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时间:2024-07-19 15:11: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我追寻着陶渊明的脚步,来到了属于他的桃花源。

  有人不懂,李白追寻了一生也没有求得一个好的仕途,他陶潜有一个好官不当偏偏跑到田园隐居。公元421年,陶渊明望着周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场景,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他无法像苏东坡,只轻轻一挥手,便“也无风雨也无晴”那般的决然,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但也深知自己是一朵傲然的`菊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借酒消愁,用文字来描绘出他心中那份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从从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桑树伸展出油绿绿的枝叶,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那般美好: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让人魂牵梦萦。

  陶渊明虽然舍弃了官职,却赢得了一片桃花源。

  飞鸟南山,如今门前早已没有了当初车水马龙的盛况,他看到飞鸟归巢时划过的完美弧线,鸟就像人一样,飞得再远,还是要回家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款款而来,带着一缕散发千年的淡淡菊香;木欣欣向而荣,泉涓涓而始流,他轻轻离去,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他低眉,眉梢眼间都是笑意,他颔首,举手投足都是释然。

  世人会了解他的心事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其实已经赢得了一片属于他自己,梦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2

  武陵人发现了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真是美如仙境。然而,当他再寻桃花源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后遂无问津者”。这是《桃花源记》中讲述的故事。

  读完《桃花源记》后,虽明知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的脑子里始终留着一个疑问——如果“武陵人”不放弃寻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乐和平的地方?再进一步,我们无法找到在现实中的桃花源,但我们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块美好的“桃源”?的'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为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在心中保留一个纯真的世界,我们不完美,但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完美。尽管世界在改变我们,我们却还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纯净的天空。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电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颗纯净的心。即使一家六个人只能挤在一间小破房里,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现实再惨,查理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性格,最后成为赢家。赢得了一整个巧克力工厂。而另外四个孩子,也许是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其他原因,他们的性格就没那么惹人喜爱了——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们丢失了心中的纯真,变得现实而冷漠,他们的下场也不怎么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说。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电影,但想想看,电影不是为反映现实而出现的吗?

  即使现实再怎样令人悲哀,我们却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里包含着我们的理想,纯真与幻想,是一个真正的美好仙境。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3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世界。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

  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4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吗?你渴望像梦中仙境一样的桃花源吗?

  当我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时,我看到了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许多农民在松土跟中耕种,空地上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玩游戏,树荫下老人们在一块儿悠闲地聊天,加家中飘来饭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该回家吃饭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间劳动的人民,是时候该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气四溢的饭吧……

  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觉;饿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切,多么让人向往啊!

  可在那个时候,这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吗?

  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这一篇《桃花源记》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只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想必诗人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才写下这个结局,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想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当时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仙境啊!

  乱世纷争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谁不想要过和谐安宁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这种愿望难道不是每一个生活在乱世中人们比较深的渴望?

  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请告诉我: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是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5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读完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渔。虽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确,它让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感受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没有生长着其他的树,这是仅属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样的粉,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却描绘出了桃花源里的场景。场地开阔,房子没有外面的世界那般东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尔会看见几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净,没有什么烂树枝烂叶,池塘边上放着几个渔网,桑树长得很茂盛,可以看见几只鸟儿在上面张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们坐在门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孙子孙女。人到晚年,还有着儿孙陪伴,这应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们内心对世间美好的向往,抱有对世间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为自己对世界保持阳光心态的一片小天地,一个伊甸园,在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下,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妈妈心里就有这片不染的桃园,我曾问她:你看过无数疾苦与病痛,经历各种痛苦与不公,无奈,你怎么还能这么乐观,单纯?妈妈说她心里有伊甸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会想到伊甸园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们虽然身处在各种不幸与痛苦中,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处在心中的桃源,就不会感到绝望,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乐观,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长大,享受儿时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妈妈心中都有不谢的桃花园!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6

