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顾茅庐读后感1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去请诸葛亮当军师的经过。第一次,三人在深冬里去邀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只好扫兴回去。第二次再拜访,张飞提议让武士去,不用亲自去,但刘备拒绝了。去到诸葛亮家中,诸葛亮还是不在家。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被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于是答应成为刘备的军师。
刘备的'坚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他也还是要坚持再去拜访。而且刘备非常尊重诸葛亮,他不让武士邀请,认为这样没有诚意。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心甘情愿在茅庐门外等候。
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没有的。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想骑。于是我向爸爸妈妈求了好久,他们才同意给我买。但因为我才学了一会儿就放弃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不会骑自行车。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应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我以后做事绝对不能轻易放弃,要像刘备一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三顾茅庐读后感2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古今中外闻名的四部名著吧!但我最喜爱的还是数《三国演义》了。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所谓天下的君主有谁不想得到有才华的人呢?《三顾茅庐》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玄德知道了诸葛亮很有才时,就十分想得到他。他三次到达诸葛亮的寒舍盼望他能关心自己。最后刘备的真情打动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因为刘备即为君主却为了自己的百姓盼望能得到诸葛亮的关心而冒着风雪去找诸葛亮。他放下君主的身份,不理会自己的.颜面,也盼望能得到诸葛亮的关心让百姓过更好的生活。虽然两次到诸葛亮的房舍,都遇不到诸葛亮,但他还是坚持不懈。而他的诚心最终还是打动了诸葛亮。他的耐心更打动了我。
看着刘备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想姐姐关心我。但是姐姐却总是让我等,这使我火冒三丈,便自己做,结果却弄的一团糟。看了《三顾茅庐》让我脑子里的问号开始有疑问了,为什么我不能像刘备一样呢?就算要等多久都在所不惜。
假如世界能有多一点像刘备这样的人,遇事不灰心,靠着坚韧的毅力,用真诚来打动别人。世界将变的更美好。只有遇到事都像刘备那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谦虚的气概。这样每个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3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其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令我看了深受感动。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争霸,逐鹿中原。刘备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之战乱,带着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卧龙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第一次去,没有遇上诸葛亮。
第二次去,依旧没有遇到诸葛亮,但是遇到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均,于是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他帮忙代转给诸葛亮。我以为他会放弃了,没想到并非如此。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关张三人就站在草庐外边等着诸葛亮睡醒。这时,天上飘起鹅毛般的大雪,过了许久,诸葛亮终于醒了,请刘备进屋坐会。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仁慈和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决定出山帮助他。
看到这一幕,我心想: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真是诚恳啊!世上没有做不成功的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行。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只蜘蛛,它正在织网。第一次被风吹断了,可是它依旧不放弃,反复进行了几次,终于在第五次时成功织好网了,蜘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生呢?
在生活中遇上困难不能放弃,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4
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决定去访问贤人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直奔隆中。刘备来茅屋前,一位书童应声开门说:“先生出去了。”刘备只好败兴而归。又过了几天,刘备按捺不住冲动的心情,又和两位弟弟进山去了。此时已经入冬了,天气十分严寒,但是,刘备全然不觉。为了表示尊重,一进隆中山,刘备就下马步行。结果诸葛亮外出游玩了。刘备接连扑空,为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书童转交给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访问诸葛亮,刘备没有白跑。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刘备便站在门口等候。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诸葛亮终于现出庐山真面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刘备听完连忙觉得茅塞顿开,恨不得马上依计夺天下。诸葛亮也决定出山辅助。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闲云野鹤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随刘备几十年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忠心耿耿的`颂歌。诸葛亮是幸运的,饱学知识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自己创造了充分发挥的时机。
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三顾茅庐读后感5
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里面有篇《三顾茅庐》,深有感触。
刘备有一位才智过人的军师叫徐庶,在徐庶的辅佐下,刘备打了第一个胜仗。曹操因此设计让徐庶离开了刘备,徐庶离开时像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是位世外高人,堪比春秋名相管仲。提议刘备亲自邀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找到诸葛亮的住所,毕恭毕敬上门拜访,可书童说先生出门远游,不知何时归来。无奈,刘备悻悻而归。没过几日,刘备又带着二位兄弟整装前往,可书童说先生前日去探访朋友了,不在家。这下,关羽和张飞可沉不住气了,认为诸葛亮一点也不尊重刘备,甚至要去把他抓来。刘备却告诉他们不要莽撞。又过了几天,刘备换上干净衣服又要去看诸葛亮了,关羽张飞只能不情愿的一同前往。不巧的.是诸葛亮正在休息,书童想要叫醒先生,却被刘备制止了,刘备他们三兄弟在门口等到诸葛亮醒来。就这样,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刘备一同匡扶汉室。就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才通过几年的扩张,和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通过这个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三顾茅庐的意思,也懂得了做事要坚持,尽心尽力,不轻易放弃。
三顾茅庐读后感6
