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范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范文1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个益友。—题记
《论语》是一部千古流传的著作,是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有深奥的理论。 宋代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名扬古今,千百年来,风雨洗涤,仍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若星。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接触《论语》,到今天虽然我连半部都还没学到,却已是受益浅匪。
现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说:“人类在世纪要获得生存发展,就得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故乡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动画片《孔子》中播放了鲁国的王室权力被季氏夺走,鲁国国君被迫赶往齐国,孔子与国君告别时,国君都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启用孔子呢。
论语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意思是:学习后要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每次学到新的知识,使我的学有了很大的长进,并经常回头复习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学习完每课英语之后,都要经常读读每课的课文及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考试也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就能考出好成绩了,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啦!
论语教给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我有空都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给了我诚信做人的道理。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讲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里,我答应给朋友什么东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最后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了,对于这个毛病,今后我一定改正。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知道了应该怎样为人处事,让我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还让我了解了一位全球闻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能享受到快乐。国学大师于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能成为每个人的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范文2
初读《论语》,无外乎“之乎者也”,无外乎“仁”,无外乎“克己复礼”,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论语》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汪国真曾经说过:“我不管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态,谁能够一生无忧呢,孔子在许多人的眼里,不过是个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认为孔子是个圣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一书,有很多精辟的话语,其中我认为能够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辞令,苟于言笑。是《论语》教会我坚强是人生的准则,永不放弃,永不抛弃。于是,我对生活中的许多应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诸一笑,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泥泞,我都会坚强到底,永不服输。我坚信,坚强为人是智者的选择,我无悔于青春,因为我有坚强的人生。
坚持,是一种无愧于心的表现。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当时,它的学说并没有被应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视,但孔子坚持了一生。它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被采纳的意见,不能阻止孔子前进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当代人无法想到的,一丝文明的`曙光照耀着中华大地,映出来的是孔子,是大成至圣的先师。这是孔子一生坚持的结果,当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没在历史的波涛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论语》一书,可以说的上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坚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论语》教给我们的瑰宝。有了它,我们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危险,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于路人的嘲笑。
每当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静下心来,默默地咏读《论语》,觉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诉我一些道理,这已经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里,我远眺山峰。
在挫折中,我笑纳苦果。
在淡薄里,我静思明志……
论语读后感范文3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到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范文4
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希望每个教师看完《论语》等十本书,然后选择其中一本写个读后感。虽然从上学开始就知道《论语》这本巨著,而且初中时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还认真地背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而在这之前我似乎真的还从来没有真正地认真地读过《论语》。这个假期刚开始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论语》并一起买了一本现在卖得很热的《于丹论语心得》。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在《论语里仁篇第四》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说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在书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对儿女的爱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头肉还要重要的啊,可惜现在的孩子大都难以体会这份浓浓的爱,我从小就知道父母对我好,为了我付出很多,有时很感激但也总是欣然接受他们的付出。当我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爱的时候我已为人母了,人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确如此。
前段时间儿子感冒发烧了,可把我急坏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让我来承担。当儿子病好的时候我依稀记得那时我妈妈生病住院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紧张,我心里总想生病了看了医生就会好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前几年人家问我父母的年龄和生日我还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检讨一下怎样尽孝道。
论语读后感范文5
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正热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才思泉涌的讲解吸引住了。于是我兴冲冲地买回来一本,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也开始读书了。我总觉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离我们现代人很远,这些毕竟是越千年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是不是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现在想一想,古代先贤们讲的一些道理,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联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正所谓的“道不远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师讲的几句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师讲了一则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距离太远大家借不着热气觉得寒冷。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人交朋友要真诚热情,互帮互助,最好能带给对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条裤子”“烂韭菜不打捆儿”。这样下去离“小人常戚戚”就不远了。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喜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更羡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间能“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学习看做头等大事。于老师讲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总是念叨为了孩子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结果怎么样?孩子“压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学期间出事情的还少吗?有的错误是没有机会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训惊醒后来人。
