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时间:2023-12-23 18:01:31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精)《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

  千百年来,曹操都被大家认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枭雄。

  他求贤若渴。大家都知道刘备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曾三顾茅庐请了诸葛亮,其实曹操也有求贤若渴的一面。关羽投奔曹操后,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晏;上马千金,下马万银;三更时分,许攸投奔于他,他连鞋都顾不上穿,跑出帐外迎接;郭嘉逝后,他为失去这员猛将嚎啕大哭,并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丧礼。他在《短歌行》中也曾写到过:“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

  曹操求贤若渴,但同时野心也很大。吕伯奢好心救下他后,他居然还将吕伯奢一家都杀了,还说:“宁叫天下人负我,不叫我负天下人。”还有曹操想要夺走周瑜的'妻子:小乔。甚至还建好了一座铜雀台,要等大、小乔入住。可惜最后因为周瑜和诸葛亮联手来了一计火烧赤壁,曹操未能得逞。从这些就能看出曹操的野心勃勃,恨不得全天下都要归他管。

  曹操还是文学家。他的著作《步出夏门行》中,《观沧海》和《龟虽寿》是最有名的。《观沧海》是表达他胸怀天下的进取之心;而《龟虽寿》则是表达他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

  当我第一次看《三国演义》时,我觉得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从来都没有做过好事,屡战屡败的人。可是当我又看了几遍《三国演义》后,并阅读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后,曹操在我心中的印象渐渐丰富起来。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城南旧事读后感400字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00字《简爱》读后感1600字《红城堡》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个古典名著,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读《三国演义》后有感》。

  大家好!我是扮演《三国演义》里面的“杨修”,但我最喜欢书里面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七擒孟获》、《三气周瑜》,还是大唱空城,舌战群儒,从而都表现出诸葛亮智勇双全,料事如神!

  下面,我就来用书中的`《草船借箭》和你说说关于诸葛亮的这些事。

  诸葛亮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字孔明。话说,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聪明过人,决心除掉他。一天,周瑜对孔明说:“马上要与曹军开战,水上交兵,您觉得用什么兵器最合适?”孔明答道:“大江之上,当然是用弓箭了。”周瑜听了,顺水推舟,让孔明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没料想,孔明胸有成竹答应了,并立下军令状承诺只需三天。

  周瑜心中暗喜,于是派鲁肃去看孔明的动静,孔明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快船用长绳连接,每条船上安排三十个士兵,再扎一千多个稻草人放在船上。孔明早就算好了,第三天江上必有大雾。到了第三天,江上果然起了大雾,孔明命令士兵将连起的船驶向曹营,并擂鼓呐喊。因大雾弥漫,曹操根本看不清是什么情况,不敢贸然行动,只得下令放箭抵御。最后,曹操白白送给孔明十万多支箭。

  由此文可看出,正是因为孔明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才想出这条妙计,既借到了十万支箭,又没有让周瑜杀害,真是一石二鸟!充分展现出他作为军师的智慧及才能!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3

  许久之前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直到现在,每当想起三国中的荡气回肠,热血激情,总令人内心有说出的感慨。

  从开始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到最后的天下归晋。演绎出了一幕幕血与泪的故事。

  其中,我最为敬佩的人是曹操,但是书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的人,虽然如此但他个方面的才能依旧是那么显著,他在乱事之中统一了北方,击败了少数民族,同时魏也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曹操是三国的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他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

  刘备能够成为一方霸主靠的是仁义的名声,与当时依旧对汉室忠诚的人才。孙权他却只能够守基业,并不能够像他哥哥孙策一样,有能力去打江山。

  三国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奸诈等等,包含了善与恶。关羽是那正义的化身,他勇猛机智,敢于和任何恶势力斗争,是令曹操感到畏惧的她。

  诸葛亮在书中看来似乎是智慧的化身,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名流千古。阿斗是蜀国的后主,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敷不上墙的人,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君主之下,诸葛亮仍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的情意。

  一本三国夹杂了千种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也体现出了各种情怀。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了《三国演义》给我极大的震撼。

  这本书讲了春秋末年时汉朝分裂为三个国家,而三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最后同归于尽,司马家族统一天下的故事。里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英雄,如:关羽、赵云、张飞、周瑜、诸葛亮等,现在他们就像一颗耀眼的、拖着尾巴的流星一样,一眨眼就不见了。

  在《三国演义》里,有勇猛的张飞、典韦、马超;有机智的诸葛亮;有狡诈的曹操;有帅气的关羽、吕布;有年迈的严颜、黄忠……我最喜欢的只有两人:关羽和诸葛亮。

  他们一位是刘备的.丞相,一位是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就像刘备的左右臂膀一样。

  先说关羽,字云长,解良人士。书上说关羽“卧蚕眉,丹凤眼,五绺长髯,胸前飘洒。胯下赤兔马,倒提青龙偃月刀。”够帅了吧!

