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的春节作文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的春节作文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的春节作文 篇1
今天中午,我和妈妈,还有爸爸一起去饭店吃年夜饭。
坐在车上,不一会儿,就到了饭店。我们和哥哥,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一起吃饭。桌上的菜真丰盛呀,我狼吞虎咽吃了个饱。快快快,我急不可待得要和哥哥一起去玩"赛车"了,知道吗?我们的"赛车"可是超市的推车。哥哥说:"我们各自去找一辆空的推车。"我就跑出去,一会就推来了一辆。把推车拉开了一边,人坐在里边,脚放地上,开始啦!比谁先跑到终点。那时候,我们别提有多高兴啦!这么小小的游戏,一会就加入了二个小朋友,哈哈,整整玩了一个下午,累得我们个个面红耳赤。
到了晚上,我们放起了美丽的'礼花,玩着手中的小火星,扔着摔炮,好开心啊!
玩了一天,赶快回家看联欢晚会,听说有我最喜欢的刘谦表演魔术呢,我快等不急了!
中国的春节作文 篇2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主题。那么,文人作家们笔下的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运用神来之笔,细腻地描绘了旧时王公贵族过年的热闹情景,场景描写极其盛大: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也写了清朝时节的过年习俗:除夕晚上,先是由贾母率领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辈行礼,给晚辈压岁钱;最后全家吃合欢宴。正月初一开始走亲访友,看戏赏灯……
鲁迅笔下的春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在他的小说《祝福》里,鲁镇的新年洋溢着喜庆,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的爆竹,散发着幽微的火药香。“祝福”亦称“祚福”,据说始于元朝,千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绍兴人特有的过年方式。而在《过年》一文中,鲁迅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作家冯骥才(《年意》)描写了大年将临时候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缺几样年货尚未备齐,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转去”,再看“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这句,是表现过年回家那种着魔发疯的情绪,描写的场景和今天出门在外、回家过年所造成的春运紧张场面,不谋而合。当然,也不乏描写过年的热闹与光鲜: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了灯。
梁实秋的《过年》,则大力宣扬了过年的`乏味与繁琐: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登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名作家莫言在文章《过去的年》中写道: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表现了过去物质生活的贫乏,所以,他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可以吃好饭、穿新衣,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他更写了“装财神”这一年节时的讨饭习俗: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子吃饺子时,大门外就响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让人在笑出眼泪的同时,稍感难过。
透过作家笔下绚丽多彩的春节,我们看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年的文化都在传承和发扬,浓浓年味虽让人羡慕,而那过年时节的无奈苦涩,更让人感叹不已。
中国的春节作文 篇3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传统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传统节日快乐的笑容。
过新年我最高兴做的事就是贴“春联”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妈妈特别吩咐我,让我去找几对春联,贴在我家门上。于是,我找到了两对春联,我大声读道:“喜居宝地千门旺福照家门万事兴”还有一幅上面写着:“春风春光春意正人喜人乐人自高”妈妈说春联都是吉祥话,是人们祈求在新得一年里能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我们全家一起装饰屋子,在客厅里,我挂了一个红艳艳的小灯笼,爸爸又在别的屋子里挂了些五光十色的小彩灯,一闪一闪,一亮一亮,有的是小礼物形的,有的是花骨朵形的,还有的带着细细的尖儿。它们有的红艳艳,红得像冬天的糖葫芦一样,有的黄澄澄,黄得像秋天的树叶一样,有的绿油油,绿得像夏天的小草一样,有的粉嘟嘟,粉得像春天的丁香花一样,屋里很美,我的准备工作终于结束了。
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便准时地围在电视机前收看“春晚”,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相声、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唱歌、跳舞让我们跟着载歌载舞;魔术、杂技让我们啧啧称赞。晚会进入了高潮,“当当当……”十二点钟声敲响了,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窗外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看那千姿百态的烟花多美呀!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多么像一个“空中花园”!这些烟花使人看得目不暇接,把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我和弟弟也迫不及待拿着烟花跑到屋外,我们先拉了一鞭,在鞭炮声中,我心想:“新的一年来临了。我暗暗地许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成绩能更进一层楼。
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走东家串西家地拜年。拜年也可以为我们攒点压岁钱。先是向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然后,爷爷奶奶就会说真乖,就开始拿压岁钱。
中国的春节作文 篇4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是老大。无论面对洋节入侵,还是商家造节的冲击,或者其它传统节日式微,春节的生命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每年春运几十亿人次的“乾坤大挪移”就是明证。
有个段子说:春节了,各种名媛贵妇文青二青纷纷现出原形,不管平时装得多国际多上流多高端多与众不同,这个时候都要:回兰州!回贵阳!回铁岭!回鞍山!回攀枝花!回县城!回三线四线五线!