书中还谈到了许多孔夫子的观点言论,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读了几句《论语心得》有一点点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头看星星的孩子,却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学习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读后感范文6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读后感范文7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范文8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读后感范文9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后感范文10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被古今之人奉为圣人的孔子在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片片段段的记录在了《论语》之中,圣人的记忆已渐渐消磨,可是这本儒家的经典却铭记了他前行的足音。由于《论语》遥远深邃,高不可及,仰望之余只能将些许感受归功于“小窥”。
《论语》的思想传承着生命本源的哲学与做人处世的智慧。圣人的眼中四溢的人格魅力如同是盘古手中割裂清浊的巨斧,让混沌愚昧成为回忆,让精神越来越来接近天空。如此的心胸,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凝聚着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门秘传。
孔子到底是如何的仁者,又是如何的智者?山山水水道不尽一蓑风雨,川流不息诉不清临江浩叹。那是一种真君子来自内心的风骨,一种泰而不骄的安闲平和与笃定。几千年春秋轮回,至圣先师的教诲把握着历史的脉搏跳动,让无数仁人志士独擎一片天,挥洒着生命的畅想。
轻翻那清香飞扬的书扉,伫足间,里面无数期待净化灵魂的歌唱如泣如诉,一问一答,一仰一俯,一颦一笑,无不蕴涵治学为政之道,仿佛在圣人的眼中,天地间只有杏坛的古木为世人遮风挡雨,没有现实的纠缠与束缚,最后三千贤士面前的是一个迂阔率性,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圣人的深思,经历了历史的坎坷,走过数不清的弯路。远足的道路上有高山,有深渊,有薄冰……可万千劫难没有降低圣水的.热度,时至今日,那一股不息的温泉依旧在世人的脉络中流动。自归去来兮辞官寻乐土,到宰相论政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再到于丹在散佚的卷牍中拾掇。古典的精神力量在每一个春秋变迁中慢慢融合。君子的仁爱情怀,孝悌之意,廉耻之心,礼节之乐,诚信之本,让生于今日的世人永不断乳。
《论语》那简约的语言,穿越了多与少,轻与重的界限,点出了天之大,地之厚的信念。孔圣人的品格连同勤学者的性情在薄如蝉翼的经书中不断稀释出来,然后在人们扬帆远航中催生出民族灵魂的坚冰,也成为一个民族永久的骄傲。
合上书,带着它在雨水冲刷后的清新草地上徜徉,继续到圣贤的光芒下远足,让永生的继续永生,让儒家的奇葩永远绽放。
论语读后感范文11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结晶,都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和启迪,我们能从书中学到很多的做人道理,同时这些书也在影响着我们,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论语》中说到的“礼之用和为贵”。
说到“和”,有句民谚说的好:“家和万事兴。”不光是家,我们的校园、生活、社会也是如此,万事以和为贵,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和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真心来灌溉,用宽容来施肥,用微笑来孕育,只有这样方能开出美丽的和谐之花。
和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我们都想要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国家。
但怎样才能做到和谐呢?和谐我们可以先从家庭做起!在家里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家,是我们的避风港,父母之间多一份理解,兄妹间多一份宽容便会让家庭和谐。
在学校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不能为了一点点小事情而斤斤计较,彼此友善些,便会让班级和谐。
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与宽容,人们的关系就会和谐。
我记得曾经在一辆公交车上,由于拥挤,一个年轻人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个年轻人的脚。没等那个被踩的人说话,那个年轻人就马上说:“对不起,对不起,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脚。”另一个本来有点生气的,也不好意思生气了。只好笑了笑,说:“不要紧,这公交车这么拥挤,踩到脚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儿。”两个都淡淡地相视一笑。设想如果被踩到脚的那个年轻人大发雷霆,而另一个也不道歉,估计战争马上就会爆发了。
人与人之间多些理解与包容,就会少些误解与摩擦,就会带给彼此更大的快乐。
再比如捡起地上的垃圾,扶起摔倒的小孩或者给一个需要的人让座,这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和谐。
我曾经在上学的路上,帮助我们小区的老人拿过东西,也曾经扶起过摔倒的小孩,而他们也都会感激着向我道谢。
事虽小,但却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好事。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时就像公益广告所说的,每个人都跨出一小步,那我们的社会就会跨进一大步。
和是一种风采,和也是一种美丽。
朋友们,从我做起,只有人人都以和为贵,我们的社会肯定会变得更加安定美丽。
论语读后感范文12
印象中孔子的《论语》应该是很难看懂的,上学的时候对于文言文是非常抗拒的,但是今天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说,对于孔圣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对于孝道的感悟比较深,发现自己原来做的很不够,我一直以为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就可以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了解父母喜欢什么,对于不同的事件都有什么样的看法,现在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往往把父母当作出气筒,父母家当做幼儿园、食堂、宾馆,对于父母来说我更多的是在索取,而没有付出。
我警觉到了我的冷漠、自私、麻木、自以为是,在生活中,在事业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关于智慧呢,就是在你抓了一手坏牌的时候,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你是自暴自弃呢?还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呢?我觉得把坏牌打赢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你连想赢的心都没有了,给了你方法你能信吗?平凡的人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那样的人太少了,连孔子这么博学只是学而知之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但是要想真正能达到大智慧也不是简单的事,一定要注意的是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凡事要站在中立的角度来看,要不然的话有可能智慧没学到反而成了自以为是喽,呵呵我对于诚信的理解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在当今社会人心越来越浮躁,为了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多的`欺骗,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越来越多的理由和借口,不敢真正的面对自己,只好用更多的谎言来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孰不知这样做最后伤害的是自己啊,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还要诚信吗?
还是要的,因为我们每天面对是自己而不是别人,难道我们对自己都不要诚信了吗?说到忠恕仁爱,惭愧的我啊,什么时候真正能做到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呢,两千年前的孔子通过时空向现代所谓的文明发起了挑战,我们一直以来假装不知道的是什么呢?姚帅
论语读后感范文13
论语读后感《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读后感范文14
《三字经》里说:论语者,群弟子,记善言。它告诉人们,《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时,总会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理想人生观七个方面出发,使我们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她在讲述中穿插了很多生动并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寓言,使她的解读更精彩、更深刻、更通俗易懂。
于教授的讲座传递了《论语》中很多做人的道理,先看孔子的为人、夫子之道:忠恕而以;再看孔子给他弟子的说法: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未若贫以乐,富而好礼者也。关于做人《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夫子说:仁者优,智者不惑。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夫子说,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又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关于交友《论语》传递的信息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和朋友交往要有一定的分寸,保持适当的距离。侍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孔子还说:忠吿而善道义,不可则止,勿自辱也。和朋友交往时,说话非常关键,说话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抢说话;二是不要有话不说;三是不要闭眼瞎说。
《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什么才算幸福快乐的生活呢?幸福和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田园诗人派鼻祖陶渊明,他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快乐和幸福,经常和朋友喝酒、歌舞,醉了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好生惬意。
关于做事《论语》中给出的答案更精彩。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禄在其中矣。
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使我学到了知识,振撼了心灵,收获了智慧。但要真正快乐的工作生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论语读后感范文15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怀。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格言12-29
《论语》的读后感04-28
论语的读后感04-25
《论语》读后感09-03
(优选)《论语》读后感07-01
(热)《论语》读后感11-05
论语高中读后感04-06
《论语》读后感范文04-27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