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穹顶之下》观后感1
最近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从中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识,知道后为自己生活在这样毒恶的环境中而感到恐惧。非常佩服柴静这个女人,之前都有拜读过她的《看见》这本书,通过她的媒体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客观、真实!
这部片子引起的反响很强烈,因为内容已经触及到某些的人和一团一体的利益,但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所以骂声不断,赞许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声音应该多些。
试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一府人员和企业自身、个人)都有良知,我们的环境至于如此?!反观我们的社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此评论的人)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可谁又会放弃自己利益去改善环境呢?答案在当前是否定的,所以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是根本。
当前,本届政一府已经颁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光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一性一,我想政一府应该不傻。或许柴静的《穹顶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会对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也更希望看到政一府、企业和那些的专家们更正面、更负责的回应!
最后,还是感谢那些有良知的公众人,也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公众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也包括我们每一位人,美好环境,人人有责!
《穹顶之下》观后感2
最近网络上蓝黑与白金不断混淆着我们的视觉,开学风也不断袭来各种版本。正想着该写点儿什么的时候,突然看到央视辞职后的柴静,自费近一百万调查探寻问题的答案,这部由母亲柴静完成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不由得让我们沉思……不得不让我们震撼。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是一群希望改变世界的人,期望着在未来世界变得更好更方便。我们在科技的路上高效地奔腾着。然而,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已经病了。我们引以为傲的阳光和空气,不再是那么美好,当呼吸干净的空气变成一种奢侈,当孩子再也看不见星星,当你不再放心把自己守护的.生命,交到自由世界的广阔户外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
我只知道,作为一名火力发电厂的普通电厂工人,我很骄傲我们公司为了给#1机组脱硫提效,为了环保减排,于14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了湿式电除尘器技术改造。直至今日无意中登高而望,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这座钢架结构的大家伙已经初显轮廓。我也知道,这是我们公司对环保减排的极大重视。我更知道,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燃煤火力发电厂,环保减排我们一直都没有间断过,我看见了,我们为之努力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从未停歇。
是啊!正如柴静在视频里所说的那样,除了悲观,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请相信,天空会更蓝,世界会更美!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穹顶之下》观后感3
耐着性子,终于把《穹顶之下》看完。印象如下:
一,主持人比内容更抢镜。沉重沙哑的声音、疲惫苍白的神情、偶尔露出的惨笑,完全是圣斗士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之后的表现,让人好生怜爱。仍是一贯撒娇卖萌煽情的路线。
二,呈现的内容支离破碎,且都是平时媒体报道过的,只不过呈现得更耸动一些,更悲情一些,让敌人看上去更滑稽一些,更颟顸一些。
三,用闺女开题,用闺女结尾,首尾照应,用力过猛。
四,开出的药方有两副,一副叫技术改造,一副叫体制改革(也叫市场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五,很惊讶有那么多人看了片子之后一副恍然大悟、深受教育的.样子。同志们真是今天才知道雾霾和雾霾的成因么?如果是,真怀疑他们是不是“可以教育好的群众”。平时真真切切地吸了那么多雾霾却无动于衷,对雾霾报道也充耳不闻,直到昨天看了一个电子版雾霾才泪如雨下,悔不当初,这样的群众真的可教育么?
总之,普及是应该的,煽情有点过了。时间很晚了,先说这么些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4
今天,观看了《穹顶之下》令我震撼不已。
在纪录片中,主持人柴静带着一个采样模出门,24小时后,一个洁白的采样模变成了一个漆黑的东西,专家检测里面有15种致癌物质。令人惊讶,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吗?简直就是一种独特的毒气,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罢了。
小小的PM2.5,直径小于2.5微米,我们肉眼看到的至少是它的20倍,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它就像是我们隐形的敌人,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向上抬头,所见之物,便是穹顶,它就像一层保护膜,安详的覆盖在地球的上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用她的视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雾霾,她的所想所问。她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这场“白色灾难”,让我们知道了这种空气污染和雾霾对我们的伤害。
人生只有一次见到天空的机会,一旦错过,绝不会重来!所以, 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充满夜空,让未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也希望他们可以创造更美的天空!