最近,阅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就去隆中请诸葛亮辅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请,他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诸葛亮在家,终于相见。诸葛亮看刘备诚心求贤,就答应辅佐他成就大业。
在我眼里,刘备是很谦虚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为此,不辞劳苦,“三顾茅庐”,最终求得了经世之才,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级之前,我的字写得非常难看。虽然看起来是整齐的,但写的.是歪的,瘦长瘦长的,而且没有笔锋。直到四年级,跟书法老师练了一次,很好看,当时我都很惊讶,心想:这是我写的字吗?这时,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练字。开始,是练字打卡,现在我每天练一首古诗,写的字与以前比起来,感觉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最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7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想:“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第一次请他出山,门口的童子拦住了去路,他说:“诸葛先生有事出去了。”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而鲁莽的张飞说:“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刘备瞪了他一眼。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是啊!美德是什么呢?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平,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三顾茅庐读后感8
我读了《三顾茅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占领了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不知怎么办,想到了诸葛亮,他说他很有才能,隐居南阳,就带着关羽和张飞三人一起去拜访,想让他来成就大业。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可是他并不在家,刘备只好带着他们两人失望地离开了。第二次,刘备、关羽、张飞又冒着大雪来到了隆中,想和他来成就大业,没想到,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二次又没有请到,刘备只好留下自己写的一份信,表示对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诚意。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刘备三人又去看一看他。过了一会儿,他们三人到了草庐,诸葛亮正在睡觉,关羽说:“咱们去两趟都落空了,这次又在睡觉,我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刘备阻止说:“不行,诸葛亮是位大贤人。”张飞说:“诸葛亮不就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人。”刘备接着说:“小声点,别把他给吵醒了。”直到诸葛亮起来,他们才开始谈话。刘备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就和刘备分析了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关系,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进攻曹操,成就大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刘备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每当我们认定了目标以后,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再坚持,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像刘备一样,谦虚谨慎,尊重他人,我们是学生,就更应该尊重老师、家长,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认真刻苦地学习,遇到了学习中的困难,多请教他人,长大后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9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第三次来拜访了,如果,刘备不来,那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名人,没有被埋没在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麽办?恐怕只能过平凡的一生。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时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对的。
今天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不说,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结果都是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些人才。记得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荐》,如果毛遂不自荐,那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认同呢?我们不能等待。
当时,昏窘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窘,这种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一个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主动出击,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三顾茅庐》,讲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不错的成语,故是拜访的意思,茅庐是草屋的意思。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个成语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简意赅,含蓄隽久,引人深思。
这个故事是一段佳话,用来表示求贤若渴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表示对贤才的渴望和诚意。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用了一首诗来概括:"三次来去诸葛庐,顾得三次得孔明,茅中卧龙之三分,庐内军师绝对策。”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它为了请到诸葛亮三四坚持去拜见会自己的颜面,也希望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让百姓过更好的生活。虽然两次到诸葛亮的房舍,都遇不到诸葛亮,但他还是坚持不懈。而他的诚心最终还是打动了诸葛亮。他的耐心更打动了我。
看着刘备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想姐姐帮助我。但是姐姐却总是让我等,这使我火冒三丈,便自己做,结果却弄的一团糟。看了《三顾茅庐》让我脑子里的问号开始有疑问了,为什么我不能像刘备一样呢?就算要等多久都在所不惜。
如果世界能有多一点像刘备这样的人,遇事不灰心,靠着顽强的毅力,用真诚来打动别人。世界将变的更美好。只有遇到事都像刘备那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谦虚的气概。这样每个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三顾茅庐》,讲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不错的成语,故是拜访的意思,茅庐是草屋的意思。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个成语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简意赅,含蓄隽久,引人深思。
这个故事是一段佳话,用来表示求贤若渴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表示对贤才的渴望和诚意。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用了一首诗来概括:"三次来去诸葛庐,顾得三次得孔明,茅中卧龙之三分,庐内军师绝对策。”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它为了请到诸葛亮三四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获: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12
