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作文(优秀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作文 篇1
每到端午节,像艾蒿、五色丝线、芦苇叶、香囊等物品,还有那些与端午节有关的人、事、景都会浮现眼前,从而勾起很遥远的情思。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以致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他的诗作独具风貌,影响深远,至今一直流传于人们的心中(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据说,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其他人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来保护屈原的身体,这就慢慢发展成现在的粽子了。
很多年以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
艾蒿。记得小时候的端午,爷爷一大早叼着旱烟袋,手里拿着一把镰刀,肩上背着他自己编的竹篓,急匆匆地离家了。不一会背回一篓艾蒿,然后分别插在四个儿子家的大门两边,当然还有四合院的大门,剩下的都用来煮洗澡水。
割艾蒿,这是每年端午节爷爷忘不了的一件事,这种避邪的方法,已成了我们那每家每户的习俗。不知过去多少年,爷爷的旱烟袋不再升温,可烟雾却仿佛在不断地缭绕,而割艾蒿这件事从此失去了规律。
五色丝线。五色,吉祥的'象征。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穷,但在端午节这天,奶奶无论怎样都会积攒点钱,买来五色丝线,烧好一大锅开水,水里放上许多种驱毒的树叶、药草,等水温适中时,把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二伯家的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还有我和两个弟弟(爸爸排行老三)以及小叔家的一个小弟,一个一个洗得干干净净。当然,哥哥姐姐们都是自己洗的,奶奶只帮他们擦去后背上的水珠,然后将五色丝线,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
据说戴上五色丝线的小孩,可以避开五毒蛇虫的伤害,或许因此,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吧。如今五色丝线幻化成五彩缤纷的梦,梦里有天堂、有奶奶的微笑。
芦苇叶。离家大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芦苇荡,每当芦苇叶长到两指宽的时侯,条件好的邻居就去釆摘一些回家包粽子吃。那时候,十多岁的我闻到了粽香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回家硬是扯着妈妈衣襟,央求妈妈也包一些粽子,可是妈妈说要到端午节才能包,因为保存的糯米仅够端午节时包,否则,端午节就吃不到粽子了,听了妈妈的解释,我只好咽了几下口水。
在我的期待中,端午节终于到了。就在前一天的中午,妈妈和我背起草蒌去芦苇荡采摘芦苇叶。不一会,妈妈说:回家吧,叶子够包粽子了。其实我只釆到十几个叶子,还不是很嫩绿。走出芦苇荡,妈妈赶紧把我搞乱了的头发理了理,还用衣角帮我擦了擦汗水。
回到家不一会,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响了,妈妈赶紧去上工。晚饭后,妈妈把芦苇叶洗净,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下,把泡好的糯米塞进芦苇叶,还有年前自家枣树上长的、晒干了的红枣,包成三角形,再上锅煮。煮好后要盖好锅盖焖一夜,到第二天早晨才最好吃。
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妈妈把热好的粽子和新煮的鸡蛋端上桌,我和两个弟弟美美地吃了个大饱,然后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不一样的粽香。自从我嫁人后,妈妈总是担心我在婆家有太多的不习惯,特别是端午节我最喜欢吃的粽子。
在节日的前一天,母亲无论怎么忙,都会亲自去芦苇荡采些芦苇叶,然后包好多粽子,并上锅煮熟后送给我吃。
那些年的端午,我一直吃着妈妈包的粽子,可是,自从妈妈离逝后,我没有尝过其他人包的粽子,仿佛失去了胃口、粽子也不再飘香。看着一家人,吃着婆婆用咸肉包的多角粽子,我悄悄躲进被窝,唯有泪落千行。
不知过去几年,端午节这天,婆婆硬是把她包的粽子,塞进我手里让我尝一下,说如果不好吃就不吃,我不好拒绝婆婆的好意,就接过粽子勉强地咬了一口,或许是多年没吃的原因,感觉非常柔嫩、清香、爽口,但在心里仍有一丝难过。现在妈妈已离开我们十几年了,而在心中那份思念永远抹不去。
香囊。一晃不知过去多少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不知从哪个端午节开始,我学着前辈的做法,用一块不大的绸丝布,把它缝制成一个小袋,然后装进各种碾碎的香草药,再用五色丝线系扣成索,让我幼小的儿子女儿带在身上,希望清香四溢的香囊,能伴随着他们健康地成长。
还有,我用几根两尺长的彩色毛线,把它拧在起,从一头打个结,然后编织成一个三寸长的小网,把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放在里边,从放蛋的入口把毛线拧在一起,再打个结,然后平分开毛线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他们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可是孩子们挂了一天也不舍得吃,以致邻居家的孩子们羡慕了很久,后来我把这方法教给了他们的母亲,让他们也高兴一下。
如今皱纹已悄悄地爬上我的眼角,而对逝去的亲人,那种深深地怀念之情,永远烙在心底,还有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赞颂。
端午节的作文 篇2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一年中有我喜欢的热热闹闹春节,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但我还是最喜欢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等,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到妈妈在门外忙上忙下的。出去一看,原来妈妈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香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垂涎三尺了呢。几分钟,两个鸡蛋和一个粽子就没影儿了。
