭。
这里可以看到愤怒对人命运的改写,从银行家到阶下囚,从帮助学生拿到高中文凭的智者到被人打回原形的禁闭者。
安迪其实是一个执着的人,如果他没有因为知道真相后失控,那么他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地写信去为自己申冤,就像他不断地写信为了建设图书馆那样。
他的失控,使得年轻的小伙子失去了生命,使得安迪永远失去了以正常人的身份回归社会的.可能。安迪的能力使得他永远不会得到假释,他除了被无罪释放和越狱,不可能离开肖申克。
典狱长的贪婪有目共睹。典狱长是肖申克的神,而典狱长信奉上帝,对圣经倒背如流。肖申克的高墙配上典狱长的贪婪,就是在告诉大家,这世界的神可以为所欲为,而高墙内的人只有被改造成听话的、任劳任怨的、惧怕神明的,才可以生存!
安迪的越狱之路,是一条粪水恒流的下水道。他走最污浊的路,去做一个崭新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到底是谁呢?安迪?瑞德?我认为是瑞德!因为他是肖申克“唯一有罪的人”,他三次假释申请,两次被驳回,最后一次他不抱希望却被假释了。是因为他被改造好了吗?是因为他被救赎了。他之前一直强调自己被改造好了。看得见的改造,不叫改造。看不见的改造,才是真的改造。瑞德说:这四十年,没有一天不后悔!这句话,让人潸然泪下。四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四十年啊!他说他想告诉曾经的自己,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解决。今天看《被讨厌的勇气》,有一个点我觉得说的很好,把关注点放到宇宙中去,放到世界中去,不要拘泥于眼前,因为眼前的风暴在大的层面上看,就是“杯中风暴”,杯中风暴再猛烈在大的层面看,就是微风而已。
假释官面前的瑞德,显然已经跳出了杯中风暴,他已经看到了当初那猛烈的风暴,而今看来,不过微风。
瑞德跳出了自我的束缚。所以,被救赎的是瑞德。
我想这也是影片中不断提及希望的点,改造有看得到的,也有看不到的,被以及认可的部分,会化为自我救赎,为自己面对这无能为力的世界增添些许力量,而看得见的改造,就像老布,终究会因为对这世界的无能为力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影片中说: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去死。这是成人世界的定式,老布是那个忙着去死的人,而安迪,希望瑞德成为忙着生存的人。态度决定人生!
瑞德,何其幸运,得到了救赎,找到了生存下去的路。
安迪,不需要救赎!他因为司法的无能,以及典狱长的贪婪,已经失去了做回自己的可能性,他成了一个“全新的人”,这个人是他,但不是原来的他。安迪付出了自己一整个人生,然后又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生,来到了“温暖的,没有记忆的地方”,所以,对于安迪,不需要救赎!
肖申克里,每个人都有原罪,而只有瑞德有“真罪”,而瑞德何其幸运,遇到了安迪,得到了真正的救赎,找到了回归自我的路。
瑞德好幸运啊,年迈的他虽已不是当初的他,但年迈的他终究还是他!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
《肖申克的救赎》,很早就听说过的一部经典影片,可2个多小时的时长限制着我。来到了暑假,终于可以好好欣赏这部旷世之作。
看完整部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剧情是真的说出了人生无情,银行家安迪因枪杀其妻子及其情人锒铛入狱,在监狱中与能为狱友得到“各种东西”的瑞德成为了朋友。但在后来他无意得知了那个使自己蒙冤的那个人,但典狱长为了不让安迪出狱说出安迪替自己洗黑钱的事,他无情枪杀了那个证人。但安迪在不动声色,成功越狱,重获自由。
一次一次的转折,我橡的心同安迪一样,希望刚有可又被破灭,一次又一次,我替安迪感到绝望,看安迪的`状态,萎靡不振,也像是濒临崩溃。可我不知道的是,他心中仍是对生活满满的希望,并重获了自由。
我不敢想象,如果自己沦落到如此地步,我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希望可能在跨入牢房的那一刻就破灭,并且再也没有可能出现了吧。
正如电影中的那句话:“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希望=一切,人们之所以能忍受非人的折磨,就是因为有希望在支撑着他们,希望,永不会被磨灭。
希望就是一切,愿我们都能心存希望,向阳而生。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这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描述。
先说下剧情。其实简单概括就是:一个精英律师一时冲动之下被误判杀了两人,被处以重生监禁。在适应了监狱生活后,利用自己的才能建立图书馆,还帮典狱长洗黑钱。慢慢在监狱站稳脚跟。但是与此同时,他一直在计划着越狱的计划。熬了20年终于挖通地道逃离到自由世界的故事。
其中比较经典的几句话:
要么忙于生存,要么忙于死亡。
刚入狱的时候感觉他是高墙,但是逐渐适应之后,就感觉不到高墙的存在了。这就叫体制化。
无论再困难的时候都要心怀希望。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怯懦囚禁灵魂,希望还你自由。
在牢狱之中,必须不断的给自己找事情做。
