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精选18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精选18篇),欢迎大家分享。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这次授课与上一次一样,继续使用“天地对话”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一个小实验不仅教给我们了物理知识还反映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这份成功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没有他们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跨过道道险关,怎能从无到有发展起我国的航天事业呢?
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2
伴随着我们激动的心情,“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此次课堂继续采取太空对话的方式进行。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授课内容介绍附后),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观看这次的天宫课堂,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同时感受了中国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先进,中国的航天员也越来越优秀,短短一节课,勾起了我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航天梦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埋下。航天员身上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未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3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只有那些能够沿着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够抵达更光辉的顶点。”这是曾经马克思为激励青年人为科学而奋斗所说的一句话,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华人所证明。今日的天宫课堂令世界瞩目,今日的科技令世界惊叹。
今天,万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始。中国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问天实验舱”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观象,给我们直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此次的天宫课堂,三位天宫讲师为我们进行了丰富的授课。首先,航天员刘洋为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试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每个实验装置都令我们眼前一新,充满好奇与想象。航天员陈冬在太空中做了有关“毛细效应”的实验,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同时告诉我们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我们都对“水球变懒”得实验充满兴趣,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固体混合所形成的水球,在遇到冲击时与单纯的水球振动的不同,我听得聚精会神。
一个又一个实验解开我心中诸多疑惑,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持续的奋斗。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和毅力,牺牲与奉献踏步走向太空-----嫦娥问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三号返回、神舟十四号升空。从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颗颗卫星翱翔与九天。然而,太空探索离不开航天人的晨光实干。从捡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实验基地,从荒凉的戈壁沙滩到浩瀚的星辰海洋。他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终让祖国的声音传遍世界星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逐梦新时代。
不断刷新的飞天足迹,彰显了中国航天在创新道路上,以往天前的豪迈。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船绕地球飞行,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18年后的几乎同一天,三名“神十三”航天员太空出差,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从太空出舱到空间站舱外维修。包含神舟十四号在内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8次载人飞行。可以说,次次都充满挑战,但也次次都是创新,次次都是挑战。
尊敬的前辈们,您的一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的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吾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有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4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从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到如今建造起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星星”,再到今天我们的航天员自如得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国科技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歇。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他们精确又有趣的讲解,让我们从中获得乐趣与奥秘太空的知识,激发无数青少年对太空的无限遐想。
首先,三位航天员们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等。
其次,他们又做了“水球变懒实验”,他们先挤出一些水,再在晃晃悠悠的透明水球中小心翼翼得放入一颗空心钢珠,钢珠慢慢悠悠穿过水球,眼看就要透过水球飞到空气中去。可是,突然水球仿佛有粘性似的,一下子把钢珠“拽”过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力度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激发了我们无限好奇心。
紧接着,他们又向我们表演太空趣味饮水,这可让我来了兴趣。三位宇航员用长达两米的引水管,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饮水管越长,吮吸水的力越大。而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不费力就能喝到水。这个实验真的`是有趣极了!既让我们于无形中学习到了很多,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太空实验的多姿多彩。归根结底还是祖国的强大,才能让我们有如此近距离感受太空现象的机会,近距离感受科学。
接着是同学介绍对植物的生长观察日记,三位航天员有条不紊得介绍着太空水稻,在太空实验舱这样微重力的环境下,水稻吐水现象更加明显,令人感到新奇无比,哦!原来太空中的养殖水稻是这样生长的!
最后是提问环节。有几个问题让我感觉很棒。“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动植物住在太空旅馆里面呢?”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符合今日太空课堂的内容,航天员们也耐心的做了回答,提到了动物蚕。“太空没有上下左右且没有重力,为什么植物的根能够扎到土壤里呢?”原来,植物不仅有向重性还有向水性,土壤里有充足的水分,所以根向土壤里生长,不过会呈现出比较凌乱的状态。
这次天宫课堂,让我体会到祖国科技的强大,科技的魅力。使我明白新时代的青年,应有一颗敢想的心,一张敢说的嘴,一只敢做的手,一双敢当的肩,方可以青年之姿,浮舟于沧海之上,立马于昆仑之巅。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5
首次开讲就圈粉无数青少年的天宫课堂,又“上新”了。
今天下午15点45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给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并向全球现场直播。
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介绍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在天宫课堂的第三节课上,中国航天员不但让地球上的“学生”,亲眼看到了太空的神奇,还邀请他们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浩瀚星空尽情放飞梦想。
去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太空转身、水膜张力、泡腾片实验……神舟十三号乘组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直播课堂上的精彩演示,趣味性十足。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孩子们写下“我要当宇航员”“我要设计宇宙飞船”的观后感。
今年3月23日的天宫课堂第二课,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部分空间科学设施展示……航天员讲解科学家在空间站干什么、科学实验做什么。生动的科普味吸引很多学生留言,“我要来探究宇宙的神奇现象”。追逐航天的梦想种子,在一代人的心中播下。