在我的家里头,每个人都会包粽子。妈妈告诉我:“烨,长大了,要学会包粽子哩!来,我来教你包饺子。”我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一蹦三尺高。“要先去市场买包粽子的材料。”我便穿好衣服上市场了。去市场买粽叶、五花肉、糯米,绳子。妈妈先把糯米、五花肉,绳子洗干净,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块,再把粽叶和绳子煮一煮,这样才能使粽叶和绳子变成柔软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来。
“先把长长的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妈妈对我说。我想想,这不是很简单吗?便开始动手了。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妈妈亲切地对我说。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可是还是做不好。没办法,妈妈无奈的摇了摇头,走过来手把手的叫我,一个还算像样的粽子在我手上诞生了。
我终于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啦!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耶,我终于会包粽子啦!
端午节的作文 篇3
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他是春秋部长的孙子。他倡导举贤授权,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香草贵族,谁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从首都流放到元,湘江开除。他在流放,写了“离骚”命运的关注,“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在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脏,但还是不忍放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的绝唱“怀沙”下来后,他的死亡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他组成一个宏伟的爱国运动。
传说以及屈原自己死后,楚国人民百姓心中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进行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没有拿出为屈原可以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可能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开始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造成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能够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作为纪念五四爱国主义诗人对于屈原。
端午节的作文 篇4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跟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跟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跟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一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时,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像一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的作文 篇5
炙热的阳光,带着金黄的翅膀,扑簌簌的飞溅下来。窗外的世界,那份从芳菲的四月里一直延续下来的温婉和清爽,显然一日日的淡远了。随之而来的,是掩在婆娑之中的那些藤藤蔓蔓和枝枝丫丫罅隙里的光和影,在午后青白的阳光下,闪烁的有些耀眼。
那日,外出办事,闻到一股子荷韵的清凉,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扑鼻而来,忽而晓得,一年一年的端午不知不觉悄然而至了。
就在昨日,母亲打电话一再叮嘱我端午节那天一定不能忘记“悬艾叶、挂菖蒲、吃粽子”的端午习惯。听筒的那头,母亲一遍遍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叮咛着;听筒这头,我一声声欢快平静的答应着,仿若彼此间要把所有的惦记和牵挂融在这年年如约而来的端午中。
记忆里,每一个端午节那天,一大早,母亲会带着我河塘或水渠边有露水的地方采集一大把艾叶,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她母亲说,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还可以保佑一家人无论漂泊在何处都能平安吉祥的生活下去。这种念想一直在心头温暖了好多年,直到今日还依旧!
不过,让秋雨难忘的还是挂香包和拴五色丝线了。小时候,对端午三宝不太懂,也就向往着那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香包和手腕花线了。清晰记得无论再忙再累,母亲总要在这一天抽出时间和精力,用好看的丝线和花布给我们姊妹三个做飘着艾叶香味的香包。
老屋的小院,是解放前那种又窄又深的小庭院,母亲搬来几只咯吱响的木椅子,坐在靠墙角的那棵粗壮的枣树下,六月的风轻轻扬扬的拂过母亲年轻娟秀的脸庞。一片片鹅黄柔软的枣花飞舞着,簌簌而下,跌落在母亲眉间和发丝上,不一会儿,那一片片碎花布就在母亲手里跟变戏法似的成了一只只活泼乖巧的花鸟虫草,母亲再用绣花线绣出溜圆眼,红红的唇,彩色的羽毛或尾巴,好看极了。
装香包的原料当时在农村真的不常见,还好,村西头的老中医和爷爷是至交,他平日里捻药材剩下的苍术、白芷、菖蒲、麝香、牛黄、香附等余物会让爷爷拿回来一些,母亲小心放在碗里,搅拌在一起,用勺子一点点装进做好的香包里,用鲜红的丝线锁边,最后,缝在我们的鞋子尖头上、衣服肩下五六公分处。至今还记得,我的身上跳跃的小猪头撅着嘴巴俏皮而活泛的跳跃着,同伴眼馋和羡慕的眼光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