其实,我们生活和这个监狱能有多少区别呢。有的人对于生活没有希望,只是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忙着去死。而有的人不断地成长,努力的自我实现。心怀这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不断前行。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强者自救,希望不灭,活出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之前刚好再看一本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中讲的是一名医生在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故事。这故事简直是现实版的肖申克救赎。他说道:“人必须心怀希望和寄托,不管是想念什么人还是有什么未完成的事情。都是生存下去的希望,在绝对的.逆境中必须要心怀希望才能够生存。”
作者发现了寻找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电影里提到了一个体制化,也是非常有警醒意义的。一开始进体制,那是不适应。习惯了体制,就会麻木。依赖于体制,那么在脱离体制后将难以生存。这对于一些体制工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电影以及我最近遇到的事情中我也发现,人必须要做事情。必须让自己忙起来,工作中你被闲置你会恐慌、难受。生活中无事可干你会觉得空虚、心慌、乏味、生活没有意思。
最近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和职业发展,发现人不可能不工作。就算不工作也必须找点事情干。否则人会受不了这种虚无的生活。对于工作有几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和自我实现期。这都是一个过程,但是无论当前是否困难,都应该心怀希望,努力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电影虽然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但是的确能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在那么艰苦的牢狱生活中,有几种生活方式:
沉沦,行尸走肉般的度过余生。
适应,习惯与牢狱生活,放弃出去的希望。依赖于监狱生存。
希望,始终心怀希望。不断给自己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并勇于采取行动自救。
最后,希望我们能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活出真正的自己,忙于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4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段对话:我劝你不要再想了,那只是你的梦想罢了,墨西哥在遥远的天边,而你,在这里,这才是现实……!是的,是这样,它在远方,而我在这里,我想只有一个简单的选择,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却可以让人获得自由!《肖申克的救赎》很完美的诠释了这么一个道理,年轻有为的银行家杜弗兰,被律师陷害关进了肖申克监狱,许多人在进来的第一晚,都崩溃了,而他却一言不发,他在害怕吗?是的',他一定会怕,但是,在她脸上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对自由的渴望,是为了好好活下去的坚定信心。监狱黑暗的生活,并没有让安迪变得颓废和平庸,他发挥着自己银行家的本领,给狱警看报税单。他不仅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色彩,也丰富了狱友们的生活。影片的最后往往是最令人感动的,安迪掀开了海报,从他挖的隧道爬出去,这是通往自由的隧道,也是安迪用自己的信心打穿的隧道。安迪离开后,揭发了典狱长诺顿的贪污行为,恶人终于得到惩戒,而瑞德也去了安迪所在的地方——无尽的太平洋。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不仅自强,而且还是希望的撒播者。束缚,来自人类的内心,畏惧,让我们把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之中。我们的生活和肖申克监狱什么不同呢?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
在我们老师给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我有很深的感悟。
《肖申克的救赎》有它思想上的高度,也引人深思。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说生活可能随时会给我们一记重击,让我们爬不起来,就算你呼天喊地就算你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因为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帮你。于是,很多人在生活的强压下变得世俗冷漠,抱怨暴躁,成为一个被淹没在人海中的砂砾,所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生的追求梦想的追逐。