回家团圆是春节亘古不变的主题,只不过这些年伴随传统家庭分崩离析而变得更为显性化了。无需赘言,通过联络增进亲情是春节的主要目的。至于程序如何,民俗已经安排好了,跟着做就是。
年三十要和家人一起守岁。“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这是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的南朝风俗,跟今天除了吃的不一样,活动性质差不多。
大年初一黎明,伴随激烈的炮仗声,频繁的拜年活动便开始了。拜年这个仪式负责加强社会联系,尤其是加强姻亲联系,反映了中国人试图巩固本人及家族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
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唐长安市里,每岁元日已后,递饮食相邀,号为结坐。”说的也是这回事。
大年初二,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已婚家庭在这天都要“回娘家”,女儿省亲,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所以笔者河北老家村子里又唤女娃为“初二忙”。而湖北黄陂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亲戚、初二拜母舅,初三拜岳家。江苏淮安则是在初二、三日由岳家宴请女婿。厦门人把初六称为女婿日。百里不同俗,春节体现的尤为明显。
春节期间还得上坟,先人不能忘啊,欢乐的日子得给他们送去祝福,烧三束纸钱,放两挂鞭炮,让他们在那个世界里不寂寞。
除了自家祖宗,各路鬼神的`需要也得满足。比如在适当的时候,要将灶神“接”回来。北京人多在初二祭财神。广泛的祀神活动使庙宇寺观成为游玩交易的场所,这便是所谓庙会。
北方把初五叫作“破五”,标志着春节的一个段落,人们于次日开始做些日常工作。表示结束的方式则是做些与除夕那天相同的事情,如再吃一顿饺子。
初七在六朝时曾是隆重的节日,称为“人日”。其起源,据三国时人董勋说,是将六种动物和人分配于年初七天的结果。《荆楚岁时记》有北方人从元旦至此日不食故菜,惟食新菜之语。在宋代还附加上了送穷习俗:“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见陈元靓辑《岁时广记》卷九)
新年送穷,反映的是新旧更替的观念。六朝以至唐代,一般都是在十五日或正月晦日送穷,韩愈还曾写过《送穷文》。广东海丰将初三称为“穷鬼日”,清晨将垃圾扫到外面粪堆上,点燃纸钱香烛,放几声鞭炮。陕西韩城初五日不许出门,将新肉或麻豆放置锅中烧烤,称为“崩穷”。
就这样,在春节期间,通过经历这些仪式程序,和家人亲戚一起,在边吃边聊中把烦恼的事说出来,他们会帮你解开疙瘩;高兴的事说出来,他们都为你高兴。那些笑脸都是真诚的,那些祝福都是衷心的,那些建议都是善意的。这些就像公理一样无需证明。
通过家族关系的修整,一年来漂泊在外积累的喜怒哀乐,在家人面前尽情释放,亲朋故旧的话语又能唤回久违的童真。唯有在家里,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我的根就在这儿。”这让春节无可替代。
【中国的春节作文】相关文章:
中国春节作文11-12
中国节日春节作文10-03
【精华】中国的春节的作文4篇03-28
精选中国的春节作文3篇03-28
【精品】中国的春节作文4篇03-30
【精品】中国的春节作文四篇03-24
【热门】中国的春节的作文8篇02-23
【精华】中国的春节作文3篇03-05
【推荐】中国春节作文三篇10-19
【热门】中国的春节作文三篇06-10