  再说关羽的义,关羽被曹操招降后,曹操对关羽“上马提巾,下马相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锦袍一件,美女十名。”甚至连赤兔马也送给了他,可关羽丝毫不为所动,挂印封金,去找哥哥与三弟去了。古城前关羽为了取得张飞的信任,刀劈蔡阳,兄弟相认。直至关羽败走麦城被活捉以后,孙权劝其投降,关羽大骂孙权,誓不投降,最终被杀,真是可惜了。

  再说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军事战略无一不通。又聪明过人,就像智慧的化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三气周瑜,华容道,空城计,木牛流马,五丈原禳星,吓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等等,都是诸葛亮的“代表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三国时期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钦佩。

  《三国演义》写得很是精彩,你也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6

  读了《三国演义》,它让我获益匪浅,《三国演义》是说东汉末年,由于汉献帝无能,使吴、蜀、魏三国鼎立,其中我最钦佩赵云和张飞,最瞧不起袁绍。 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战几十员曹将,救出糜竺等将。他武艺高强,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张飞一喊,声如巨雷,曹军吓得个个两腿发软,又一喊,吓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又大喝一声,竟把曹将夏侯杰吓得胆肝破碎,一头栽到在马下。

  而袁绍却没有一点主见,在官渡之战中,竟然会听郭图的建议,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一病不起。

  在《三国演义》中,使我领悟到战士并非要在战场上厮杀,要以德服人。刘备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胸怀大志、关羽的智勇双全、赵云的重情重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三国演义》,没有《红楼梦》的`凄婉哀怨,也没有《西游记》的神奇缥缈,这是一首凡人用血肉之躯谱写的历史悲歌。当我看到一个个早已从书中熟悉的人物活生生地在荧屏上出现,当我看到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残墙断壁,血流成河,就会感到心灵的震撼,那种开天辟地的气势,又岂是那些卿卿我我,光怪陆离所能比拟的。壮哉,《三国》!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7

  读《三国演义》,我看到了忠义与背叛、仁德与残暴,更看到承战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不觉感叹人性的复杂。而看到一幕幕精彩的好戏;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又不禁拍案叫绝。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令人不忍掩卷。曹操的深不可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爱民如子,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义薄云天,司马懿的阴险狡诈等等。其中,曹操和刘备两人带给我的感触最多。

  罗贯中笔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成功的'艺术渲染下,我对这个运用暴虐残忍的手段和施展阴谋诡计统一了中国北部“奸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他身上集中了阴险狡诈、虚伪冷酷、专横跋扈等恶行,为曹操招了不少骂名。不过,对曹操的正面描写也挺多,写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博学多才,这样的写法是作者的主观念和客观真实得到统一。

  而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机敏;论文治,他没有曹操高深;论武功,他没有曹操勇猛。但他具备统治那个时代最需要的品德——仁义且谦逊!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正是凭借性格中的虚怀若谷,刘备得以广纳贤士,从最初的关羽、张飞,到后来的赵云、黄忠,无不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每当我读到曹操因残暴而失民心时,或读到刘备因感情用事而酿成大错时,总会幻想:若是有一位明君结合了刘备和曹操二人的优点,既具备爱民如子的仁德,又拥有权衡得失的能力,那天下不就能长治久安了吗?然而,“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只有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向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前进。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8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一副副历史画面

  小说中出色的谋士比比皆是,最使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他后来投靠刘备,为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刘备死后,诸葛亮有12年独揽大权,他完全可以做第2个曹操,称王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终其一生并未取代刘禅。这足以表示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

  小说中的赵云武艺超人,真乃一代良将。他曾冲进袁绍营中如入无人之境,大破袁绍。他也曾在万军之中单枪匹马救刘备的儿子,并杀了曹操阵营的五十四员名将,夺了四条长枪和一把宝剑。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书中的关羽不仅武功过人,而且义薄云天。他因一次战役被迫降曹,但提出约定:他一但知道刘备的下落,就一定要去找刘备。在曹操营中,曹操为了笼络关羽,经常送他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但关羽仍不变心,对故主忠心耿耿,并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纵观《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豪杰,他们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造福一方百姓,为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让人望尘莫及,徒生敬佩之情。

  抚卷沉思,我从这些历史任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那种横枪跃马,驰骋疆场的'洒脱英姿;感受到了他们怜惜苍生,关心百姓的悲悯情怀;感受到了他们笑对死亡,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气……