今天的天宫课堂第三课,虽然只有几十分钟的课时,却用非同寻常的实验,强烈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撞击着他们的好奇心。在热烈的互动交流中,探索宇宙的梦想拔节生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科学的梦想照亮青少年的心田,他们就有了向未知世界进军的原动力。“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从载人航天到奔月探火,从无人飞船到中国空间站,聆听星辰大海征途上的中国足音,让天宫课堂式的科普教育成为青少年的“心头好”,一个个追逐梦想的飞船将穿云破雾上九天,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6
今天师说神舟十三号要在太空上与我们直播,我们都很开心。 在直播中先是介绍太空舱的结构和宇航员的休眠舱,然后又是太空中的小实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制作一个大水球。
先是用一个放大镜放到水面制作一个水膜,然后是用水袋往上挤水,把大水球变得很圆很圆,这样就 像一个凹凸镜一样,人在它的前面就是倒过来的.。然后再往面挤一点空气就变成一正一反的两个宇航 员,非常神奇。再往面放一个泡腾片,泡腾片的泡沫会出来,而是在大水球面沸腾,再来一些颜就 变成五彩斑斓的大水球。
然后又是乒乓球实验,同学们先是在地球上把乒乓球给放在水面上,乒乓球会浮起来。宇航员们在太空 舱面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也可以浮起来,可是他们把乒乓球一往水按,乒乓球就浮在水,这充分说 明地球与太空的差别,地球有重,而太空中却没有重。
看完这次直播我体会到,一定要好好学习,做祖国的栋之材以后会创造出多神奇的实验。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7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 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 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分解 洗发液——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有趣。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 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 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 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迎来太空快递员,也迎来新伙伴来进工作交接。在太 空驻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倍感亲切与自豪!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8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同学们好!”亲切而熟悉的开场白,来自神舟十四号“出差三人组”陈冬、刘洋、蔡旭哲。他们“飞”到镜头前,在万众瞩目下,开启了“天宫课堂”的第三课。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经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此次是神舟十四号的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度过4个多月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开课。除了全新的“太空教师”之外,本次“天宫课堂”还有什么“宇宙级”新意?
最首要也是最直观的,我们迎来“教室”的上新。之前两次天宫课堂,都是以天和核心舱为教室,此次,“太空教师”一开课就介绍和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前不久,在全新构型的空间站组合体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欢度了国庆佳节,为祖国送上生日祝福。“纵向睡觉”的睡眠区、有太空厨房设备的生活区、从天和核心舱转移过来的“太空自行车”、生命生态实验柜和生物技术实验柜所在的实验区……随着此次“天宫课堂”的开展,我们更近距离感受到航天员丰富多彩的太空工作和生活。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太空新课堂又来了!搬好小板凳认真听讲”……从网友的留言中不难发现,此次“天宫课堂”全新的授课内容,也是吸引力满满。放入空心钢球的水球为什么会变“懒”?用2米吸管喝芒果汁为什么不费劲?T字小扳手为什么会自己“翻身”?为何在微重力环境下拟南芥的根还能扎入土壤?……问天实验舱的“天上”课堂,和设置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山东、河南、云南的地面课堂,实时进行互动交流,让现场和观看直播的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与前沿科技相遇,从中感知宇宙奥秘、体验探索乐趣。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不仅航天事业科技创新屡创佳绩,航天相关的科学普及也越做越好。如今,“天宫课堂”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天宫课堂”上新的背后是满满的用心。一堂太空科普课时间不长,但需要十分强大的科技支撑。无论是比起2013年在天宫一号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还是去年底今年初的`前两场“天宫课堂”,此次讲课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始终保持图像话音稳定流畅,离不开双中继卫星分别跟踪等技术的保障。地面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从容,“天宫课堂”的每一点进步,背后都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突破,以及我国多方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怎么成为一名航天员?”这是在北京现场一位学生向“太空教师”的提问,也代表了很多青少年的憧憬。问道向苍穹,闻道于天宫,太空授课前沿性强、趣味满满,不仅能增进公众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等大科学计划的理解和支持,还会培养科学兴趣、激发航天梦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种子。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9
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全球航天爱好者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太空授课。保康县马桥镇小学组织全体师生收看了本次“天宫课堂”直播,在全体孩子们心中种下太空梦、强国梦,播下热爱科学、科技强国的种子。
下午3时40分,孩子们早早地坐在各自教室,六年级学生则被组织到学校阶梯教室,迫不及待地收看节目。直播课堂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太空授课。航天员们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观看直播后,孩子们踊跃交流自己的观后感。马桥镇小学六(2)班周光圣同学向同学们这样说道:通过今天的天宫课堂,我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科学知识,通过航天员们的实验,我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在太空中一对比很不一样。马桥镇小学的一位老师也津津乐道地与同事们分享着: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扳手还可以调头。
通过收看本次“天宫课堂”,更多的'学生则表达出了要从小热爱科学,刻苦钻研的激情,长大要立志成为科学家、宇航员、航天英雄等,铿锵有力的强国梦想深深地扎在了马桥镇小学孩子们的心中。通过收看“天宫课堂”,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热爱科学、科技强国的种子。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0
“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是随定的,那面如一座宫殿, 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么要 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的各种技术设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 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 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 物和人员,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 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 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绝的各种能,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放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 的,这两种射线能轻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 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或者吸收。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国际上一般 选择在距地面1000公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的位置。这样既 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住着各袖仙,虚无缥缈,看见摸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 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断努,让我们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 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解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1
中国梦这个词已经被我们大家熟知,我一直在想中国梦应该是怎么样的梦呢?今天我终于知道,因 为今天我看神舟十三号太空授课,我看到我们强大的祖国,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强大。