《 三国演义 》中有一篇简单而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就是三顾茅庐。
刘备因为通过徐庶的推荐,前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就是见不到诸葛亮。但是刘备仍然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冒着雪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同意出山与刘备共图大业,而刘备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
我开头说简单,是因为这是一篇简短易懂的文章,重要是因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智谋的人,诸葛亮的几条计谋是家喻户晓的,例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有如鱼儿得到了水。也为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投靠了刘备,就等于投靠了明主,因为刘备是个仁德至善,弘毅宽厚,求贤若渴的人。
我十分钦佩刘备,因为他不顾天气的恶劣,不听别人的劝告去请求诸葛亮出山。而且即使前两次没有结果,刘备也没有放弃,最后终于达到了目标。当时张飞和关羽都劝刘备放弃,可是如果当时刘备真的放弃了,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会这么顺利吗?这就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有毅力,不要鲁莽,遇到挫折也不要放弃,其实有时能不能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13
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是不会随便委身于人的。徐庶临别刘备时,曾专往孔明处(偏他就能随便遇见,也可见刘备之不遇的必定性)劝其辅佐刘备,反被孔明怒斥一番: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孔明在等待时机,他要择良木而栖。以他对天下大势的洞明,他是不应该没听说过刘备的,只是没有时机亲自考察,因此当刘备第一次前往卧龙岗之前,实际上孔明已为刘备设下考场。
第一次去,童子的一句“我记不得你这许多名字”,也可视为孔明对刘备的有意怠慢。当刘备听说孔明不在家,想且待片刻时,在关张的劝说下,竟真的离开了。故这一次刘备来得勿忙,没有做充分预备,孔明对他是不中意的',使一小童即打发了他,因此第一顾失败。
第二次去,正是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之时。没想却又是孔明之弟出场了(呵呵,刘备所见之人也在提升档次。孔明若现在做导演,片子也肯定不会引起观众视觉疲乏),一句哥不在我不敢久留你等于对刘备下了逐客令。这次刘备比上次表现好,留下了充满诚意的书笺五份。孔明对他的态度根本中意,因此为第三顾的成功埋下伏笔。
第三次去,是孔明对刘备的最后一考,也是最苛刻的一考。一般人受不了。先是诸葛均貌似无礼地自行离去,刘三人无人引见,自己前去叩门。童子的一句先生还睡着没醒呢,把等还是叫的问题抛给了刘备,刘备选择了等,并且是恭尊敬敬地侍立着等,惹得张飞要去放火。总共等了“半晌”后又立了“一个时辰”,静侯孔明穿衣又是“半晌”(呵呵,刘备就是刘备啊。成功不是偶然的)。尤其是正式见面后刘备的态度,更让孔明中意。刘备一见孔明,如见神仙,抓紧儿地下拜,并极表仰慕之心,终于使孔明接纳了刘备。
之后自然是刘备也拿出了自己的考题,孔明一席三分天下的预言,让刘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一对最正确拍档形成。
孔明对刘备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刘备为人的考验。让我想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那几句话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明依据这一至理明言而对刘备设下考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就是他等了已久的有天子命并有天子素养的好主子。跟定了!
三顾茅庐读后感14
最近,我在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内容精彩,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看到天下大乱,就立下雄心壮志,要统一天下,但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军师给他出谋划策。他听说在卧龙冈有一位叫诸葛亮的,才华盖世,就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就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了两个多时辰。最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执着所打动,同意出山。这才有了以后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刘备的执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他的这种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曾经自己要求学习小提琴,一开始还兴致勃勃的,但老师每天只让妈妈练习最基础的拉单根弦,对动作要求也特别严格,这样一练就是一个月,妈妈觉得手指疼痛,手臂酸胀,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前后只学了半年,就放弃了。直到现在,妈妈想起这件事情,还追悔莫及呢!
我学习钢琴,也是小时候订下的目标,到现在已经快七年了。老师总是给我布置好听但很难弹的`曲子,在练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困难,有些音总也弹不对,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不学了。但是妈妈一直鼓励我:“对自己订下的目标应该有执着的追求,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你不能走我的老路啊!”而我看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后,更加懂得了对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是多么重要!
遇到困难就放弃,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中是这样,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也同样是这样。看准目标,不怕困难,努力向前,最终一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三顾茅庐读后感15
暑假我读了《中国上下五千年》,里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还有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其中《三顾茅庐》这一篇让深受启发,印象深刻。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三次来到诸葛亮住处。第一次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第二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诸葛亮又不在,刘备只好失望地走了。第三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诸葛亮恳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决心和意愿。用真诚打动了诸葛亮,后来在诸葛亮的协助下称帝了。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刘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失败不可怕,只要我们有必胜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会击败所有的艰难险阻。我们还还应该尊重我们身边老师、同学,家长、朋友,像刘备尊重诸葛亮一样,向优秀的人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像别人请教认定目标,一步一步地朝着梦想努力,长大后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读后感09-15
三顾茅庐读后感09-19
三顾茅庐读后感悟01-27
读后感11-08
诗经读后感12-19
童年的读后感12-20
野草读后感11-26
《围城》读后感10-20
《大学》读后感12-01
学生读后感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