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阁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阁寺》读后感1
三岛由纪夫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艺术上崇尚唯美主义,但在45岁时由于煽动军队组织武装政变失败,剖腹自杀。
毁灭是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在日本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美稍纵即逝,倾刻化为乌有,因此,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无常的.观念。佛教的输入更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禅宗认为人世无常,人生苦短,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状态之下的两种形式,只有死亡才能达到永生的境界。这成为日本人根深蒂固的一种审美意识,即,将死亡当作生命的延续。这种美学与死亡,毁灭紧密相连。因此,在日本文学中,“三日即亡”的樱花,飘零无寄的红叶,转瞬即逝的晨露等物成为反复吟咏和赞美的对象,而武士道精神也与此有关。这种生存变化之美和毁灭之美寄托了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和感受。三岛由纪夫深受日本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才会以那么惨烈的方式结束一生。
《金阁寺》读后感2
读之前只大略知道讲的是一个青年烧了金阁寺的事情,特地没有深入的了解,做好了读一本阴暗晦涩作品的准备,结果完全不是。
文笔简直太好了,是刚读上几页就让人不由得感叹“真是个天才”的那种好。对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我很喜欢,他的海水,他的森林,他的森林间的石阶,还有台风来前的月光,月光下枝蔓虫鸣,和风吹过的池里破碎的月影,单凭一支笔勾勒出的氛围,实在太妙了。
让我有种“我要是过目不忘能把这本书背下来就好了”的冲动。其实人物写的甚至更好,但我到最后也没理解他为什么会走到这般地步为什么要烧了金阁,或者其中有某些更深层的'隐喻,我也没明白。被印在腰封上的那句“不被人理解就是我唯一的骄傲”可能是本书的金句吧,我也不甚赞同,不被理解是太正常的事情了,不能理解本是常态,这让我大概感到他应该是太渴望被理解了吧。读完又了解了些作者的生平,只能说天才果然是异于常人的。
对日本文学涉猎不多,之前只读过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东野圭吾个人风格比较强,虽然不应该这样去比较,但读完了金阁寺我只想,“之前读那么多村上春树干嘛”。
总之,是一部天才作家的个人愿意一读再读的作品。
【《金阁寺》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阁寺读后感09-20
滕王阁序读后感04-28
寒山寺游记作文09-12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04-29
金翼读后感09-01
《一诺千金》读后感04-25
一诺千金读后感07-20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04-28
保尔柯察金的名言05-18
五金实习报告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