现实我们总要面对 ,就像是安迪被诬陷入狱一样,除了面对就是自杀。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悠闲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内心的波涛汹涌让安迪静下来,他没有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等死,而是悄悄的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内心。
面对监狱残酷的现实安迪利用自己的老本行在监狱中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图书馆、考试读书让大多数人看到了希望。我记得这个影片最深的一句话“人或者忙着去活,或者忙着去死”他多努力的或者,冤狱的错判和典狱长的不负责任使安迪的出逃变得师出有名,他欠的已经还了,剩下的就是好好活着,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梦想。
最终安迪出来了“他涉过肮脏污河涤尽罪恶在彼岸重生”人生如寄无常,但只要敢于面对充满希望,就算跌言起伏间演绎的都是坚强。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
故事是从1948年说起的,缅因州的一位银行家安迪被指控谋杀而被判终身监禁,成了肖申克监狱的一名重罪犯。在服刑期间结识了同样被判终身监禁的雷德,并成为了好朋友。安迪在狱中饱受毒打,接着凭借他超强的理财能力为狱警们作投资咨询,并帮忙典狱长洗钱。一天,安迪告诉雷德他将在墨西哥的齐华坦尼荷开家旅馆,面对既没有记忆,又温暖无比的太平洋度过余生。1975年安迪通过常年的毅力和苦工成功越狱,1976年,雷德假释出狱。二人共赴充满希望的明天。故事以雷德为叙述者,通过雷德与安迪间的谈话和雷德本人对整个故事的猜测和想象成功地塑造了安迪这个人物形象---精明,沉稳,勇敢,坚韧,坚守希望,怀抱对自由的向往。让人既满怀同情,又满心佩服。我超级喜欢作者的这种叙事策略,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又不乏悬念并以此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在安迪内心深处有个牢笼,他自我禁锢的牢笼。那里面关的不是人,而是一只老虎,那只老虎的名字叫“希望”,这只希望的老虎被放了出来在他的`脑子里咆哮着。对自由的渴望,对普通人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这几团火苗在他心中丝毫未被冰冷的铁窗熄灭,丝毫未曾因牢狱的残酷而动摇。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纵使道路艰辛坎坷,手段有待商榷,但他却从不曾迷茫。而内心极度的压抑,众多的苦楚,以及所有付出的高昂代价在自由面前如一屡轻烟,微不足道。然而对每一个狱中服刑者来说,几十年的铁窗生涯就像一只鼻涕虫粘在他们身上,不仅甩不掉,还粘手得很,旨在消磨你的意志,软化你的精神。而安迪却像这些鼻涕虫的天敌,在战斗中,越勇,并最终获得胜利。这种胜利来之不易,集惊人的毅力和果敢于一身,实在是钦佩。
较之于安迪,雷德身上显然不具备安迪的那种锐气和对自由的那种狂热。在监狱体制化的管理下,他显然也被体制化了。就好比《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所塑造的工人形象,在转动的机器面前自己也变成了铁打的机器。雷德适应了监狱里一层不变的生活,固定的作息时间和在肖申克“快乐的小家庭”。以至于被假释了之后,适应不了外面陌生的世界,还有再在商场或超市里犯点事再度回到那个曾经“快乐的小家庭”的想法。从这个角度看,安迪代表着自由,一种作者所崇尚的高贵品质,而雷德则象征着吃人的体制。这种社会的毒瘤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成了它的代言人或者牺牲品,让他们循规蹈矩,终老一生。安迪像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不是在外面为监狱中的服刑人员打理牢狱之灾的“天使”(亲戚朋友为狱中的犯人买通关系,被犯人们称作“天使”),而是给予希望和真正救赎的天使。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雷德摆脱了重回肖申克的愚蠢想法和自毁的道路,沿着安迪所走过的充满希望,自由,和美好憧憬的道路,沿着没有体制束缚,满是自由和光明的道路大踏步前进。可以说自由冲破了一切阻力最终解救了被束缚的心灵,也可以说是一次探寻内心的心灵之旅了。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一旦投入工作,就难免不被体制化。准确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越加频繁紧密,被体制化是在所难免。以前不谙世事,曾经热血沸腾讨论过的话题现在已荡然无存,正应验了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话说回来,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雷德和安迪,一个是被体制化了的自己,一个是为自己而活的自己,只不过是哪个占上风罢了。有时候不说别人了,连自己都很鄙视自己的被体制化。但无论怎样,每个人又都有权利自由规划自己的人生,对吧!
