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方案1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六、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观潮》教学方案2
教材分析:
《观潮》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作者周密将全文的着眼点放在“潮”上,立足点放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文章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教习本文,应引导学生通过“读”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课堂的“引路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写法的高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朗读、品读、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古文诵读和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佳句的妙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
询问学生观看感受。
师:钱塘江观潮,自古便是一大盛事,吸引了无数热爱大好河山的人们。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入周密的《观潮》,去看看南宋时钱塘江观潮的盛况。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钱塘江观潮的兴趣
二、初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
艨艟mé ng chōng;僦赁jiù;lìn 罗绮qǐ 乘骑jì
2、学生配乐齐读文章
三、再读课文,把握节奏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朗读节奏
3、男女生竞读,看看谁读的更好。
学法归纳:反复诵读,积累词汇
设计意图:利用反复诵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积累文言词汇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本文分为四段,各描述了什么?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景?
明确: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四幅图景,把握文章写作思路,方便学生对课文的.具体研读。
五、细品佳句,研习海潮图
1、以“我从――中,读到了钱塘江潮水的――,因为――”说话
2、教师示例
3、学生自主研读
4、学法归纳:抓住关键字词,品味文章语言;深情朗读,进入文章情境
设计意图:细品佳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六、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浙江卫视主持人,现在让你担任钱塘江海潮介绍栏目的主持工作,请设计一段主持词介绍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海潮图”的学习成果,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七、作业设计
1、用本节课提供的方法,自主研习“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2、结合背景分析,“观潮图”是否是闲笔?
教学反思:
《观潮》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需要两个课时完成,我讲了第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体会和经验,本文的文意并不艰深,字词也大多易懂,教给学生处理字词翻译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把握也有些欠缺。在这样的学情下,我通过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并创设情境带学生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古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教师适时给予点拨与指导。这让学生把枯燥的古文翻译变成快乐的自主学习过程,古文积累得到提高,自主能力得到加强。
2、教师在课堂上也充当了一个很好的引导者。“细品佳句”环节,教师通过示范,教给学生“抓关键词欣赏语句”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使用这种方法。教师在倾听学生的鉴赏时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让学生对浙江海潮和作者生动细致的刻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做了小小的尝试,也收获了一些成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自身的朗读技巧的不足,许多学生在朗读时很难读出文章的气势,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朗读上的指导有些不足。文言文的教学,应让琅琅读书声充满整个课堂,因为只有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入课本情景,走进读者的内心,把握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恰当安排时间,加强朗读指导。
2、视频的导入虽然新颖,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但用时有些长,应更凝练些,效果才会更佳。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语文教学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收获和启示,想要得到这些收获和启示,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研究学情,不断领悟新课改的理念。我愿做一名虔诚的求知者,用真诚和勤奋来努力耕耘,这样,才会用收获和启示点亮我的语文课堂。
《观潮》教学方案3
教学目标 :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的方案04-12
教学活动方案04-29
舞蹈教学方案03-20
音乐教学方案03-02
安全教学方案03-17
小学美术教学方案02-23
小学体育教学方案06-22
语文教学方案04-28
中班美术教学方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