  唉,虽然东汉末年和英雄很多,但早已灰飞烟灭,成为历史,可惜!可惜!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9

  这一学期,《三国演义》是我们的必读书目之一。开学之初,老师就和我们一起读《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这部大书中,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其中的'“三绝”格外著名。他们分别是“义绝”诸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所以先说说他。之所以称诸葛亮称为“智绝”,是因为他太聪明了。比如,有一次周瑜骗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不但答应了,还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开心,以为诸葛亮自寻死路。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去找诸葛亮,和他谈话说:“你三天怎么可能造好十万支箭吧?”诸葛亮笑着说“你借我二十条快船和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每条船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鲁肃说:“好,就这样”。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第一天诸葛亮没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大雾垂江,诸葛亮率领船队去曹军水寨里,擂鼓呐喊。曹操听到了赶紧叫弓射手射箭。不一会儿,船上就插满了箭。于是,诸葛亮成功地交上了十多万支箭。周瑜大吃一惊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再说“义绝”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因为一匹马尚且对主人有忠心有义,更别说它主人了。不足点是关羽太过自大,不然便不会有败走麦城的结局了。

  说曹操是“奸绝”,我要举双手反对!虽然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梦中杀人”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也有爱惜人才的一面,而且曹操用兵打仗很牛。用“奸”这个字来评价他,太不公平了。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的史诗。阅读它,可以给人以启迪。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0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从周朝以来对于天下的定义。而《三国演义》一书所呈现的便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史诗。读罢后,我陷于遐想之中。

  东汉末年,卖草鞋为生的贵族刘备,与杀人而逃的关公和杀猪卖酒的张飞“桃园三结义”,共创大业。三分天下时,因为刘备文有卧龙、凤雏等经天纬地之贤臣;武有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虎将。所以,刘备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虽然兵少粮少,可是他却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攻刘表……可见,曹操他十分聪明,正如他《短歌行》所写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豪情壮志。刘备他虽然兵也少,但他仁义宽厚、爱民如子、礼贤下士、知人信人……所以有陶谦三让徐州、临难时携民渡江、风雪中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因此,有民心的刘备成就了伟业。

  当我看到东吴和曹操打“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一下子收了十万有余的箭时,我觉得诸葛亮十分聪明,而周瑜是多么惊讶,又多么想杀了诸葛亮呀!他以为诸葛亮日后会成为江东大患。当看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时,马上在脑海中想到:江东的将士们对周瑜如此忠心耿耿,“赤壁之战”的.胜利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关公了,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可惜关公败走麦城,被东吴杀之,一世英明画上了一个句号,可惜、可叹、可恨。

  在三国的最后时候,三分归一统,司马炎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刚刚看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觉得《三国演义》很不错,但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国演义》这么好的书,不推荐出来,我都有点感到惭愧。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人品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为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他其实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刻骑着这匹马就去找刘备了。他在山下遇见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十分令我敬佩。

  对于曹操,我既喜欢,但也讨厌。喜欢是喜欢在他的用兵方法好,虽然不及孔明,但应该也可以和孙膑一比高下了。而讨厌就是讨厌他的诡诈以及阴险,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他经过朋友介绍,躲到了吕伯奢家,结果,吕伯奢家人因为要杀猪宽待曹操,说了一句“绑起来杀”,就被曹操团灭了,吕伯奢一家就没了。

  《三国演义》还有很多优点,我一下说不过来,就请你们自己去书里面寻找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2

  近日,新版《三国演义》风靡全国,唤起了我对原著的一些回忆,于是我兴奋地再次打开了这本书《三国演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曹操阴险狡猾,刘备意气风发,关羽坚定不移,诸葛亮机智勇敢

  他们都曾经为国家而战,但不难看出,每个人物都有精神上的差异。

  所谓“智不谋划,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官员,但他心怀世界,有爱民之心,有仁义之心。因此,刘备注定会受到大家的追捧。至于曹操,他只是一味地欺负人民,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让人看到他时感到害怕,所以他的真诚永远不会回来。

  但曹操并非都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曹操最终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正是机智,帮助他夺得权位。因为他在几年的战斗中攻占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很多人都相信他,这为魏国未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之后,他用自己的计划赢得了当时皇帝的信任,这更有利于他与其他两国的对抗。后来,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又下发了两条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只有才能”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力求全责备,赢得了众多勇士,形成了猛将如云的气势。

  我们评价曹操是英雄,刘备是英雄,但这只是历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吸取前人的教训,学习他们的精神,为我们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10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4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8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2-13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02-09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02-15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02-26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