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1
一、课题的提出
1、对数学课标及复习课的认识
《数学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做好数学总复习就是对本学期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完善和深化的过程,这对于提高本年级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总复习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二是以讲代练,忽视独立思考;三是只练不讲,忽视知识的归类整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要深思这个问题,认真探讨复习方法,做好规律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做好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对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讲,是刻不容缓的`责任。
二、课题界定
四年级数学教学总复习,就是将四年级数学知识进行归类,使学生能沟通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策略就是讲求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开阔思维,学而致用,提升境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的创新意识、以优化教学组织形式,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信心。
(二)研究内容
1、目前,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现状,常见复习课堂的教学途径与教学模式。
2、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保证四年级数学复习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
五、实验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xx年10月)
1、学习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文献,制定课题的研究策略。
2、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了解学情。
实验阶段(xx年11月—xx年4月)
1、立足课堂初步进行实践研究,从说课、备课、上课中研究。
2、书写、收集教学案例,并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等。
3、重视前期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4、撰写相关教学论文。
总结阶段(xx年5月)
1、整理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项数据和资料等。
2、在本年级交流,探讨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撰写教学论文,撰写教学案例,并在所带的班级初步展开实施。以期检验是否可以达到要求的效果。
5、撰写结题报告,提请上级部门验收,准备结题。
(二)研究措施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基本要求。
2、研究四年级学生学习、复习的现状,形成个案分析。
3、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写出调查报告,做好分析。
六、预期成果
1、完成小学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写一篇研究论文。
3、初步形成经验材料,在全校推广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2
初三数学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
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应知应会。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对要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复习思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以中考说明为主线,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第一轮复习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过基本技能关。如,数形结合的题目,学生能画图能做出,说明他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易:中:难=5:3:2的比例,试卷整体难度控制在0.6与0.7之间,因此使每个学生对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说明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与说明,绝不能好高骛远。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可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集中、归类,重点难点热点突出复习,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可对学生共性的难点、误点设立专题。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围绕热点、难点、重点,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3)以题代知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可适当穿插过去的小知识点,以引起记忆。
(6)专题复习可适当拔高。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一个度。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要善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给学生,免得学生产生“糊涂阵”现象。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演练,查漏补缺,俗称考前练兵。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要切近中考模式。
(2)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学生要有错题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5)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讲透;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不宜对模拟卷题题讲。
(8)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前两轮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考场,那肯定效果不好。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后期题量不宜太大,要让学生轻松解题、居高临下解题,能跳出复习的圈子看试题。
(10)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11)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
对学生仍然模糊的或已忘记的知识让学生回归课本,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迎接中考。
总之,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发掘教材,夯实基础是根本;共同参与,注重过程是前提;精选习题,提质减负是核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一题带一片,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小学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3
活动目标:
学习用添上1个和去掉1个的方法使物与物或数与物变得等量
活动设计:
5只小猴
活动准备:
课件、写有数字的纸袋、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唱歌,复习5以内数的点数
1、教师演示课件《5只小猴》。
2、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复习点数5以内数的点数。
二、学习用添上1个和去掉1个的方法使物与物变得等量
1、演示课件《小猴吃香蕉》。
2、请幼儿思考讨论:当小猴与香蕉的数量不一样时,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两者变的.等量?
3、通过课件演示,学习用添上1个和去掉1个使物与物变得等量的方法。
4、游戏:抢椅子——巩固练习用添上1个和去掉1个的方法使物与物变得等量。
幼儿与小椅子的数量相差一个,请幼儿在音乐结束后赶快找一把小椅子坐下,思考:为什么会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小椅子坐?怎样能让小朋友的数量和小椅子的数量变得一样多?
三、学习用添上1个和去掉1个的方法使数与物变得等量
1、教师演示课件,请幼儿思考讨论:当数与物不等量时,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两者变的等量?
2、通过课件演示,学习用添上1个和去掉1个使数与物变得等量的方法
3、游戏:玩具检验员
请幼儿检验纸袋里的玩具是否和袋子上的数相对应?怎样能使它们变得等量。
四、结束
【《小学四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6-16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06-02
课题实施方案11-20
课题研究方案04-05
课题研究报告09-06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07-06
课题调研实施方案06-13
课题实施方案[实用]02-07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0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