《穹顶之下》观后感5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
今天,我们看了一个由原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花费了100万拍摄而成的,她的女儿一生下来就被查有肿瘤,医生认为是因为大气污染。所以,柴静辞去了工作,拍了这部《穹顶之下》,她提出要环保,让天空变回蓝色。
但是以北京的“APEC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厂停产。工厂一天竟然可以排出如此多的污染,我们竟要用去那么多煤,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高,中国的煤量的确是很多,但我们怎么改进环境呢?
现在不同了,我们只要看见路边有任何违规行为,就能拨打12369进行投诉,让我们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改变环境的,比如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甚至骑自行车,少用塑料袋,尽量不用煤不用劣质煤,少用纸…… “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污染事件”,这些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改善环境,从我做起!我想这就是柴静想要告诉我们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6
小小的PM2.5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我们可以想想,在休闲时光抬起头来看看,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蓝蓝的天。我们几乎都可以说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做到呢?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家园,我们不想再看到污浊的气体飘荡在空中,不想让地球笼罩在雾霾之下不见天日,我们可以和柴静一样对自己身边的恶劣环境做出抗议,尽到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向上抬头,所见之物,便是穹顶,它就像一层保护膜,安详的覆盖在地球的上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用她的视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雾霾,她的所想所问。她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这场“白色灾难”。……这真的触目惊心!
《穹顶之下》观后感7
今天,我观看了《穹顶之下》,柴静为我们讲述了在各个地方雾霾对于我们的损害。
我从中得知对人们造成伤害的其实是那些隐藏在雾霾体内的'致癌物,它们先从我们的鼻孔进入,再到咽喉,再到我们的肺部,一些致癌物就趁机跳入血管,使我们血管变窄,最后到达心脏,产生心梗。
真是太可怕了!而这些致癌物的源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煤,汽车排放出的尾气,被污染的小河等等,而且竟然有那么多工厂排放物超标,我们的主管部门干什么去了?唉,这种环境还要恶劣多久?
先不说外国,我们自己生产的煤年产量36亿吨,这是多大一笔数字,洗煤,洗了不到一半的煤,我就不明白,烧这么多煤干吗?你烧了就烧了,也洗不了那么多,要我看,能洗多少就烧多少。
我们再说说杭州,有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什么意思呢?就是苏州和杭州像天堂一样美,要我看不是这样,杭州每年雾霾污染超标200倍,可以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车前面有人举着火把引路,公交车找不到车站,来来往往的救护车等等,我看那句俗语应该改改啦!
在此,我呼吁人们:赶快行动吧!不要再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别人了,不要执迷不悟了,好吗?
《穹顶之下》观后感8
星期三下午,我们一同观看了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颗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雾霾侵袭,生态环境遭到人类无知的破坏,而这一切却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工业工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工厂出于各种原因,省去了对原料的清洗与提纯,使得天空中经常飘起颜色让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气团。这一切在中国,却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现在的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择都会在以后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环境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出行时,我们时是不是可以选择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让父母减少开车的次数?购物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发现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是不是可以上前进行善意的提醒?面对无良企业的污染行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们的监督权、拨打12369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
也许我们所做的,不足以彻底改变环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一点点剥去黑暗、重见蓝天。或许,可以减少一个因环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没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这些不忍直视的、难以置信的事实,我宁愿它们只是历史。
只要敢于创新、积极实践,我们终会迎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日子!
《穹顶之下》观后感9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其实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后都会有些眼红,而柴静的纪录片却只让我感到敬佩与感激,可能当某个人做的事与社会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戚相关的时候就真的会让人不再忍心去狭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个个机智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又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还有那种能为环保这种公益而非私利的问题劳神费力四处奔波博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装得出来的。
不管这纪录片怎么拍的以及那些数据影像资料哪来的`,至少我觉得它真的成功地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许多像我这样过去对雾霾只是讲几句哀叹的人真正开始忧患空气污染的问题。
比如我,自从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后,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没见着柴静了,这回才知道她已经从央视辞职了,我以前了解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后有什么打算,不过希望还是能够看到她做的调查采访吧,每回看到她的调查都是能把问题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彻淋漓,感觉很是痛快,其实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钟的纪录片,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的让我回味良久。
《穹顶之下》观后感10
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看完了《穹顶之下》,从未有这样的时刻觉得雾霾离我们这么近、环境的保护这么迫切!
