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2-08-24 13:20: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读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5篇

《目送》读后感1

  最近我正在读龙应台的《目送》。

  这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了人性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每当打开这本书,亲情立刻滋润着你的心灵,这个时候脑海里全是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目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是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母亲。

《目送》读后感2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

《目送》读后感3

  其实真的不想用星星数量来表达对书籍的感受的,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足以评价每个作者。《目送》是耗时好久总算拖拖拉拉的看完的一本书,之所以这么久可能因为它不像小说那么吸引人,勾着人看下去。每次看这本书都觉得内心很安静,浮躁的时候是不适合阅读它的,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其中的深意吧。当然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还不够,很多地方都没有能理解深层的意思,只是字面看过后就结束了,总觉得它应该还有什么可自己就是读不出来。可能生活经验还不足,又或许是知识面还很浅薄吧。总之,好在读完它了,没有中途放弃也是一种进步了!期待不可知的某日当我重新阅读它的时候,能有别样的感受吧。

《目送》读后感4

  很多时候,最伤感的画面我们未能看见,只因背后那双渴望你回头一瞥的母亲的眼睛。年轻人,总是怀着青春的梦想勇敢奔向未知的远方,去探索,去追求,去搏一个美好的明天。但是成功之后那些斑驳的岁月留下了什么?你站在原地,却再也会不到从前。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目送》读后感5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目送》读后感6

  今年,由于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了。

  一个人在外,最难熬的就是夜晚。

  下班的时候,就是孤独的时候。

  每一天,当拖着疲惫的身体,迈进宿舍的那一刻,就走进了孤独,孤独的灯光、孤独的单人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显得那么的孤独。

《目送》读后感7

  读完《目送——为谁》,知道了父母给了我们爱,但更多时候,却是孩子教给了我们如何去爱!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后,是被动的接受。当一个人只是去接受,是无法明白爱的深刻。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会主动地去爱,这样的一来一回中,渐渐的明白父母的爱是一种本能。但这种本能不包括爱他们自己。想想我们的父母,再想想自己?有多久都没有好好的爱过自己了?

  爱自己的人,就像一个被装满水的杯子。水满则溢,当你是一个被爱的人,心中有满满的爱才会去更好地爱别人。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懂得,什么才是爱。如若不然就只会是打着爱的旗号,去要求、去索取、自己却全然不知。

  做一个爱自己的父母,孩子才会明白爱是什么?

《目送》读后感8

  “孤独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朋友”。

  这半年,我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

  每天晚饭后健身或者散步回来,看上一会电视,等到快10点,在城市停止了喧嚣的时候,关掉房间的大灯,轻轻的打开床头灯,霎时一股温馨的气息弥漫开来。

  靠在床头,静静的打开一本书,思绪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有目光在字里行间跳动。

《目送》读后感9

  有时候和母亲谈起为什么每次都看着我走,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每次母亲总是笑笑说,你们对你们的孩子,不也是这样吗。

  是啊,作为已为人父母的我们,的确也有同样的感受,每次送儿子上学的时候,都是看着校车开走,直到看不到车影了才放心。

《目送》读后感10

  四月秀葽,南方沉浸在春天的温情里。一杯清茶,一本好书。绿色布纹封面《目送》扉页简单的写着一句话: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一个时光的见证人,她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她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她写的《目送》犹如一本生死笔记,笔触间饱含深情,深邃,忧伤,美丽。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目送》,早在两年前的夏天我就读过了,而今再读却有了不一样的触动。大概因为比两年前多了对生离死别的思考和感悟。

  

《目送》读后感11

  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就永远回不了家,见不到父母的面,此刻我不是在想战争的残酷,我在想都是父母的子女,都是人,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决绝,难道不能有一点怜爱之心,我真的不敢想象母亲会变成啥样,是疯是傻,其实就不言而喻了。真如作者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边,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让我不止一次的想到父亲,我庆幸我可以随时回家看到父亲,我内心深处也隐隐痛的想到作者的父亲,一别就是七十年。回来之后只是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而已!

《目送》读后感12

  其实,书都挺好看的,内容丰富,耐人寻味。但有一本书带给了我从未有过的感动,于是心里最柔软的位置里放着它——《目送》。

  翻开清爽养眼的浅绿色封面,我看向书的代序。序的构思异常精巧,作者龙应台由放在抽屉角落里的一盒首饰,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才看了几行,目光就被她柔婉细腻的文字吸引住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母女之间深情的对话是那样的真实感人,它拨动了我的心弦。顷刻间,我爱上了《目送》的文字。

  如此动人的文字也一定出于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我原先不怎么了解作者,但之后的文章里慢慢流露出了她的内心世界。

《目送》读后感13

  你的孩子并不归于你,他们是生命连续的代表, 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能够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由于他们有自个的心。

  你能够给孩子一个家,但这不是他心灵的居处,由于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他明日的家, 你能够极力去爱他们,却不能需求他们爱你。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知道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即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不见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静静通知你:不用追。"

《目送》读后感14

  看龙应台的书,什么滋味?像是吃了怪味豆。

  我总是想,莫要让人担心吧,特别是老人家。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我丝毫瞒不过她那双水一样的眼睛,莫要那样子看我,本来就没有的委屈,你练就了我的铜头铁臂不就是让我当个混世魔王无所畏惧吗?

  如今我独自修行了,好像万物离我很远又很近,那触手可及的光亮让人欲罢不能,行走在路上哪能什么都是一马平川?哎,你不是也在修行吗?抓紧修炼啊!切莫多愁善感起来,我是真实的,不是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连续剧。

《目送》读后感15

  再读《目送》,读其文恍如读其人。那种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风格好似作者自身的个性,而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谦和、宁谧、空荡、悲悯之情,更是发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触。这是一本有血、有泪、写情、写理的“纸上心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不必追,因为追不上。不必追,因为留不住。不必追,因为心相随。好一个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阴晴,小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呢?我们能拥有的又是什么呢?不必追,“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目送》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目送》读后感08-17

目送读后感07-07

目送读书心得08-11

目送读书笔记07-13

《目送》读书笔记07-09

目送读书心得(15篇)08-13

目送读书心得15篇08-13

目送读书心得(集合15篇)08-13

哈姆雷特读后感08-20

军神读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