  《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的《陶渊明记》,其中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的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第一类是普通的渔人,他误打误撞的进入桃花村;第二类人是桃花村中淳朴的村民,;第三类人是像刘子骥一样的高尚人士,他们是作者的化身。

  阅读时我很好奇,陶渊明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描绘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庄?他们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在创作时的处境并不乐观,陶渊明却在作品中将桃花源村写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为之敬佩。当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我渐渐明白了,此文并非写景之文,而是透过桃花源来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身边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在向往着一个像桃花源村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土。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许这种复杂感情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怀大志是她他的梦想,怀才不遇是他的处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刘子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这方乐土。但是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看见过很多因为生活不顺而选择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我也时常遇到这种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个安静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现实,而不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于是我把这座令人安详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个地方都是。每当想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朴实着实令所有人向往,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现实打败,即使心里再难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渊明一样,心里装有一个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桃花村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让桃花源的桃花永远在我们心中盛放。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7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讲述了一位渔人在捕鱼的时候,不小心“闯”进桃花源,见到了那里的美好,最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郡守的故事。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外面的环境的描绘。这片“中无杂树”的桃林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己身处飘飘渺渺的仙境,已然成仙。这风景让人如痴如醉,让人生出向往之心。桃花源环境真是太妙了,还有更妙之处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渔人是看见前方的光才走过去的,我猜啊,他想探探前方的点点星光能否照亮他所处的黑暗社会,能否驱散所有的苦楚与不甘。尽管他心里清楚地明白,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尽管前面的路,是狭窄的,是昏暗的,看起来从未有人踏足过,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人迹罕至之路,只单单是为了心中那一点点的光亮,那一点点微弱的信念,不被磨灭。

  越往里走,道路越来越宽阔,从狭窄幽暗,忽然变的开阔敞亮;我猜,他也越走越自信,脚步越来越坚定,最后终于“豁然开朗”。我想到了爱迪生制造灯炮的时候,他也不知道灯丝倒底是用哪种材料,他的`前方也一片迷茫,但他和渔人一样,为了这一梦想努力去追寻,尝试了不下百次,他用微弱的信念,支撑坚定的脚步,最后成功制造了灯炮。他们也让我明白:即使前方的道路一片迷茫,我们也要敢于去追寻;只有勇敢向前迈步,才能到达豁然开朗之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梦路上,愿我们都像渔人那样,朝着那点点星光,不断追索。我相信,最终,凭着我们坚定勇敢的步伐,一定会成就伟大的理想。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8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

  我喜欢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有人会觉得奇怪,你把《桃花源记》和《哈利·波特》放一起,算怎么回事?桃花源是地名,哈利·波特是人名,能比吗?

  我说能。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么一个安静平和美好所在,真乃人间仙境,可是我不太喜欢。我喜欢的世界在霍格华兹,那里才刺激,才好玩。

  在霍格华兹,这里的人会各种各样的魔法,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有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还有充满刺激的火炬杯,让人厌恶的“伏地魔”,当然还有哈利·波特。

  伏地魔坏事做尽,原本被封印了,后来被他的手下再一次复活,美好的世界将被黑暗吞噬。怎么办?哈利·波特使出浑身解数,最终打败了伏地魔,拯救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哈利·波特身上,有一种英雄本色。

  桃花源肯定是美好的,富足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热情好客的桃花源村民,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良俗公序,说是人间乐园也不过分。

  而霍格华兹这个地方,美与丑同在,善与恶为邻,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实,虽然不免夸张了一些。如果我生活在霍格华兹,我一定可以成为哈利·波特的好朋友,我和他一起打败伏地魔,一起开办对抗黑魔法防御术的课程。在黑暗森林里探究未知的秘密,一起在火炬杯上赢得比赛的胜利,在大海里争夺冠军,用魔法打败巨龙,与好朋友享受生活的时光。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所向往的.,多姿多彩,燃烧青春。