雷德:“当你生活在压力锅中时,你得学会如何生存,也学会放别人一条生路,否则会有人在你的喉咙上划开一道口子。你得学会体谅。”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7
Based on the Stephen King (non-horror) novella “Rita Hayworth and theShawshank Redemption”, this is a simple story of hope made remarkable by the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lead characters. Both Tim Robbins and Morgan Freemando a fine job in terms of making their roles genuine and appealing, and also inthe way they work so well together. The production values throughout areoutstanding, but this is not a “fancy” film. Rather, it sticks to the story itis telling without resorting to flashy tricks to grab the audience’s attention.Although there is violence, some of it extreme, it is necessary to show the kindof place the prison is and is certainly not gratuitous.
The main theme is hope,not despair, and the violence serves only as a backdrop to that message.Unashamedly a feelgood movie, by the end one is wishing only that it wouldcontinue for a few more moments.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我以前就有听过,但这次是真正的完全看完。这部电影讲述了男主人公安迪含冤入狱后,表达了安迪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以及安迪通过自己的才学和金融证券的知识,得到比平常狱友们生活更好一点的待遇以及成功越狱后的生活资金。
安迪在肖申克中,他遇到了很多人,有瑞德、典狱长、汤米等人,可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瑞德。
整部影片都是以瑞德为第一人称来讲述,他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安迪从入狱、在狱中、出狱的所有心理和状态,从自己的角度对安迪进行了一个理性的表述。安迪进入肖申克时,瑞德已经在肖申克里呆了20年。瑞德是典型肖申克的大哥,就是那种什么物资都可以得到的人。安迪的到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叙述中说“我喜欢他″,这是他和安迪成为朋友的契机,他在狱中总共待了40年。40年,沧海桑田,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一切都在变化。40年足以让一个小孩成长为成熟的中年,一个中年成为一个老人,虽然他一直在狱中,但至少他一直与狱外的物质世界接轨,但他却从来没有真正走出监狱。40年,他适应了狱中的一切,甚至到后来在假释审查时,直接的告诉审查人员,“我无所谓"。是的,他已经被“制度化”了。布鲁克斯的事给他敲响了警钟,在肖申克中,他可以拿到各种物资而被狱友们羡慕。可是到了外面,一切都在变化,他根本无法适应。在肖申克中,他向往自由,对未来充满希望,可离开后的错不及防,他想过自杀,但他与安迪的约定救了他。他珍惜安迪这个朋友,坚守他与安迪的约定。当瑞德与安迪相见时的快乐,隔着个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出狱后的自由让他们失去了在肖申克中制度化的'管理。他们的快乐、高兴更加真实。
如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一天天都在不断的进步,一直发展不会有停滞,且永远不会达到顶峰,4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人的一生一共可有多少个40年呢?肖生克中的40年。没有自由光明,没有快乐与同情,只有无尽的劳动和典狱长的辱骂和暴打。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肖申克的管理者们对犯人生命的无视和冷漠,也看到肖申克中的犯人对未来生活、外面世界的渴望、还看到了肖申克管理者的贪婪。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希望可以是人活下去的动力,肖申克中的犯人正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有渴望和希望,所以他们坚强的活着,拿怕挨打挨骂,他们依然活着。对未来的希望,对外面的希望是他们活下去动力,哪怕假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通过,但他们最终依旧会获得自由。这也告诉我们,有希望不一定会成功,但至少让你拥有勇气去面对未来要经历的风风雨雨。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9
风中弥漫着桂花香,淡雅跃然双眼上,清新四溢、芬芳迷人。敢问乐在何方。岁月是一首缠绵悠然的情歌啊。
也许,乐自解脱而来。唯有挣脱束缚的枷锁,逃向自由的海角天涯,方才有欢乐之心吧。那蔚蓝而浩瀚的太平洋,是安迪的梦之湾。逐梦的明灯即心之所向,监狱的捆绑又怎能牵制悸动的心,在那遥远彼岸正等待着的,是安迪的豪情与愉快。