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尽管污染不可避免,但这几年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都在为此努力着。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条文、加强管理等。
然而中国有13亿的人口,只靠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身为高中生,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仅怀有一颗爱国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切实付诸行动。
或许,我们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每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是一个个大的进步的开始。或许现在环保部门没有能力或是充满无奈,但是他们努力做出一点改变就会给我们希望和动力。或许国家的某些行业还无法防守做环保或者难言之隐,但是国家的一些小小的改变就会让大家关注环保,为环保做出贡献。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来,做出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变。
我静静地凝神这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爱它,所以我将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护它。
《穹顶之下》观后感11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视角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时代的局限等等。她不是科学家,对她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抱太大期望,能引起共鸣,启发思考,引发讨论即可。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她整合了专业资源,她架起了高端研究与普通人间的一座桥梁,她唤起了民众,官员,学者,媒体等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尽到了职责,这就够了,也是必要的。反之,我们作为受众,不要期望任何一个媒体报道对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给出一个结论,纪录片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母亲的,一个记者的,或其它种种。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背景,用自己的视角做一个对比,对问题的认识会更近一步,就不再是简单的洗nao,知道是怎样或不是怎样。不论如何,保护这类人的积极性。
讨论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讨论到能源问题,也就不可避免讨论到……这跟为谁发声、何时发声或许有关,或许无关,but I don't care。我首先也更关心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而不是人民应具备的权利、意识,因为——无论哪种立场都用肺呼吸。
《穹顶之下》观后感12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柴静的调查——《穹顶之下》,这是一篇关于雾霾的调查报告。其中,柴静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这些数据真实可感,令人十分震撼,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十年前的我还是个孩子,对未来满怀期待的.孩子。或许你们和我一样,住着破旧的房子,和邻居的孩子在长满荒草的地里玩耍。每当暮色降临,借助微弱的灯光,轻拨云帘,我们能看到挂满星斗的苍穹,黑暗中隐匿着清晰与神秘。
而十年后的今天,事物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虽然国人的思想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高耸的烟囱仍然提醒着我们——我们正在被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点点吞噬。
眼下的中国和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一样,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北京大学环保研究院专家强调:转型是改变中国目前环境现状的最好办法。如何从传统型传变成现代型,我以为创新才是根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是崛起的关键阶段。另一位院士则苦笑:中国人在以前犯下的错误,应该在今天得到弥补。
而我们正应为此有所行动。
《穹顶之下》观后感13
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触目惊心。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关系,正如柴静所言:同呼吸,共命运!
我可能不会留意天气是否晴朗,顶多是在雾霾天气里抱怨一下,然后戴起口罩。我从来不会留恋白云,甚至从未注意青草。然而当APEC蓝在大屏幕上出现时,我第一次为蓝天惊奇、为白云感动。于是我开始紧张,于是我开始留恋,我害怕镜头一转,我又将落入那灰色的梦魇。我才明白,原来蓝天白云是如此重要,我是那么离不开它。
20xx年,合肥有164天空气污染,排名全国25位,27次进入全国污染前十名。在这样一个不算太发达的`城市里,污染竟如此严重。关于我们能做什么,柴静帮我们分析了很多。我想,这次真的应该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车,减少浪费,购买用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对了,还有12369这个号码。虽然它很重要,但我真心希望我永远不需要拨打这个号码。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个人与雾霾都有一场私人恩怨!
《穹顶之下》观后感14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从中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识,知道后为自己生活在这样毒恶的环境中而感到恐惧。非常佩服柴静这个女人,之前都有拜读过她的《看见》这本书,通过她的媒体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客观、真实!
这部片子引起的反响很强烈,因为内容已经触及到某些的人和团体的利益,但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所以骂声不断,赞许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声音应该多些。
试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员和企业自身、个人)都有良知,我们的环境至于如此?!反观我们的社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此评论的人)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可谁又会放弃自己利益去改善环境呢?答案在当前是否定的,所以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是根本。
当前,本届政府已经颁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光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想政府应该不傻。或许柴静的《穹顶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会对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业和那些的专家们更正面、更负责的回应!
最后,还是感谢那些有良知的公众人,也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公众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也包括我们每一位人,美好环境,人人有责!
《穹顶之下》观后感15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穹顶之下》观后感】相关文章:
《穹顶之下》观后感11-22
穹顶之下观后感06-27
白云之下心情平静的情绪说说07-28
双减之下校服选用管理方案(精选6篇)10-16
《风之谷》观后感10-30
战马观后感11-27
解密观后感08-12
春晚观后感09-18
《安家》观后感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