花丝线不是现成的,母亲做起来并不容易,她要把红黄绿蓝等不同颜色的线拆成一股股,相互错开,搭配成看的花色,然后一点点在腿上捻成一整条,截成合适的尺寸,两头扎成蝴蝶结挂在脖子上,手腕上,脚踝上,一圈圈的,好看之极!偶尔,慧心的母亲会从箱子最底层拿出自己当年的嫁妆,从上面取下几个彩色珠子,栓在花线绳的两头,走起路来,叮当悦耳。
小时侯是早产,体弱,这种香包和花线绳在我身上直到十二岁,有一年实在有些不好意思,母亲还是箍着给我带上,还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你这瘦猴丫,乖乖戴上,省的病怏怏的,让我一次次的揪心!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北方也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了,这一天,母亲和奶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很多。有蜜枣的,豆沙的,水果的,还没出锅,已经香飘满院了,而我站在灶台前流口水的谗相一直让大人们忍俊不禁。
包粽子,江米,粘而香气浓郁。然而,那个时候,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想要吃到南方的大米,除非狠下心来奢侈一回。让我感动的是,每每端午的前几日里,母亲就留心那些走村串乡的大米商贩,但凡听到村子里有叫卖声传来,母亲总会撂下手边的活儿,急忙跑出去瞅瞅。碰上了,一斤大米,要用好几斤玉米或麦子才能换到,那白白透亮珍珠般的糯米,生生换走了父母沉甸甸的辛劳和艰辛,而母亲心满意足的抱着换来的三五斤大米,脸上美滋滋的'笑容却一直沉淀在我心底。
北方少水,粽叶也是很难得的,多是用苇叶代替。芦苇叶,窄窄的面,很脆,一不小心,会包烂的,所以一般只能包一次,不过,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河塘水渠边到处都是。母亲会将芦苇叶子采回家洗干净,小心地叠在一起,舀上一勺糯米,一双灵巧的手随意翻转着卷几下,一只只棱角分明的菱形粽子就出来了。尔后,再用一根棉线缠绕起来捆扎结实,下到锅里,大火旺烧半小时,随后小火慢慢温着,过一会儿,就有一股子清甜的香味,慢慢的渗出来。
记忆犹新的是,那时的我,踮着脚尖,站在锅台边,流着口水急切的等着粽子出锅的惊喜和馋香,惹得母亲怜爱的摸着我的头:“丫儿,马上就熟了!”然后,就是从厨房里溢出的朗朗笑声,和着四下弥散而出的粽子清香,化作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腾而去。
如今,又是端午了,由于笨拙,不会象母亲那样穿针引线的绣出活泼可爱的虫草鸟兽香包,也没学会母亲包粽子的娴熟和灵巧,但儿时的苇叶粽子里裹着母亲沉沉的爱,捆扎着岁月匆匆消逝时悄悄永驻的温暖,却一直在我心底,永不褪色。
端午节的作文 篇6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至,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节正值上海世博会举办,又逢高考结束、南非世界杯开赛。所以可以说,今年的端午节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妈妈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
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出现: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面,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的画面。
端午节的作文 篇7
6月16日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骑摩托车到离城很远的山上踏青。一路顺风顺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到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车后轮胎突然瘪。我们只好推着泄气的摩托车打道回府。
因为这里离市区很远,所以在短时间内没有地方修理。摩托车本来就比较重,再加上没有气,大大的增加它的'重量,推着非常吃力。我在后面推,爸爸在前面推,过不大一会儿,我们两个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妈妈不但一直给我们鼓劲,而且还积极的寻找修理点。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因为我自己也尽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
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我们足足走5公里,但还是没有到达目的地。向当地村民一打听,说再往前走半时会有一个修车的地方,到那里就会有希望。虽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一听到这话,我还是信心百倍的推起来。在这半时里,可能是我这一生中最漫长的30分钟,路上我竭尽全力的向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就是胜利。终于,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这段艰难的旅程。
这次特殊的旅行,让我真正的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相信这次旅行会让我终身难忘,我想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束手无策。
端午节的作文 篇8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能够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曰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了江陵赛龙船的盛况:湖北以五月望日为大端阳,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端午节端午节作文01-19
端午节端午节作文15篇01-23
过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03-27
端午节作文11-15
(经典)端午节的作文01-26
端午节的作文(精选)10-02
【经典】端午节作文10-15
【精选】端午节作文07-29
端午节作文[精选]08-02
[精选]端午节的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