欢悦,总是笑对人生百态之人的礼物;快乐,终归无畏艰苦坎坷之人的内心。
曾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坚韧乐观的安迪被关押于肖申克监狱。他独好石头,爱雕刻,于是求了把小锤头,有一端尖锐。无味的生活并未使他自暴自弃,与瑞德深发心得,是抵达太平洋。感彻肺腑的壮志,包含着无数对无拘无束的向往。即使有遭欺负,但能凭借自己优秀的商业头脑博得权利。理智的人儿啊,曾想在墙上刻字,不料小石子被刮落引起了他的希望。茧子磨伤、身体刮破都是鸡毛蒜皮,怎能抵挡渴望自由的`心!沸腾的热血与超人的毅力,是他近十二年挖洞的动力。小小锤子,与极厚长的石墙,竟因安迪的勇敢坚持而打破刻板,石墙被穿空了!那一夜,安迪在监狱外河水中的脱衣呐喊,是蕴含着多少激动与欢乐啊。更身份,走四方,他成功焕然一新,在那理想的远方,尽享欢乐。多么无忧,多么欢乐!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长河,那么欢乐就是激撞河石岸道流淌而下的宁静;如果说,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那么救赎就是安迪在太平洋开怀畅饮的豪爽;如果说,前方已布满荆棘,那么无畏奔跑,就终将遇见胜利都曙光。
安迪,艰苦后的拨天见日,这欢乐定是你最美妙的颂歌。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
若待得够久,任何地方都能成为监狱。影片剧情非常简单,银行家安迪被当成杀妻犯送进名为肖申克监狱的地方,然后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逃出监狱。众所周知,进入监狱意味着失去自由,只剩下束缚,与其说是救赎不如说是剥夺。主人公安迪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与现在的处境拼力反抗,要么低头认命。
安迪决定奋力抗击,虽然这很痛苦,但,他知道,一旦放弃自己,就会和其它囚犯一样,变成一具灵魂腐烂的躯壳。之后,安迪的处境逐渐变好,被调到了图书馆,用自己的技能为狱警处理税务,基金,甚至教他们炒股票(插句题外话,学金融在哪都能吃香)接管图书馆后,安迪每周都给政府写信,请求提高预算,一写就十几年,从渺无音讯到后来的上千美元预算,利用这些预算,甚至还教狱友识字,甚至帮他们拿到高中文凭。
影片中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话,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围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他们找不到,拿不走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希望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困境,这是无法抗拒的事实,每个人都需要救赎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替代。这部电影并非英雄主义电影,主人公的金融知识大部分金融财税专业的人都能胜任。
我敬佩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写信,逃狱,不放弃自己的坚持。这种坚持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因为真的很简单,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
最后,安迪在信中写道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世界上真正美好的事情,是不会凋零的
最后,我想说不管你的监狱是你现在难以接受的环境,还是自己厌恶的学业或是工作还是其它,但,我们内心深处还有自由的地方,我们都能到那里,但,得花些时间而已。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
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铁锁高墙,能囚禁的是我们的躯壳,不能禁锢的是我们的灵魂。被错判入狱的安迪,可以想象他当时心中是多么地苦、多么地愁。然而面对高墙铁窗,安迪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心儿永远向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安迪心怀梦想,然而此刻的他却如一根飘蓬一般,身陷巨大的漩涡,希望渺茫,前途尽失,痛苦不已。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安迪是个心存希望的人,当第一次安迪冒着被推下天台的危险向狱警提供躲避方法,并为狱友争取到每人每天三瓶啤酒时,阳光照耀在他身上,仿佛天台就是自己家后花园。看着狱友们“惬意”地喝着啤酒,安迪笑了。既然痛苦已经无法回避,那么何不活在当下,感受这残存的“幸福”?
外出工作的时光分外短暂,然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扎根在安迪心中,利用与狱警的关系,安迪用广播偷偷給狱友们播放《费加罗的婚礼》,虽然免不了一顿胖揍,但这音乐消除了有形的桎梏,让大家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与快乐。建图书室,帮助狱友学习,安迪带领大家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当安迪最终决定越狱的时候,他又用二十年时间掏出了一个通往自由的逃洞。最后当他在风雨中拥抱自由的.时候,他终于实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影片的最后,出狱的瑞德去寻找安迪,在蔚蓝的太平洋边,他们相视而笑,这微笑中带着希望和梦想!