  也许有人会骂我“熊孩子”,好好的生活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享受,一天到晚老想些稀奇古怪的。没办法,谁叫我是男孩子,男孩子的脑袋里面装点稀奇古怪的想法,应该也正常吧。

  你看,我读《桃花源记》,读《哈利·波特》,竟然读出了这么多想法。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0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那时的世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阶级压迫严重,对现实世界失望透顶的陶渊明,便以一位渔人的'视角,写下了《桃花源记》。

  看过《桃花源记》的人,在读的时候也一定不由自主地向往那片安宁祥和的世界。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我们伤心失意时,那是我们重振斗志,抛弃畏缩与畏惧的地方;在我们成功喜悦时,那是我们抛洒喜悦,再接再厉的地方。

  还记得在上网课时,有一次考试,我考的很差,差极了。考完之后,我十分消极,不愿面对现实,整天幻想着也许下次就能考好。但当我的父母批评我时,他们的话打破了我的幻想,他们说:“考完后,你整天恍恍惚惚的,学习也不认真了。考试失利,伤心愧疚都可以有,但不可消极呀。这样下去,你永远也不会考好。考的不好,就该总结经验,面对现实,力争上游。”

  是呀,面对现实,我们不应该消极怠慢,去找借口、去躲避,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改过自新。鲁迅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不是父母的那一番话,将我拉回现实,我不就在消极中“灭亡”了吗?

  读完《桃花源记》,我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十分消极。虽然世间混乱不堪,但也应该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满眼都是人间疾苦,就算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沉浸其中又有何意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我明白,虚拟中的美好想象固然可以给我们鼓励和安慰,但我们更应该积极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才能使自己越来越强大。加油,做勇敢的自己!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幼时,读不懂陶渊明,更读不懂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如今细细品味,猜想着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躺在两棵桃树中间的草地上,手上捧着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清风徐徐,任凭那无数片桃花瓣飘落在自己身上。树上的花想来更加美丽,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树叶有的已经长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缩在一起,朦朦胧胧,像是刚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觉睡醒,身上早已盖了一层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啊。

  夏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偌大的桃花园绝对是个天然的“避暑山庄”。瞧!桃树长的多旺盛啊,树叶竟是那样密,密的漏不下一丝阳光。偶尔微风吹过,树叶摇曳,把阳光剪的支离破碎,阳光便从树缝儿里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让人不可思议,让人逐渐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自从《桃花源记》被现代人译出来后,震惊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纷纷寻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创建一个“桃花源”。为了寻找它,我们踏遍了千山万水,尽管我们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劳,只是陶老先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等我们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归航之时,回到家乡之时。我们这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苦苦找寻了多时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乡,是啊,家乡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鸟鸣声声、花香阵阵,到处绿树成荫的的小镇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

  愿天下所有人永远铭记自己的家乡。记住,家永远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3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讲述了一位打渔人误入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安康幸福,渔人出洞后试图去找桃花源踪迹不见,从此再没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安宁富裕的理想社会图景。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代表当地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们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严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变成一处处垃圾场。而且有些过分的游客,乱摘花草,踩踏草坪,这样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长久?就像我的家乡,听爸爸说以前就是他们的桃花源。在那里你能亲身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亲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与农民亲身对话,验证“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爸爸小时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儿真实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里,品尝鲜笋质朴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发现鱼儿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回归自然。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到处建起了工业区,浓烟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灰尘,蒙蔽着你的眼睛。竹子开始黄了,河水开始黑了,空气中飘满尘土,就连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也慢慢凋谢。如果陶渊明看到此情此景他会想什么呢?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快速污染就会使一处处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我多希望中国的未来到处是桃花源,但未来还会有桃花源吗?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5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读后感07-05

桃花源记读后感12-13

《桃花源记》读后感04-10

初中桃花源记的读后感09-20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04-10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04-10

《桃花源记》读后感集锦15篇04-10

《桃花源记》读后感(汇编15篇)04-10

读后感05-01

《孝经》读后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