此时我想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太空科学梦。太空是一个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完全一样的地方,而我们 人类的脚步已经开始大步前进。对于太空的探索,一个国家的强大,科学技术一定要强大,而我已经看到 我们的.祖国科学的强大,我相信我们中国会越来越强大。我将来也要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因为这是我 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太空科学梦。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神奇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来的,无论 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也会飞速的浮上水面。而在太空中,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用筷子按下去,它就 在水沉下去,无论如何都浮上水面。还有许多东西也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 看到的现象。
对于太空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宇航员,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 奇的外太空。 我要加努的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探索宇宙。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2
今天,我们观看《天宫课堂》,通过这次观看,让我解宇航员们在太空生活的乐趣。
当神舟十三号成功到达太空时,与其一起上去的还有两位宇航员叔叔和一位宇航员阿姨。还记得之前在 电视上看见的宇航员叔叔们的脸总感觉胖胖的,还以为是太空上的饭菜太好吃。阿姨向我们解释为么 他们的脸胖胖的,哦!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人体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还给我们表演一些节目,比 如太空水和水开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水中乒乓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乒乓球都 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装满水的杯子,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上浮,而是像 石头一样下沉,这就是浮消失的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知晓一样的生活乐趣,也开阔我的视野。同时我也要向太空舱的叔叔阿 姨们表达崇高的敬意:“感觉良好”队,您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我长大之后,一定也要向您们一样效忠祖 国,为祖国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3
2021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将翟 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12月9日,我们观看由这三名航天员所讲解的“天宫课堂”直播 课。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熟练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 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已经开启。
中国航天员在4000公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太空试验向人们展示宇宙魅。他们的太空授课,为 我们开启神奇的太空之旅。从中我也明白艰苦的`条件能锤炼吃苦的精神。我们青少,应在学习上多下 苦工好好学习,遇到困难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4
太空授课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 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
科学永无止境,探索断前,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的姿态、 勇往直前的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 国家和民族的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 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和综合国的战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 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科学永远是一个 国家前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 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轻一代为科学而努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却 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 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息的信念,让梦想张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屈挠、默默奉 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5
登陆太空,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我们实现。 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上。每一次跨越都经历航天人无数次的计算和检测,以确保万无一失,中国航天技术师借鉴前人的技术,而且自主创新,中国的太空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做 出重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 控通讯系统,着落机系统,空间实验系统以神七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中国的科技研究带来 大的舞台。 今天,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首次授课,听着她的讲解,我感到有多少科学知识是我们知道的?在地 球上,水滴难以形成水膜,而在太空上,水滴因为失去重,就形成水膜。同样是陀螺旋转,一个停 的转,在太空中能做出同的动作,实在是太神奇……
探索、揭太空的奥秘,作为祖国未来的脊,我们一定会全以赴。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6
今天,师组织我们观看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我看到他们水的时候,并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 水。我还发现他们是刚开始就,而是先把水挤出来。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 中的水到肚子。我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用水的张,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给我们讲解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凸透镜 成倒立的'像原。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一定要好 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7
在王亚平师的说明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来说比较神秘的内部结构。哇,真的和我们的家一样,装 备齐全,有冰箱,微波炉等各种厨房设备。 好玩的是我们地球上再平常过的'动作,在太空却与众同,比如说我们在地球上水,只需在杯中 倒水,到嘴边几口成,可是,在太空中宇航员水必需使用专用的袋子,要么就把水倒出来,大张着 嘴接,因为在无重的情况下水是会往上流的。再比如,在地球上睡觉,躺在床上,两眼一闭就可以呼呼大 睡,但是在太空中,宇航员只能用睡袋来入眠,然会到处乱飞。
最后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人在太空最多可以住多久?人在太空难受吗?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18
今天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开始啦。我们连线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老师们,跟着老师们了解了许多有意思的太空实验。
太空中老师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让我知道了宇宙中的失重现象。
通过连线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员老师站立不稳,走路也很吃力。但他们依然把这些当作习以为常,这都离不开他们平时的艰苦训练。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物理知识,课余多了解太空,长大后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一份力量。最后,向所有的宇航员致敬!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天宫课堂”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也相信这场令人难忘的“天宫课堂”,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01-06
天宫课堂观后感12-23
天宫课堂观后感06-20
《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07-12
《天宫课堂》观后感合辑01-16
天宫课堂观后感15篇11-23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11-29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01-04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04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