影片看完,再次回味: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2
记得第一次观看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在高三那年。偌大的篮球场内坐满了或斗志昂扬,或无精打采,或翘首以待的年轻人,倒也实是应景,高考这个压在我们心头的重担,这把悬于我们头顶的德谟克利斯之剑,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心墙,不是让我们日渐习惯、逐渐依赖的肖申克监狱高墙呢。但所幸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并非那样不堪,而我们的自由也未曾远离。
相较之下,主人公的遭遇便坎坷曲折得多。也正是在他悲惨经历的映衬之下,自由显得更为可贵,希望的讴歌也更为振聋发聩。如果说主人公入狱是制度的错漏与黑暗,那么他的出逃则是对体制化的'一种赤裸打击,是在绝望中丛生出的希望,一抹耀眼的光亮,足以解放被囚禁的灵魂。安迪的卓然,正是体现于此,在无尽黑暗将其笼罩并紧紧包裹的时候,光明和希望却从未从他心头逝去,自由的渴望在他的脑海中萦绕。
也许真像瑞德所说,希望是个可怕的东西,尤其对他们来说,对监狱内的每个无罪的囚犯来说。他们不是死囚,所以他们必须抛弃任何希望地活着。一次或者多次的终身监禁让他们永远也只能生活在这四面高墙之内。从一开始对高墙的恐惧到逐渐的适应,以及最后形成了对高墙的依赖,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渐摒弃希望的过程。没有希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里面活着,一直到死去。但直到安迪的出现,直到另一种全新的心态在他们的面前展现,一切曾经的自欺欺人、曾经的麻木不仁仿佛都在一瞬被攻破,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对自由的渴望和那从未熄灭的希望都在这简短有力的话语中得以体现。
说到转变,电影中瑞德关于自由的生动描述,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的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这朴素而又动人的话语用一种直白的语调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自由的美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安迪对自由的强烈情感,对周围人的思维影响。当他曾经以为可以用一种光明正大方式得到他自由的想法被无情扼杀,当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之后,我以为他会成为另一个骆驼祥子,成为麻木大众的一员,但他没有,他从未失掉他所拥有的希望之光,哪怕前途再为黑暗,哪怕过程再为艰险,希望从未远去。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相信希望之光永驻。耐心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光辉,找寻属于每个人的专属自由,这或许就是救赎的真谛,是我们永恒追寻的东西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3
今天给大家说一部我看了好多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好评度很高的电影,在很长的时间里在电影排行榜占据第一位,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完全是懵着看完的,后来每隔一段时间,经历一些事情,然后就会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这个电影,每次都能领悟到不同的东西,每看一遍,心态就会发生一次变化。
先说一下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男一号安迪被人冤枉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而入狱,他从入狱开始一个月时间,不乱打交道,静静观察,选择了最有价值的瑞德,开始接近,因为兴趣购买了鹤嘴锤,无意中发现墙体很松,于是预备着越狱,后来有意图的展露才华,谋取地位,以正当的理由写信,建立一份新的人物档案,一手替狱长洗钱,钱该去哪他一清二楚,一直为自己准备着越狱后的事。最细节的地方在于,他越狱前准备了肥皂,狱长的衣服鞋子,提前准备了防水塑料袋,这是直接在河里洗澡换上衣服,出去就是成功人士,即使被别人看到,也不会联想到这人刚从牢里逃出来,几乎一点线索没有留下。主角除了高智商,有知识外,最厉害的,是坚持不懈,心思缜密,不急不躁,一丝不苟,整整准备了十九年。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座牢笼,这座牢笼,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会随着各种负能量而将你的的心牢牢囚禁于无形之中,当你发觉时,为时已晚,只能是望乱外世界而兴叹了。解铃还需系铃人,若要打破这座牢笼,坚定不移的方向是极为重要的。安迪曾是个普通人,但他完成了伟大的'救赎。我们为何就不能坚定自己的航向呢,我们经常说胜利者,往往是心灵的强者,这些心灵的强者,就是象安迪一样永不放弃,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的,我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4
肖申克的的救赎,一开始还以为“肖申克”是一人名,看了之后还发现是一监狱名,还是那个高度“制度化”、囚禁了主人公的监狱。所以。肖申克何时给予你救赎呢,安迪·杜佛兰?
故事很简单,被诬蔑杀害妻子及其情人的银行家安迪要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在那里,安迪请“权威人物”瑞德帮他搞来是一把小的鹤嘴锄,利用海报作为掩饰挖通隧道,期间安迪一次又一次的发挥着他自己的才能,帮助监狱官合法地免去一大笔税金,成为肖恩克监狱长沃登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为监狱申请到了钱款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等等。二十年后,在雨夜之中,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终于越狱成功。安迪出狱后,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最终的最后,瑞德获释,两个老朋友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
其实说到底不过是一个被冤枉的的人在狱中生活直至越狱逃离的故事而已。一直不明白为何片名要叫《肖申克的救赎》,那个监狱除了给安迪带来无尽痛苦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剧中有着这么一个角色,老布,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管理着书籍,根本就看不出他是在坐牢。出于对于每个犯人来说无疑是解脱,但对于老布来说却是噩耗。五十年的时光太过漫长,在尚未了解这个世界时就被送入一个制度化的地方,自由的人生被禁锢,鸟儿已无法再飞翔,所以,选择死亡。老布死亡的镜头有着老布一如既往的`小小幽默,在墙壁上刻上“老布到此一游”,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最后一个可爱的微笑。终究是明白什么是“制度化”了,人生可以就此被毁灭。
有人说之所以要把影片命名为《肖申克的救赎》,是因为安迪在肖申克监狱里面明白得比以前更多,看似被关进监狱很凄惨,但实际上关进去才是帮了他。对于这句话的赞同是在看见安迪对于老布想继续留在监狱的不解,他不明白为何会有人想继续留在监狱。瑞德的话让他明白,明白时间可以如何改变一个人。所以,肖申克救赎了他。
影片一直宣扬着“自由”与“希望”,说是希望让安迪逃出生天,但我却有点不敢苟同。瑞德在剧中曾说,希望是危险的,是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救赎安迪的,是肖申克,是现实。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
无意中观看了一部电影,竟就在我的脑中留下了深深的渊。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受冤入狱后,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和向往的自由,靠自己过人的才识成功越狱。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安迪遇到很多很多的人,有瑞德、汤米、典狱长……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安迪的老友——瑞德。
整部影片都是以瑞德第一人称叙述的。这个黑黑的,一笑起来就会露出一口大白牙的监狱老大哥,在没有遇见安迪之前就已经在这牢中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可以说安迪这个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因为安迪的到来,他竟也开始有了些许希望。瑞德在叙述中说过:“我喜欢他。”这也是他和安迪成为朋友的契机。他在狱中总共待了四十年,四十年,这该是有多么漫长啊?足以让一个幼稚、不懂世事的`孩童成长为成熟稳重的中年人,更足以让一个中年人变得老眼昏花。可就是这四十年,他习惯了狱中的一切,甚至到后来假释审查时,也直接地告诉审查人员:“我无所谓。”
他已经被“制度化”,脱离了整个社会,最后出狱时已经是个老人了。时间多么无情,带走了瑞德的一切。四十年习惯的“世界”,自己一手建立的“王国”,就在打开大门的那一个瞬间烟消云散,化为一片尘土随风而去了。面对他的是陌生的世界,社会的瞬息万变让他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万般无奈,他已经不属于狱外那个全新的社会了,能做的,只有退出。不知瑞德是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如果是我,我会选择隐退,消失。安迪又救了他,安迪的一封信,使瑞德打消了任何关于自杀的念头,果断地去找曾在牢房中形影不离的老友安迪共同生活。
如今的社会是日新月异,一天天都在不断进步,一直向上,没有封顶,永远不会达到峰顶。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拥有坚定的目标和顽强的毅力还有对生活的希望,才不会被生活、被社会淘汰。四十年的漫长岁月,若没有被耽误,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也算没有浪费。
影片中的瑞德很普通,很平凡,但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茫茫人海中的一个。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相关文章: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11-29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12-07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07-07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07-05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07-0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篇)12-13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篇08-17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合集15篇)12-13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大全15篇01-11
[精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4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